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悲剧,在历史的长河中轰然而至。就在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选择了自缢殉国。明朝的统一政权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尽管崇祯皇帝已经去世,北京也被李自成所占领,但是此时忠于明朝的官僚们仍然掌握着大部分的江山,所以当南京的明朝文武大臣和勋贵们听到崇祯的殉国消息后,立刻决定立明神宗之孙,第二代福王朱由崧为帝,并改元为弘光,南明弘光政权应运而生。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不久,他亲自统领军队进攻明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吴三桂最终投降了清朝,就在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大战中,清军突然杀出,李自成措手不及,遭受了巨大的失败。李自成只能带领部队退出北京,开始西撤,而清军趁机进入北京,并分兵追击李自成。

于是形成了三股势力并存的局面,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关的清军、以及自诩为正统的南明政权。
从当时和现在的角度来看,作为外族进入关内的清军对农民军和南明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南明政权不选择和农民军联手抵抗清朝,而是选择了联合清军来消灭农民军呢?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南明和李自成农民军有着深仇大恨。现在大多数人以华夷之辩的民族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认为南明应该和农民军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清军。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南明君臣来说,忠君之道与君臣大义更加重要。李自成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导致了崇祯皇帝自杀,这在南明的视角下是一种不共戴天的仇恨,可以说是“君父之仇”。因此,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士人们普遍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和仇恨,他们视李自成农民军为“贼”“寇”。

其次,南明政权缺乏远见。清朝的多尔衮通过写信给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利用了南明掌权者对李自成部的仇恨。他声称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是对君亲的伤害,而清朝出于对明朝的仇恨,希望为明朝报仇。多尔衮建议南明联合清军打击李自成农民军,共同消灭这个共同的敌人。

南明君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坚持了所谓的“君臣大义”,并且被多尔衮的诡计所欺骗。
最后,南明自身的软弱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福王朱由崧上台之后,他的统治依靠江北诸镇的武将和官员的支持。然而,这些将领们因为手握兵权和“拥立之功”而变得越发嚣张。在李自成农民军退出北京并撤退到西方的时候,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了一片权力真空。

这些地方的官僚们都忠于明朝,在农民军撤退后,他们纷纷杀掉了李自成政权的官员,重新拿起了明朝的大旗。然而,南明政权却动作缓慢,没有积极占领山东,也没有认识到清军的威胁。南明政权更愿意派遣使团去北京与清朝交好,甚至在谈判时准备答应支持清军对农民军的战争,通过财物来收复失地。

综上所述,南明政权在清军进入关内后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形势。他们只顾着“杀贼”,没有意识到清军的威胁。南明掌权者缺乏远见,被清朝先发制人,错失了恢复的良机。南明内部软弱无能,放弃主动进攻,寄希望于与清朝交好。然而,这种软弱只换来了南明政权的覆灭。弘光帝朱由崧只在位一年就被俘,最终被杀,南明弘光政权彻底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