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诸位看官,且说《三国演义》中猛将如云,但有一桩怪事令人费解——袁术麾下头号大将纪灵,先与关羽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后遇张飞却十合毙命。
关张二人皆是“万人敌”,武艺本在伯仲之间,何以战绩天差地别?莫不是罗贯中笔下有误?
今日,且随笔者,回顾原著,细细道来。
盱眙鏖战:青龙刀下留三分
建安元年,刘备奉诏讨伐袁术,两军会猎于盱眙。阵前但见:赤面长髯者横刀立马,三尖刀寒光凛凛者拍马迎战。正是关羽与纪灵初遇!
三十合战罢,纪灵忽叫停歇,关羽竟收刀允之。
诗曰:“青龙偃月卷风云,三尖刀影乱纷纷。若非云长存仁念,盱眙城下早断魂。”
玄机何在?
此战实为曹操“驱虎吞狼”之毒计!刘备明知是局,却不得不奉诏而行。关羽何等人物?早窥破此战乃“鹬蚌相争”之局,故刀下留力七分。一则不欲替曹操火中取栗,二则盼纪灵知难而退,速速罢兵。怎料纪灵狡诈,遣副将荀正搦战,反被关羽一刀劈作两段。
更妙者,罗贯中在此暗伏一笔:纪灵虽退,却令关羽陷入“胜而不破”之窘境。十万袁军犹在,三万徐州兵难进寸步——此非武艺高低,实乃大势使然!
徐州截杀:丈八矛起绝生机
转眼建安四年,袁术僭号败亡,携残部北投袁绍。行至徐州地界,忽听一声霹雳怒吼:“燕人张翼德在此!”
但见:黑面虬髯猛将跃马挺矛,纪灵仓皇举刀相迎。未及十合,张飞暴喝如雷,一矛洞穿纪灵咽喉!
诗曰:“蛇矛翻雪浪,三尖刀断芒。昔日盱眙虎,今作徐州殇。”
缘何至此?
此时袁术已是丧家之犬:称帝失道、众叛亲离。其部“饥卒面如菜色,战马瘦似秋蒿”。反观刘军:五万精兵以逸待劳,更兼“报仇雪恨”之志!张飞何等性情?昔年吕布夺徐州之恨未消,今见袁术逆贼,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更有一层深意:此战乃刘备向曹操表忠之机!张飞心知唯有斩将夺旗,方能显刘备忠心。故丈八蛇矛全无保留,十合之内必取敌酋首级。
四大隐情定生死
细察两场战役,胜负早埋四大伏笔:
其一,天时逆转
盱眙之战,袁术如日中天:坐拥淮南富庶之地,兼有吕布、孙策为羽翼。纪灵背靠十万大军,自是气定神闲。
徐州截杀,袁术气数已尽:玉玺成催命符,帝号作断头台。纪灵率饥疲之师,犹驱羊群入虎口。
其二,地利倒悬
前者袁军据坚城、拥粮道,关羽虽胜一隅,难撼全局;后者刘军扼险要、断归途,张飞占尽“关门打狗”之利。
其三,人心向背
初战时,袁术尚存“代汉”野心,士卒怀富贵之望;再战时,残部皆知“败寇”结局,未战先怯三分。
其四,将心之别
关羽存“武圣”仁心:盱眙之战本非所愿,逼平只为退兵;张飞秉“猛虎”杀性:徐州截杀志在立功,刺矛必求毙敌!
结语
罗贯中写此二战,实藏春秋笔法:
写关羽“三十合平手”,暗表其“义绝”本色——纵是敌将,亦存三分余地。
写张飞“十合毙敌”,彰显其“莽撞人”真性——快意恩仇,不计后果。
更有一层深意:若无盱眙之“僵”,何来吕布袭徐州?若无徐州之“破”,怎显刘备投曹营?此二战恰似连环扣,将“驱虎吞狼”之计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见沙场胜负,武艺固然乃主因,然天时、地利、人心,亦是重中之重。
今人读演义,若只以回合数论武艺,岂非一叶障目?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若纪灵先遇张飞,后战关羽,其命运又当如何?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