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石是镇海区九龙湖镇南端的一个行政村,由散布于中大河(慈溪后江)沿岸的孙陆、新宇、三星、何仙、黄杨5个自然村组成。截止2014年底,辖区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7亩,山林面积260亩,有村民1,124户,人口2,533人。沿河两岸有东、南、西、北四个老街区,呈长方形分布,现尚留存大量的历史建筑,沿河部分建筑尚保存有店铺形式,是浙东运河文化的历史见证。
图01.长石桥与西、北、东三街
历史沿革
长石在历史上隶属慈溪县。自宋代至民国初均为德门乡东北境,至民国5年(1916)建化东乡,因地处化子闸之东,故名。民国21年(1932)更名为长石桥镇。1946年与骆驼桥镇合并后称长骆镇,解放后建制沿旧。1950年6月,长骆镇析为长石、长骆、田胡、骆驼4个乡镇。1954年10月因慈溪、镇海两县行政区划调整,长石乡划属镇海县,隶属骆驼区。1956年3月,长石、长骆、田湖3个乡合并称长骆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称骆驼(区)人民公社长石管理区,所辖各行政村改称生产大队。1961年10月与汶溪管理区辖8个村(生产大队)合并,建立长石人民公社,1962年6月原汶溪所辖各村析出,另建汶溪人民公社。1983年7月恢复长石乡建制。1992年5月因扩镇并乡,长石乡建制撤销,所辖10个行政村并入骆驼镇。2001年9月自骆驼镇析出,与汶溪、中心、长宏合并成立九龙湖镇,
当年的长石乡位于镇海区西部,乡政府驻地长石桥集镇。乡境东邻骆驼镇,南界江北区费市乡,西连汶溪乡,北毗河头乡。境内西南部为山丘,其余皆为水网平原,总面积8.9平方公里。有耕地9,491亩,山地1,201亩,主种水稻。下辖长石、何仙、三星、徐王、周胜、东严、西严、孙陆、黄杨、庶来等10个行政村,含36个自然村和长石桥集镇。1990年全乡有2,352户,6,0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7人。
作为长石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长石桥集镇(今分属长石村、长宏村及思源社区),始终以横跨中大河,始建于宋代的长石桥命名。集镇东起明星桥,西迄西闸桥,南至敬老院,北界骆汶公路,面积约0.3平方公里。当年常住居民218户,376人,设有长石居民委员会。2003年12月,长石居委会改制为九龙湖镇思源社区,总管辖面积0.7平方公里,分东南西北四个街,东至三星路、西至西闸桥、南与跨塘庵相邻、北面以长宏菜场为界,办公地点在长石村三星路667号。至2021年底,户籍人口106人60户,常住人口562人,党支部1个党员17人,居民代表24人。
图02.中大河风光
因河而兴
中大河是浙东大运河镇海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东运河最终的入海处。中大河肇始于唐以前,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清代,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大河的一支源自余姚丈亭,另一支源自镇海汶溪尖山,两支江河汇合于长石黄杨桥东的安乐寺,从安乐寺分岔,一支流向宁波江北岸桃花渡,号称六十里,称前大河,古名夹江河,又称颜公渠,原河久湮。另一支从安乐寺经骆驼、贵驷等到达镇海城内,从招宝山下“第一山浦”闸出海,称中大河。
地处江河合汇处的长石桥集镇,旧时为慈东之腹地,镇北、慈东之通道。内河航运要道的中大河自西向东穿集镇而过,续西出化子闸连慈溪后江通慈城,延东可达骆驼、贵驷,南通江北大河可抵庄桥、宁波诸地。当年的长石桥,每天有快船和航船往来宁波新江桥南昌弄码头:快船上午六点半左右出发,下午一点后返航:航船头天下午一两点钟开船,晚上抵达宁波,次日下午再从宁波返回;另有快船每天往返慈城和骆驼桥。其航线十字交叉,成为宁波北乡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有机动船往返于宁波、庄桥、镇海、慈城之间。陆路大道辐辏,北经河头雁门岭至龙山,南达庄桥、洪塘、宁波,西通汶溪、慈城,东至骆驼、贵驷、镇海城关。民国23年(1934)慈骆公路建成,傍镇北侧而过,设有长石汽车站。
