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2025年07月08日13:53:11 历史 1014

伊朗北部的吉兰省,靠近里海的一处黄沙覆盖的古代遗址,考古人员正埋头清理土层,几块毫不起眼的陶器碎片被拂去浮尘,露出表面歪歪扭扭的刻痕。

起初没人太当回事,以为只是普通划痕或某种地方符号,但当照片传到中国学者手里时,有人突然怔住了,这些笔画的走势,转折的力道,隐隐透着一种来自东方的熟悉感,非常像是汉字!

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 天天要闻

消息很快在考古圈传开,伊朗德黑兰大学的专家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王教授,埋头研究了半年多。

他们越比对越吃惊,其中一个符号的结构,几乎和汉代西北边塞出土简牍上的“永”字一模一样,尤其是和东汉“永元七年”的年号写法高度吻合,另一个“安”字,又酷似汉朝官印“安西都护”上的字形。

更让人心跳加速的是,一块陶片上刻着三个字,“此属汉”,另一块更大的残片上,则被解读为“永元七年西域都护李”。

这下可热闹了,伊朗媒体率先抛出个爆炸性猜想,莫非两千年前,伊朗这片土地曾是汉朝的一个省?

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 天天要闻

把时光倒回两千年前,摊开地图看一看,汉朝最西的控制线,清清楚楚停在葱岭,就是今天高耸入云的帕米尔高原,这道天然屏障是汉朝人心中的“西极”,再往西,就是另一个强大政权安息帝国,也就是波斯的地盘了。

汉朝在西域设了“西域都护府”,但它的任务主要是协调军事、联络外交,性质更像一个“边防协调处”,和今天统管民政的省政府完全是两码事。

从长安到伊朗足足上万公里,在靠马匹和双脚跋涉的年代,派官员、运粮草、传政令,成本高到无法想象,汉朝若真要在伊朗设省,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再看看伊朗自家的历史证据,波斯波利斯遗址那些高耸的石柱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铭文依然清晰,每一笔都在宣告“这是独立王国”,安息帝国君主们更是在钱币上铸上自己的侧脸像,大大方方印着“王中之王”的名号。

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 天天要闻

翻遍他们的官方记载,没有半句“臣服东方”的痕迹,中国这边也一样,《后汉书》提到安息时,说的是国王“常欲通使于汉”——用的是“通使”,而不是藩属国该用的“朝贡”,两国分明是平起平坐、互相尊重的大国关系。

既然“行省说”站不住,这些汉字又是怎么“走”到伊朗去的?答案其实藏在叮当作响的驼铃里,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不仅运丝绸和香料,也运载着语言与符号。

粟特商人从中亚撒马尔罕启程,一路走到波斯湾,他们在货物包装上用汉字做标记,写上“某商队”“某年某月”,或者只为防伪画几笔。

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 天天要闻

货卖完了,标记的残片随手丢弃,埋在土里,一埋就是两千年,吉兰省靠海,正是商队进出里海的要道,发现这类残片再合理不过。

当然也可能是外交使者“落”下的,汉朝曾赠安息国王“金印紫绶”,使节出访时,随身带的符节、文书刻着官职姓名,这些都可能因遗失或作为礼物留在当地。

更有趣的是,公元2世纪,一位叫安世高的安息王子,还以使者身份跑到洛阳传播佛教,可见两国交流早已超越买卖,深入了信仰层面。

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 天天要闻

其实汉字西行早有“前科”,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近四万枚汉简默默讲述着两千年前的故事,其中两枚“里程简”尤其珍贵,一枚详细列出从长安到张掖的驿站路线;另一枚则标注了河西走廊各驿置的方位。

它们像古代版的“导航”,实证了丝绸之路东段的具体走向,更妙的是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接待记录,龟兹王夫妇被安排“八尺卧床,青黑色帷帐”,解忧公主归汉时,敦煌官员甚至提前铺好地毯,列队几公里相迎。

