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2025年06月15日21:02:06 历史 1755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相信大家一定在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读过这首诗。这是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错误》,发表于1954年,至今已经火了一甲子。而今它的创作者郑愁予在近日传来了去世的消息,令人唏嘘不已。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据悉,郑愁予是在美国当地时间6月13日凌晨4点,于美国去世,终年92岁,亲友也证实了这个消息。

除了《错误》这首诗,郑愁予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诗作,如《小小的岛》《水手刀》《残堡》等,正因为这些令人陶醉的诗歌,郑愁予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大众对其评价很高。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也有人会好奇,郑愁予为何会在美国病逝,其实这和他的履历有关。

郑愁予的祖籍是河北宁河,出生于济南,但年少时随着父亲走南闯北。逃难中,母亲教其古诗词。1949年,郑愁予去了台湾省,毕业后应邀赴美,随后长期在美任教。郑愁予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退休后回到国内,成为青岛大学等高校的教授。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说起郑愁予,自然不可不提他的作品《错误》,很多人读了这首诗脑海中不自觉就会涌现出江南女子的模样,下意识的以为这么浪漫的句子是郑愁予写给爱人的。实则不然,这首诗是郑愁予写给母亲的。

2018年,郑愁予再次表示这首诗歌和母亲有关。原来年少的郑愁予因为战火,只能和母亲四处逃难,无家可归的他只能像“过客”一样选择离开家乡。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2019年,也有网友晒出和郑愁予的合影,他的头发虽然已经灰白,但依然穿着格纹衬衫搭配西装,打扮得十分精致利落。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2023年的时候,也有网友晒出了和郑愁予聚餐喝酒的照片。合影中,郑愁予穿搭一如既往的精致,一件藏青色的风衣衬得他十分精神。不过晒照者表示这是翻阅旧照,可见时间早于2023年。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这位好友还晒出了郑愁予的一些生活照,从他身后的旗袍和中文对联来看,郑愁予晚年应该是在国内生活,身边不乏一些好友,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诗人郑愁予在美国病逝!在美国生活30多年,晚年回国生活照曝光! - 天天要闻

一直以来,郑愁予仿佛都是活在大家书本上的人物,其实这些年他也静静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如今传来他去世的消息,网友心中也泛起了不一样的涟漪。

斯人已逝,但大家永远会记得,他笔下的江南烟雨曾淋湿无数人的梦,“达达的马蹄” 踏过时光仍叩击着心弦。那些漂泊中凝结的诗行,是浪子对故土的眷恋,是岁月里永不褪色的月光。愿先生在诗的国度里与山水重逢,而人间自有后来者,在字里行间续写他未说完的乡愁与浪漫。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 天天要闻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众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礼制则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时候讲的“礼”,跟现在的“礼”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处。我们可以理解周“礼”为现在的“礼貌”,周朝贵族才讲“礼貌”,普通国人、野人、蛮夷戎狄是不讲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东
什么是胜利? - 天天要闻

什么是胜利?

战争的最终目标当然是取得胜利。 人们总是期望看到胜利的场景:扛着红旗,将旗帜插到对方阵地上,欢呼雀跃,国与国开战,谁都希望胜利。 但是,近年来的三场战争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