水陆交通便捷,集镇商贸兴盛,有各类店铺近30家,每逢一、三、五、七、九单日集市,为方圆十里内的商品交换场所。1950年后改为每日集市。上世纪末集镇上还设有工业企业10余家,设有供销社的棉布、百货、副食、烟酒、五金和生产资料等各类门市部,以及个体经营的旅社、饮食、小百货等商店共50余家。1990年新建长石农贸市场,设有各类摊位100余个,日集市约1,000人左右。
在长石桥集镇,还设有邮电所、信用社、中小学校、幼儿园、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广播站、卫生院、敬老院等单位。骆汶公路沿集镇北侧而过;长邱公路在集镇东侧起点,向北经河头乡达龙山邱王,衔接329国道线;黄保公路起自集镇西侧,向西南经黄杨桥达保国寺接保甬线。车运交通日益便利。电话虽创于1930年,至1962年设置电话总机,容量60门,但所装话机不足20部;1985年总机容量改为100门,实装话机55部;1989年改为自动电话,至1990年全乡装话机增至64部。
为加强对长石桥集镇的建设管理,乡政府于1985年编制《长石乡村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年限为1985-2000年。规划内容:对集镇的商业网点、集市贸易、工业企业、交通道路、给水排水、公用设施、居民住屋、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四旁绿化等方面的建设用地,进行全面合理的布局。同时对10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的住屋、道路、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亦作了统一规划。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还制订乡规民约,使村、镇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
集镇的街巷分布,以长石桥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辐射。共有街、巷7条,计长1,380米,原均为石板路面,自1980年起先后改建为混凝土路面。
图03.东街风貌
东街 东起明星桥(今三星路),西迄长石桥,南沿中大河,因街处桥之东端,故名。长270米,宽4米,原系石板路面,1984年5月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沿街曾设有长石居民委员会、玻璃纤维厂、塑料模具厂、新兴玻璃厂、机械配件厂、卫生洁具厂、服装厂、长石供销社、食品站、饮食商店等单位。
图04.西街风貌
西街 东起长石桥堍接东街,西迄西闸桥后塘,南沿中大河,因街处桥之西端,故名。长200米,宽5米,原系石板路面,1980年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沿街曾设有长石中、小学校、供销社、饮食店、百杂商店等单位。西闸桥西堍曾为长石乡政府驻地。
图05.南街风貌
南街 南起长石敬老院,北迄长石桥南堍,因街路处桥之南端,故名。长300米,宽5米,原系石板和鹅卵石路面,1984年5月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沿街曾设有编织厂、铜球厂、汽配厂、建筑工程队、供销社收购站等单位。
图06.北街风貌
北街 南起长石桥堍,北迄骆汶公路,因街处桥之北端,故名。长350米,宽2.5-5米,原系石板路面,1989年改建为混凝土路面。北街是通往长石汽车站和长石农贸市场的主要道路,沿街曾设有合作商店、食品商店、五金修理店等单位。
小南街 东起长石桥南堍,西至永清桥(已圯),北沿中大河,因街处桥南侧,且已有南街,故名。长100米,宽2.5米,混凝土路面。街南侧曾设有长石卫生院等单位。
集镇内还曾有南北向巷弄两条:豆芽弄,位于东街西端北侧,旧时弄南端有水作店,故名。长80米,宽2米,石板路面。线店弄,位于西街中段北侧,旧时弄南端有线店,故名。长80米,宽2米,石板路面。
特色亮点