这些汉简是实实在在的“丝路日记”,但翻遍它们,也找不到半句说汉朝管到了伊朗,因为确实没管过。

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 天天要闻

更早之前,20世纪初伊朗高原还出土过一张元朝羊皮信,盖着汉字印章“富国安民之宝”,那是忽必烈为伊利汗国君主旭烈兀特制的印信。

伊利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虽名义上尊奉元朝,但独立施政,拿元朝的印去证明汉朝的省?时间差了上千年,逻辑上显然讲不通。

所以“伊朗曾是汉朝一省”的猜想,更像一个因误译而生的美丽误会,陶片上的“此属汉”,最大可能只是商队标记,或是外交官的身份说明。

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 天天要闻

但这个误会价值连城,它让我们看见古代世界远比想象的更“联网”,两千年前,没有飞机互联网,文明的火种却能穿越沙漠雪山,在万里之外落地生根

驼队拉着的不仅是丝绸,还有语言、技术和思想,使节递出的不仅是国书,更是对异质文化的好奇与尊重,这种交流不靠征服,而靠商旅的步履与和平的往来,恰似今日“一带一路”上流动的,除了商品,更有互鉴的智慧。

如今,这些争议陶片静静躺在伊朗国家博物馆,中伊学者正联手进行碳14测年和成分分析。

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 天天要闻

无论最终结论如何,它们早已完成更重要的使命,提醒我们当两个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擦肩而过时,哪怕只是衣襟无意滑落的一枚汉字,也足以在千年后,让世界得以重睹那段未被书写却真实存在的相遇。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2024-06-12,《千年前织锦仍然光泽闪耀,原来那时“中国制造”已闪耀世界》

央广网,2025-06-19,《何以中国丨当考古学家发现丝绸之路“复制粘贴”版驼夫……》

#7月·每日幸运签#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太疯狂!41岁女子6年挪用1700万!一年做4次医美、去澳门豪赌…… - 天天要闻

太疯狂!41岁女子6年挪用1700万!一年做4次医美、去澳门豪赌……

“一人打车 两人5折”,即日起至8月底,滴滴出行推出“打一单得两张5折券”活动,每日领取任务后,当天完成1单特惠/快车/惊喜特价订单,可以获得:2张5折券1张5折券限自己用1张5折券限送好友每张券最高抵扣15元此外,广州地区还有最高价值100元券包可领取,具体规则领取扫码领取下方券包了解▼近日“女子6年挪用公司1700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从“红色堡垒”到“幸福山乡”——晋察冀根据地首府阜平振兴观察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从“红色堡垒”到“幸福山乡”——晋察冀根据地首府阜平振兴观察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阜平县,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晋察冀边区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阜平传承发扬太行精神,汲取前行动力,为振兴注入动能。如今,土坯房升级为生态民宿群,荒山变身现代化果园,红...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今起面向公众开放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今起面向公众开放

今天(8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珍贵展品首次展出增设多种形式展陈区域主题展览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有哪些展品首次展出?馆内新增了哪些展览区域?来跟随记者一起探访。总台...
古代的宫女出宫后,为何大多都不能生育? - 天天要闻

古代的宫女出宫后,为何大多都不能生育?

你知道吗?古代宫女进宫时,大多是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可等她们走出宫门,十个里有九个都生不了孩子。这宫墙里到底藏着什么,毁了她们当妈的可能?先说说宫女想出宫,有多难。明朝以前,全看运气。
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的目的是什么?加了衔以后又有哪些好处? - 天天要闻

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的目的是什么?加了衔以后又有哪些好处?

清代的官制中,加衔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做法,而且有很多都属于例行性加衔,比如内阁学士例加礼部侍郎,总督例加兵部尚书、巡抚例加兵部侍郎,等等。那么,加衔的目地是什么?官员有了加衔会带来哪些好处。御史就以认知度最高的总督为例,具体来讲一讲有关方面的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 天天要闻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俗话说得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你要求人办事、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拍马屁往往特别管用。 江湖上有一个人,那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特别喜欢别人拍马屁,因为他属于威权型人格,特别享受那种君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