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特务被捕,美国中情局叫苦连天,中国为何能让间谍寸步难行?

2025年06月17日23:52:14 历史 1421

就在2023年年底,中国国家安全部连续发布多起间谍案细节,震动全球。其中最典型的一起,是天津某军工企业工程师林某,因轻信“某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被美国情报人员一步步“钓鱼”。对方从学术交流逐步过渡到“合作研究”,再到最后的情报交换。

林某从未踏出国门,却在社交平台上泄露了上百份涉密文件。看似不动声色,实则在国安部门的持续监控下早已“身陷瓮中”。

国安部在今年3月的一则通报中提到,仅2023年,中国境内已成功破获涉外间谍案件超过90起,抓获涉案人员100余名。

大量特务被捕,美国中情局叫苦连天,中国为何能让间谍寸步难行? - 天天要闻

语言与文化,中国的天然“加密器”

有人说,如果语言有等级,那么汉语就是顶级“密码”。美国情报界也不得不承认,中文的复杂程度让情报工作难上加难。

2010年,美国中情局曾招募大批“中文人才”,用高薪吸引各类学者、留学生投入语言渗透工作。甚至在军中设立中文津贴,专门培训间谍人员“说人话”。

但问题来了,学会普通话还远远不够。中国南腔北调,不同方言差异之大,哪怕是广东的一个镇和另一个镇,语调都能让外地人抓耳挠腮。

真实案例不胜枚举。2022年,一名美方情报人员在四川试图接触某科研机构内部人员时,因一句不地道的“你吃了吗”引起怀疑。对方用了本地方言简单反问,对方却一脸懵,暴露身份。此人随即被跟踪取证,最后落网。

中文不仅是语言,更是文化的沉淀。含蓄的表达方式、繁复的修辞技巧,让美国间谍哪怕懂字面意思,也未必懂“弦外之音”。这种“文化密码”,成了天然的防火墙。

中国的反间谍能力,从不是现代才有的。上溯战国,《孙子兵法》早已把间谍分门别类。到了抗战时期,中央特科、龙潭三杰,都是把“敌暗我明”变成“敌暗我更明”的典范。

今天的中国国安系统,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于一体。举个例子,2022年浙江温州某企业安全负责人陈某,发现有员工与外籍人员有不明资金往来。他立即上报国安热线12339。不到一周,整个背后间谍网络浮出水面,涉案金额高达500万元。

大量特务被捕,美国中情局叫苦连天,中国为何能让间谍寸步难行? - 天天要闻

过去很多人对间谍的印象来自影视剧:高智商、冷血、开挂般操作。但现实远比电影更“脏”。

2021年被捕的张建革,就是中国国家安全部公布的典型案例。这位曾在知名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因学术交流前往欧洲,被外方情报机关诱惑。以每次5万元人民币的报酬,张多次提供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数据。最终被国安系统精准识破。

张建革的落网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多层情报防护机制的体现。从出入境审查,到资金流监控,再到线上通讯比对,大数据织成的天网,早已让“卖国”变得高风险、零回报。

进入2020年代,谍战不再是“偷纸片”、“偷拍照”,而是以黑客、病毒、AI对抗为主的新形态。美方通过植入恶意代码、钓鱼邮件、伪装App等方式,试图从线上打开突破口。

但中国也不是吃素的。以“木兰系统”为代表的自主网络安全平台,已在全国部署。2023年,中国某大型国企遭境外黑客入侵企图盗取供应链数据。结果刚接入主网,就被AI监测系统识别出异常流量,成功反制并追踪源头。

目前,中国网络安全警报响应时间已从2015年的24小时,缩短至不到2小时,整体防御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

大量特务被捕,美国中情局叫苦连天,中国为何能让间谍寸步难行? - 天天要闻

2021年,南海渔民徐先生的一通电话,震惊整个安全系统。他在某座岛礁上捡到一个“奇怪设备”,并果断上报。后来证实,这正是一台美方用于监听海底通信的专用设备,造价高达数百万美元。

这一事件,在央视《国家安全公开课》中被多次提及。徐先生一句话令人动容:“我不懂什么高科技,但我知道,这东西不能回到他们手里。”

如今,各省市每年都举办反间谍培训。社区、校园、企业都设立了安全宣传角。老百姓的安全意识,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随时可启动的“全民雷达”。

美国情报系统在全球铺设情报网,从中东到拉美,几乎无孔不入。他们的目标,是维持霸权。但中国的情报体系,则完全是防守型的。不侵他国、不扩网络,只为护一方安宁。

2024年,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开始施行,明确了对间谍罪行的界定、取证机制及惩戒标准。“哪怕你是国外公司,哪怕你披着学术外衣,只要干涉国家安全,就别想全身而退。”

正如中国国家安全部在一次发布会上所说:“我们不是为了打击谁,我们只是为了不被打击。”

大量特务被捕,美国中情局叫苦连天,中国为何能让间谍寸步难行? - 天天要闻

间谍,不再是悬疑片里的桥段,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安全挑战。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躲在后面。面对不断升级的情报渗透,中国从容迎战。靠的是人民的参与,是法律的护航,是技术的突围,更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智慧和底气。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情报战场上的“后知后觉者”。当美国中情局在哀叹“寸步难行”时,中国,正坚定地走在国家安全的康庄大道上。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2023年、2024年有关反间谍案件公开报道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公众号》相关案例通报

《反间谍法》2023年修订版全文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曹雪娇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8日,该展览面向公众对外开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图源:记者拍摄)据了解,本次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将展出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