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那会儿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但就在这乱糟糟的局势里,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超级大佬,开启了他们超牛的创业之路,而且神奇的是,他们居然都是从一隅之地开始打拼的。
这乱世刚拉开帷幕,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件,非十八路诸侯讨董莫属。不过追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们可得擦亮眼睛,这里面的“水分”可多了去了,今天我就给大家扒一扒真实的历史,让大家看看这热闹背后的真相。
十八路诸侯讨董:演义与现实的大不同
咱先聊聊这十八路诸侯讨董。在真正的历史记载里,各路诸侯去酸枣参加会盟的时候,那名单上压根儿就没有袁绍,更别说推举他当盟主了。
曹操倒是去了,不过呢,他去的时候身份有点尴尬,只是陈留太守张邈手下的一个“小跟班”。所以那些说曹操首义、袁绍一开始就是盟主的情节,都是《三国演义》这个“大编剧”瞎编出来的,大家可千万别被忽悠得晕头转向。
在酸枣会盟的,主要是兖州、豫州那一片儿的刺史、太守,包括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总共五个人。另一边呢,袁术占据着南阳,他的势力范围从长江以北一直延伸到淮河一线,那地盘大得,简直能横着走。
袁术最牛气的时候,一口气派出了好多刺史,豫州刺史、扬州刺史、荆州刺史啥都有。这是为啥呢?
原来他占的地盘横跨好几个州,心里就想着多派些人去各个地方拓展自己的势力版图,只可惜啊,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效果差得一塌糊涂。孙坚就是袁术集团里的一员大将,跟着袁术在这乱世里闯荡。
酸枣会盟之后,搞笑的事情发生了,二十多万联军居然整天在那儿吃喝玩乐,完全把讨伐董卓这事儿抛到了九霄云外。
曹操的坎坷初战与势力依附之路
按照史书的记载,曹操实在看不下去了,暴脾气一上来,带着自己在陈留辛辛苦苦招募的士兵,还有好朋友卫兹资助的军队,还有朋友鲍信、鲍韬的军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去进攻洛阳。
结果呢,在荥阳附近,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得那叫一个惨,简直是屁滚尿流。《三国演义》里说曹操中了埋伏,可正儿八经的《三国志》里根本没提这茬儿,依我看估计就是单纯打不过人家,没啥花里胡哨的埋伏,而且,曹操还是兵力多的一方,因为他和卫兹、鲍信的兵力加起来有一万八千人,而徐荣就是出来抢劫的队伍,不会有多少人的。
这一仗,曹操算是栽了个大跟头,曹洪连自己的马都让给曹操逃命。
曹操灰溜溜地回到会盟的地方,看着那些只知道喝酒作乐的诸侯,气得差点没冒烟,二话不说,转身又跑去丹阳等地招兵买马,准备东山再起。
在招募士兵回来的路上,又出了个大乱子。那些士兵居然集体“闹脾气”,想要哗变当逃兵。曹操这暴脾气哪能忍,直接自己拿着刀挡在乱兵前面,一顿操作猛如虎,砍倒了不少人。
不得不说,曹操这武力值还真不是盖的,关键时刻还挺能镇得住场子。后来曹操的势力慢慢开始壮大,有了一定规模,可他没去追着洛阳死磕,而是跑到河内和袁绍会合了。
这时候的曹操,说白了就是依附在袁绍手下讨生活,就跟之前在张邈手下时没啥两样,根本算不上是个独立的势力,只能算是个“寄人篱下”的小老弟。
再看看老孙家,孙坚、孙策两代人都在袁术的手下混日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袁术在江淮地区的影响力大得吓人,简直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刘备呢,则是靠着公孙瓒这棵大树。公孙瓒在北方也是个厉害角色,占据着青州、幽州的部分地区。
袁绍虽然名声在外,看着大义名分挺高,像个正义使者似的,可最开始他实际控制的地盘,也就冀州南部的几个郡,远没有后来人们吹嘘的那么夸张,就像是个被吹大的气球,看着大,其实没多少“干货”。
袁绍和曹操这俩老兄还达成了一个默契。袁绍让曹操到黄河以南的东郡,去抵挡匈奴的游骑、那些乱七八糟的强盗,还有黑山贼,给邺城的后背当“保镖”。
而袁绍自己呢,则带着主力部队向北,和公孙瓒展开一场又一场激烈得像“火星撞地球”的决战。在青州那边,刘备在公孙瓒的手下,拼了老命抵抗袁绍集团的进攻,每天都像是在“生死边缘疯狂试探”。
各方势力割据困境与孙曹刘的生存之道
你瞧,孙、曹、刘三家在乱世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那种依附在别人手下的小势力,就像是在大风大浪里飘摇的小船,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那他们依附的这些势力,为啥最后没能笑到最后,成为最终的赢家呢?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郡和州的关系。
像袁绍的势力,一下子涉及青州、冀州、兖州三个地方,地盘看着挺大,可管理起来麻烦得很;公孙瓒占了冀州、幽州、青州的一大片地盘;袁术更是夸张,地盘跨越了荆州、豫州、扬州,简直就是“地盘大杂烩”。
他们靠着上下级关系来管理这些地方,可在东汉末年,州和郡的关系可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多了去了。
就拿陶谦来说,《三国演义》把他描写得软弱无能,还把徐州拱手让给刘备,这可太不符合历史事实了。实际上,陶谦是个硬茬子,当过军吏,还是党人出身,妥妥的“跨界人才”。
他在徐州北部,靠着泰山贼臧霸、孙观等人组建了泰山兵,还授予臧霸骑都尉的官职,一下子就控制了好几个郡县,手段那叫一个高明;他在徐州中部的治所聚集了老家出身的丹阳兵,当成自己的“指挥部”;又在南部让笮融领军队镇守。
要知道,一个刺史想要控制州里的郡县,得有两个本事:
一是得靠自己的人际关系拉拢一帮能打仗的军队,二是得得到州里世家大族的支持。
陶谦就靠着这两手“绝招”,在徐州稳稳当当地统治了好长一段时间,成为了一方“土霸主”。
荆州的刘表也不简单,单枪匹马进入荆州,靠着和荆襄的大族联姻这一招,拉拢了不少势力,掌握了荆州大部分权力。但像南阳郡、长沙郡,他就管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割据里还有小割据,在当时可太常见了,就像是一个个“国中国”。
幽州牧刘虞治下,也有公孙瓒这样不太听话的部将,整天闹哄哄的,让刘虞头疼不已。
同样,益州牧刘焉还能控制汉中郡,到他儿子刘璋时,不但奈何不了汉中的张鲁,就连巴郡的庞羲,他也搞不定。
这些大势力集团,因为内部割据情况太复杂,就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只能选择自保,变成了所谓的“自守之贼”,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而孙、曹、刘三家作为小割据势力,能在这乱世中生存下来,也有自己的一套“独家秘籍”。
一方面得有知名士族的支持,比如颍川陈氏的陈群就跑到刘备的豫州牧官署里当属官,给刘备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得有自己的核心武力,像陶谦有丹阳兵,那战斗力杠杠的;刘备有关羽、张飞等老班底;公孙瓒则靠着白马义从,率领幽州的中央军、乌桓胡骑,在战场上横冲直撞。
相比之下,自家的核心武装,与聚合别人的武装,那就完全是两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