生命最后阶段的周恩来:我要对小平做最后的政治交代,让他顶上来

1972年5月12日,北京医院为病中的周恩来做小便常规检查时,发现周恩来患上了“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但是周恩来以惊人的毅力和病魔顽强抗争,仍然一如既往地工作着。直到1974年,他的膀胱癌多次复发,血尿不止,已到了再不住院治疗随时就可能危及生命时,才不得不告别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西花厅,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住院治疗。

其实早在1967 年 2 月,周恩来就被查出患有心脏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病都是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疲劳所致。1967 年 9 月 24 日,周恩来对邓颖超说:“我一到早晨八时左右,精神就不行了,手发抖。”

1971 年 6 月,周恩来就已经开始便血。他的保健医生张佐良在周恩来的尿液中发现了红细胞,在吴阶平等几名教授的会诊下,基本确定总理很有可能患上了膀胱癌。只是根据中央的指示,大家并没有把病情告诉周恩来而已。

在三O五医院住院治病期间,周恩来对自己生与死的问题看得非常透。他说,我和邓颖超早已约定,死后不保留骨灰。他也是中央第一个没有保留骨灰的国家领导人。

住进305医院

1974年6月1日,是周恩来住进三〇五医院的第一天。他在邓大姐陪同下走进医院时,医生们正在吃饭。周总理向大家招了招手,深情地说:“这次我住院,你们都来为我服务,谢谢大家!很快我就要动手术了,如果手术成功,我就陪大家吃一顿饭;如果手术不成功,那这一次就当是和大家告别了!”

在场所有人听了这话,一个个都流下了眼泪。当晚 9 点,医院为总理进行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前,邓小平、叶剑英、汪东兴先后来到医院,大家谁也不说话,气氛很凝重。手术直到后半夜两点多才做完,当医生向大家汇报总理的手术很顺利时,在场的人们才松了一口气。这时,毛主席也让人打电话询问手术情况,并指示不要把总理的病情告诉总理本人,也不要告诉邓颖超。

周总理住院期间,只要条件允许,就还是会坚持接见外宾或安排其他工作。这时,恰好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向中国政府转达了希望访华、与中国建交的意向,周恩来随即代表中国政府向拉扎克发出了邀请。

1974年5月28日,拉扎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宴会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恩来说:“实现中马关系正常化,是符合中马两国人民利益的。拉扎克总理这次来我国访问,两国政府将正式宣布建交,揭开了中马关系史上新的一页。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热烈的欢迎! ”

与拉扎克的会谈,是周恩来最后一次与外国首脑举行正式会谈。当时的周恩来身体极度虚弱,他是在医护人员随时准备抢救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同拉扎克就中马建交问题举行会谈并最终达成协议的。

到了1975年8月,周恩来的病势已很沉重,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邓小平虽已出来工作,但随时面临被打倒的危险。 有一天,周恩来突然要求病房内的医生、护士全部退到病房外。这是他住院期间仅有的一次。

当病房里只剩下邓颖超后, 周恩来让邓大姐拿来纸笔,左手扶着病床的栏杆,用颤抖着的右手给毛泽东写信。邓颖超很心疼,对总理说:“你口述,我代你写吧?”周恩来头也不抬地回答:“不用了,还是我亲自写。“

拼尽全力举荐邓小平

这封写给毛泽东的信,是周恩来提议由邓小平代替自己职务的。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不忘拼尽全力举荐邓小平。

邓小平和周恩来是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期间结识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邓小平被被打倒后,周恩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了邓小平最大的照顾,又竭力为邓小平复出创造机会,制造舆论,还在病重的时候,推荐邓小平做自己的接班人。

邓小平也一直把周恩来视为兄长,终身钦佩和敬重周恩来。他说过“我一直把他当做兄长,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最长。”

在邓小平便被打倒的那段里子里,邓小平被安排到江西劳动,周恩来亲自给江西打电话,并特意交代邓小平和别人不同,他是到农村锻炼,要照顾他,保证他的安全,不准造反派和红卫兵冲击小平同志。

一开始,江西准备把邓小平安排在赣州,周恩来认为赣州离南昌远生活条件差,提出应该将小平一家安排在南昌附近,最好是把他们安排进独门独院,这样既能在院里活动,又能保证安全。

1972年1月,病中的毛泽东亲自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还提到了邓小平,说邓小平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定性”,正是周恩来期待已久的。他当即暗示陈毅的亲属把毛泽东的这些传出去,为邓小平的早日复出制造舆论。之后又亲自派人将邓小平一家人接到北京。

3月29日下午,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地接见了邓小平。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了八个字:“努力工作,保护身体!”

为给邓小平恢复名誉和扩大影响,周恩来安排邓小平尽量多的公开露面。在4月12日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举行的盛大晚宴上,周恩来安排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宴会,这是邓小平离开政治舞台五年来的首次公开露面。果然邓小平一露面便引起轰动,各国记者们以“邓小平复出”为标题,向全世界报告了这个消息。周恩来还向在场的外宾们介绍邓小平:“这是一位将来会成为很重要人物的领导人。”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并在这次会议上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在这之前,外交部就出席联大特别会议代表团团长人选问题请示毛泽东时,由于周恩来事先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政治局会议上,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们都赞同邓小平率团出席联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形成的决议上指示:“好,同意!”