为了照明,街上原有8根天灯柱。天灯柱每根总高约2.4米,由0.3米高的基座和2.1米高的柱身组成。其中,基座边长0.5米,柱身边长0.2米,上面刻有字样:“兹有年钱捐铺路余项,议聚天灯,今得本息。共置田二亩五分零,议于止止庵管业,每夕全夜永燃,以便行人往来。庚子年论叙堂居添助民田一亩一分,系结字一千一百三十七,土名全灯河东丁家田。”柱身顶端原先用铁丝围着,中间部分浸菜油,拖灯芯。天色昏暗,便燃灯长亮,天灯隶属止止庵管辖。自1967年开始安装电力路灯,至1990年底共装12盏。分置在东街3盏,西街3盏,南街2盏,北街4盏,其中10盏为100瓦白炽灯,2盏为汞灯。电线总长1100米。
电力供应始于1964年10月,由宁波电力公司从庄桥变电所输入,在孙陆、徐王、何仙3个村合装30千伏变压器1台,未几增装2台,各村1台。嗣后,又在庶来、黄杨、孙陆3个村合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东严、西严2个村和河头乡西经堂村也合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以后各村又有增装。1988年1月,长石乡电力管理站建立,供电范围扩大,电源由骆驼变电所输人。至1990年,长石乡境内共安装变压器23台,计2,525千伏安。其中工业企业用电变压器10台,计1,385千伏安;农村综合用电12台,计980千伏安;公用事业用电1台,计160千伏安。乡境内有10千伏供电线路3条(长石线、汶溪线、水库线),低压线路总长度为5.13万米。1991年乡境内供电总量为171.8万度,其中工业用电84.7万度,农业用电40.2万度,照明用电46.9万度。农村、集镇用电普及率达100%。
长石于1984年12月安装自来水,水源由骆驼自来水厂输入,至长石集镇西街,铺设预应力输水管长2,500米,管径150毫米。1985年7月,建长石供水站管理用房4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初期向20个企事业单位和何仙、徐王2个行政村的部分村民供水,共250户。嗣后,铺设供水管增至7,500米,供水范围扩至集镇大部分居民和3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孙陆、周胜、长石等行政村,供水户增至950户。1991年底供水管铺设扩至东严、西严、三星、黄杨、庶来等行政村,全乡10个行政村全部安装自来水,供水户数增至1,900余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0%以上,日供水量160立方米。
1990年兴建长石农贸市场时,修建3条排水管道。其中北街,自北向南铺设长30米管径40厘米排水管1条,排入中大河;农贸市场至长石米厂铺设长40米管径40厘米排水管l条,排入徐王小河;西街,沿中大河岸铺设块石砌筑40×40厘米方矩,长10米排水渠道1条,排入中大河。
保护利用
长石集市:长石地处周边几个小集镇的中心,长石集市为单日市,而汶溪、费市、西经堂的集市是双日市。每当集市,周边集镇的人,摆摊的、赶集的,都从四面八方来到长石街上,商铺和零散的摊位前行人、商贩摩肩接踵,将长石桥街市挤得水泄不通。当年集市鼎盛时,从上虞、余姚下来的山货船,载着竹木器具、缸、甏、陶瓷器和陆埠毛笋、毛竹等农产品来此销售。山货船一般从余姚江顺流而下,经夹田桥、茅筋闸、世江闸、化子闸,在长石集市停泊销售。如果货在长石桥卖光了,就顺来时的水路回去,或带着鱼鲜和生活用品回去;如果在长石桥卖不完,再将船摇到骆驼、贵驷等地去卖货。当时的长石桥市面特别兴旺,当地人有言:“只讲长石骆驼桥,勿讲骆驼长石桥。”说的是长石桥的集市比骆驼桥兴旺的意思。
图07.沿河的过街楼
民国时期的长石街,沿河都有过街楼,不管天晴或下雨,人们在街上做买卖都不用撑伞。街面店铺紧挨,各业都有。米店有东街恒昌、南街瑞和;水作坊(豆腐店)有南街三友、兴源;南货店有东街豫丰、西街豫隆、裕大祥;酱园店则有百年老店盛滋记分店,开在西街中心,左为文德点心店,右为协大昌洋布店;蜡烛店有协茂、北街苏隆泰;药店有西街太和堂、天和堂、杨镇叶;此外还有理发店、贳器店、杂货店、烟叶店、烟酒店、旅社、饭店等。小南街有咸鱼行、盐行和其他店铺。
图08.十年前的长石集市
赶集的摊贩则摆货于岸边,仅叫卖咸货品者就有六七个摊位,它们多设在西街中段,比较有名的有长根、阿元、阿昌等。在这里,农民购买咸货可先记账,不付钱,待早稻收割后,用稻谷代付。西街中段有六七个海货摊;东西街还有三四爿河鱼摊、柴行;水作坊外另有街头设摊。尤其在清明、端午、七月半、过年等传统节日,这里生意更是红火,走村串巷“打乡作”卖豆腐、卖百货和修旧补漏的手艺人天天有。
