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华农场苏联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在海南,文物普查的范围确实太“全面”了。
如果是时间维度,从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南或河遗址,到始建于明代的定安故城,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房”,以及至今村民仍在居住的三卿村火山岩古村落;如果是地理维度,除了地上的建筑、地下的遗址,还要到海上、水下,比如,三沙市的普查队员们就调查了西沙的17座岛礁。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海南的661名普查队员组成了67支普查队,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截至2025年4月,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数量4243处,复查率99.27%,调查新发现文物数量562处。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海南“四普”队员,辗转海口、临高、儋州、白沙、保亭、琼海、定安多地,在这个盛夏,重新理解文物中的海南。
王震将军橡胶试验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文物普查不仅要上山,还要下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和“石头”打了几十年交道,微信签名是“把玩石头魔方的女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见到她时,是在她主持发掘的海南白沙南或河遗址——“四普”新发现的文物点。侯亚梅介绍,眼前的这片台地,正是目前在海南岛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层序最厚、石制品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为研究海南岛古人类起源和迁徙提供了重要物证。
侯亚梅说,从202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主动性发掘开始,南或河遗址目前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已达两万余件,“每一个文化层位都有遗物,其中一个层位的遗物异常丰富,代表了一个繁盛期”。在海南热带气候的高温下,考古工作者和1万年前的人类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没有空调,都为一件件石器感到兴奋。
在海南,和地下文物同样丰富的发现,是在蔚蓝的大海。三沙市是中国位置最南、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三沙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寿佳琦提供了一组数据:调查历时30天,航程约600海里,调查西沙岛礁17处;复查和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5处,其中复查“三普”文物点48处,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27处;文物年代由唐宋到当代,其中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最多的甘泉岛有55处。
“我们的普查队员大部分是今年3月刚入职的年轻人,这是他们参加工作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从文昌的清澜港出发,要坐20个小时船先到北礁,再坐六七个小时才能到甘泉岛。”寿佳琦说,“队员晕船、晒伤,都是常事。20多天里,吃住都在船上,只要天气好,我们就争分夺秒地开展文物普查。”
在琼海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记者看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两处沉船遗址的400余件出水文物,那是两艘明代沉船,分别沉没于去程和返程。原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调查副领队张凝灏是名90后,回忆起那段经历,他依然感到震撼。此次配合“四普”,他所在团队负责对海南岛近海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做复查。
“有一些遗址点是在水下,我们就要到水下进行确认,深度从5米至20米不等。”张凝灏说,潜水在此时不是运动,属于工作方式,甚至还有一些风险,“水下越深,光线就越暗,就要用上潜水手电;水下没有方向,就只能依靠指南针;海里有水流,我们要提前布置好绳索,必须时刻抓住这根绳索,不然有被冲走的危险;实行潜伴制度,两人一组一定要在一起……”
在海上普查文物,也得用上“高科技”。寿佳琦介绍,他们充分运用普查软件、rtk、无人机等测量设备和数字化采集工具,对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和记录。“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普查的准确性和效率,更加精准地划定文物边界和范围,还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沙文物普查工作队队员乘坐小艇登上岛礁。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这片橡胶田也是文物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四普”普查队队长符仙瑾是一名95后,大学专业方向是考古,对于文物普查的“田野调查”,她有信心,“我大二就在西南地区的考古工地锻炼过”。全县文物点在“三普”时认定75处,本次新发现10处,共有85处。
“这是目前保亭级别最高的文保单位——王震将军橡胶试验田。”符仙瑾指着一片橡胶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在“三普”时整理建档,2020年公布为海南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还有690多株橡胶树。
橡胶田也是文物?那是一段近70年前的往事:1956年5月1日,以建设大型橡胶生产基地为主的海南省国营金江农场在保亭响水镇创建;建场之初,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来到农场,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参加了农垦的开荒定植与其他建设;1959年,王震在当地选择了一块40亩的土地作为自己的橡胶试验田,并亲手栽下第一株胶苗。
“橡胶试验田自1966年开割后,一直保持生产状态,直至201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才停止割胶。”符仙瑾说,“包括这片橡胶林在内的农场,打破了当时‘北纬17度以北不能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禁区。这些树依然活着,是真正的‘活态文物’,见证着并不消逝的历史。”
橡胶田是文物,超出了大众的一般认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本次走访中,还看到两处新发现的文物点,是大众也较为陌生的“苏联房”——临高县红华农场苏联房和琼海市东红农场苏联房。
什么是“苏联房”?临高县“四普”专家组成员唐凯介绍,20世纪50年代,红华农场在种植橡胶初期,没有经验,屡遭挫折,国家请来苏联植物专家指导。为了给苏联专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农场修建了一栋欧洲风格的砖木结构山脊型瓦房供其居住,因而被称为“苏联房”。
唐凯说,2020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讲述海南农垦三代建设者橡胶情缘的电视剧《天涯热土》,就是以红华农场红专四队(包括苏联房)为主要基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幢独立的房屋,一条室内走廊通头尾,把房子隔成两边,每边各6个十余平方米的房间,目前建筑保存完好。
东红农场苏联房也建造于类似的历史时期。琼海市“四普”工作队队长何声乐介绍,这8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始建于1952年,建筑由苏方专家设计指导,具有明显的苏式风格,施工单位、人员和建材均来自中方。
桄榔庵遗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追寻“苏坡爱豆”在海南的足迹
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不生于也不葬于海南,仅仅在海南待了3年,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甚至改变了这里的文化生态,他就是今天仍被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的苏轼。即便被贬海南、生活艰难,苏轼也乐观地发明了玉糁羹、天门冬酒等众多美食。海南省博物馆文创区满柜台的“苏坡爱豆”(谐音super idol,超级偶像——记者注)椰雕系列冰箱贴中,就有一款“美食博主”。
在澄迈、儋州、海口、临高、昌江等地,东坡遗风无处不在,尤其是儋州,他住了3年。
位于儋州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始建于北宋元符元年,即苏轼抵达儋州的第二年(1098年)。当年,苏轼带头凑钱建造此堂,并引用《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其命名;初为茅屋,明永乐七年(1409年),人们将茅屋改建成瓦屋,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更名为如今的“东坡书院”。
儋州市“四普”工作队队员吴淑全说:“东坡书院是人们为了缅怀和纪念苏东坡的文化胜地,也是传播中原文化之所,对海南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距离东坡书院不到10分钟车程,有一处考古遗址也与苏轼密切相关——桄榔庵。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父子初到儋州时,居住在官府驿站,后被上司逐出,在城南一片桄榔林中搭建茅屋,将其命名为“桄榔庵”。
在苏轼北归后3年,海南出了第一个举人,又4年,出了第一个进士。桄榔庵在清朝成为书院,又在清末废科举之后成为一所小学,1920年遭火焚毁,今已不见任何地面建筑。
吴淑全介绍,桄榔庵在2022年、2023年完成两期考古发掘工作,于2024年整修开放。记者看到,尽管这里已不再是学校,但和东坡书院一样,仍有青少年研学团队不断到访。东坡先生的教诲,孩子们今天依然愿意听。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