周恩来立即嘱咐外交部将毛泽东的批件分送政治局委员传阅,又在邓小平离京时,抱病驱车前往首都机场,为邓小平送行。送走邓小平,周恩来这才重新入院治疗。

最后一次参加国庆招待会

住进医院之后,周恩来自己很明白,他的身体状况攸关着全国政治大局。所以他还是坚持带病工作。1974年9月28日,周恩来亲自审阅出席国庆25周年招待会的人员名单。当时许多老干部被打倒的打倒,周恩来想利用这个机会,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国庆招待会上出现,因为出席国庆招待会,就意味着这些人"解放"了。病中的周恩来考虑问题还是如此细致,真的令人敬佩。

1974年9月30日晚上,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来自国内外的4500多位来宾济济一堂,大家都怀着焦急的心情在等待,等待周恩来的出现。按周恩来当时的身体状况,是不能出席这种活动的,但他却坚持要去,他说:“如果我不去,大家会失望的。”

当周恩来迈着矫健有力的步伐走进宴会大厅时,全场沸腾了。大家都一起欢呼起来:“总理病好了,总理病好了!”许多人拼命地拍手,连手掌都拍麻了。

周恩来也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了。在招待会结束时,他跨出大厅又折返回来,眼睛紧紧地盯着北京厅里的一切,眼神里满是无限的眷恋。他冲服务员们走去,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

细心的周恩来发现,还有一名姓靳的女服务员不在现场时,于是问大家:“小靳怎么没来?我好久没见到她了。”

大家赶紧去小靳的宿舍,把正怀孕的小靳请了回来。总理望着小靳的大肚子,高兴地说:“原来你要做妈妈了,要注意身体呀!”小靳紧紧握着总理的手,看着总理清瘦的面庞,忍不住抽泣起来。周恩来拍着她的背安慰说:“不要哭,哭对胎儿发育不好。”大家望着总理,一个个都止不住掉下了眼泪。最后还是在医护人员提醒下,总理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长沙决策

1974年底,四届人大即将召开,这是一次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会,周恩来不顾病重,决定亲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工作。

周恩来在长沙呆了四天,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毛泽东亲自安排了小平的工作,提议由小平担任第一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三个职务。这正是周恩来想看到的,因为只有邓小平才能稳定局面,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四届人大上,将会形成以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为第一副总理的局面。

周恩来的这次长沙之行,被史学家们称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长沙决策”。临离开长沙前,毛泽东在自己生日这天晚上,把周恩来请进了自己的住处,两位老战友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的长谈。毛泽东在这次长谈中,表达了对周恩来的坚定支持,他说了一句很简单却极为有力的话:“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最后一次批评人

周恩来一贯待人和气,没有特殊情况,他很少严厉地批评人。在住院期间,周恩来最后一次批评的人,是305医院的一名医生。

1975年2月4日下午,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对周恩来施行了一次手术。手术结束后,周恩来刚从麻醉中醒过来,便轻声地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把李冰叫来。”

李冰是李克农将军之女,时任305医院党委书记。她以为总理找她有什么重要事情,于是三步并做两步跑到总理病床前。没想到总理一看到她,便用微弱的声音批评道:“李冰,云南锡矿的矿工们肺癌发病很高,你知道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去救治他们,还在这里陪着我?”

从周恩来的语气里,李冰感觉总理这次是真的发火了。她并不是畏惧去云南,只是想留下来更好地为总理服务。为了不让总理生气,李冰只好回答:“我马上就去。总理,您休息吧!”

离开病房后,李冰快步走到走廊尽头,"哇"的一声痛哭起来。哭过之后,她当天就收拾好行装,按总理说的直奔云南而去。她知道,周恩来一直都是这样,任何时候都在想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最后一个嘱托

1975年11月的一天,周恩来点名要邓颖超的生活秘书赵炜随邓颖超来一趟医院。赵炜很快来到周恩来病床前,轻声叫了一声"总理"。周恩来伸出瘦瘦的右手,对赵炜说:“一握手吧!”

赵炜忙说:“总理,我刚从外边进来,手凉,就不握了吧!”

周恩来看了赵炜好久而久,又从被子里伸出左手,用两只瘦弱的手拉住赵炜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你要照顾好大姐。”

周恩来话间刚落,赵炜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邓颖超连忙拉了拉赵炜衣角,示意她不要哭,自己则上前与周恩来聊起了其他话题。赵炜趁机跑到病房门外,抱着走廊的柱子失声痛哭。

周恩来没有子女,邓颖超是唯一一位与他相伴一生的亲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交代赵炜照顾好邓颖超,可以算是总理最后的嘱托了。

1976 年1月7 日晚,弥留之际的周恩来微睁双眼,用微弱的声音,对病床前的吴阶平、方折等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也是总理最后的遗言。

1976年1月15日,在周恩来的追悼大会结束后,邓大姐回到三O五医院,感谢医务人员。 她对着医务人员说:“总理的后事处理得差不多了, 今天我跟大家再见一次面,跟你们照个相,也谢谢你们,同时我把总理最喜欢的一张标准相送给你们一人一张,我准备了相框,你们要是想总理时可以挂起来看一看。这也是恩来的心愿。”

这就是周总理,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待人接物,都考虑得那么全面、周到、细致。他病重时极力推荐的小平同志,也在总理逝世几年后,用如椽大笔,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中国人民在他的指引下,走进了新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