一到下午,街面供应点心、白斩、炒货等行当就活跃起来,如比较受人欢迎的小商贩豆腐阿宝,每到下午2点左右,就会挑着担子出现。担子一头放火炉,炉上放口镬,煮着油豆腐:一头放作料等杂物。他将担子在街上一放,便开始招揽生意。他一边做生意,一边讲故事以吸引食客。人们边听故事,边品味油豆腐。买卖之间,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长石桥集市还有夜市,每到傍晚时分,庵中师太步上街头,一一点燃天灯。天灯亮后,长石桥集市上有说书的、听书的,有更夫和巡逻队员,直到夜晚十点人方散去。
行稻花会:旧时,每年新稻抽穗扬花的季节,农民头顶烈日,手举彩旗,敲锣放炮,排着长长的队伍,到田头巡游,忏念有个好收成。行稻花会的风俗就源于长石。
长石一带是塘内滩地,田土薄、咸碱重,每年收点“癞头稻”,年年糠菜半年粮。一旦大旱又遭蝗灾,田里籽粒无收,人们只好挖草根、刨树皮当饭吃,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某日海面上驶来了一队粮船,泊在塘外。船上走下一位年老者,叫何行九,是福建一爿米行的账房先生,受老板的委托,趁这里闹荒,来高价卖粮,想赚一笔大钱回去。何先生上了岸,一看到旱情很重,村断炊烟,鸟雀不飞,人们个个面黄骨瘦,饿得只剩口气,不觉心酸。
他呆呆地想了一会儿,回到船上,吩咐伙计将几船大米,全部施舍灾民,另有两船稻谷,也一一挨户分赠,作来年春播种子。几天后,船内粮食施舍光了。何先生吩咐伙计开船回去,说自己还要收取粮钱,随后赶回交账。当地村民得到救济,将何先生当成救命菩萨一般,争着请他食宿酒饭,好生招待。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来年春上,何先生每天在田头巡游,看到分赠的稻谷生根发芽,没多久又抽穗扬花,田里腾发起阵阵的醉人稻香,他宽慰地笑了。村里人都非常高兴,也想到:没有何先生这位义胆侠气的老人相救,怕早被饿死了。但他为救济大家,至今难以回去交账,待新谷登场后,归还他的钱款。
正当人们想把这个打算告诉何先生,四处寻找他的时光,意外发现他已跳河自尽。在他的住处还留着一封信,信里写着:
几船粮食赠灾民,
再难回去复使命;
幸喜如今稻花香,
九泉之下目能暝。
图09.何仙庙
图10.何仙村庙跟老宅
人们见了都放声痛哭,以当地最隆重的礼节为他安葬,造坟立碑,后来又建造了一座“何仙庙”作纪念,决定在每年新稻抽穗扬花季节行会,来奠祭这位老人。如今,在长石村还有一个名为“何仙”的自然村及中大河上的何仙桥佐证着这一民间传说。
重要遗迹
化子闸:初名茅砧碶(茅洲碶),又名关潮闸、化纸闸,横跨慈江,为引水节制闸,曾使鄞、镇、慈三地十多万亩农田受益。原址在长石村安乐寺边江岸,地处中大河与江北大河交汇点,今存闸槽、天灯、光绪年间的化子闸碑记等遗迹。闸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由吴潜创建,元明清历朝屡有修茸。1959年拆除老闸,在原闸西侧建新闸,设闸4孔、总宽9.73米,木制插板闸门、人力启闭,闸旁另建管理房3间。1986-1987年间扩建化子闸,钢筋混凝土构筑,设2孔、孔宽各5米。2015年化子闸泵站列入浙江省“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重点推进项目,2017年6月开工建设,2019年8月通过通水验收,12月通过机组启动验收和合同工程完工验收。
图11.化子闸埠站工程划界图
图12.远眺化子闸泵站
安乐寺:旧称化子庵,位于化子闸后。相传,当地百姓为纪念建闸和吴潜功劳在闸旁水上化纸,纸灰随波而去,以保平安,故有“化纸闸”之称。明成化间建纪念性建筑为化子庵,后来逐渐扩建成寺。民国初重建,始名安乐寺。至今尚存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等建筑。
图13.安乐寺与残存的灯柱
长石桥:位于长石集镇街前中大河上,与南街直接相连。据传始建于宋,系三孔条石大桥,为张姓所建,始名“张宅桥”,也有说称“涨石桥”,意为河道随潮汐涨落。明嘉靖时改建,易名“长石桥”,俗名“老桥”。清乾隆、嘉庆年间曾重修,北孔沿桥脚砌有纤路,桥东西两侧沿河筑有航船埠头,构筑坚固,造型别致,颇有名气。尚有天灯石柱刻有有关资料。1990年8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拱桥,跨径长14米,桥宽3.5米;2008年随着中大河的拓宽,重建为如今的四孔三柱的拱桥,并西移与北街直接相连。
图14.1990年的长石桥
黄杨桥: 《光绪慈溪县志》载,“黄杨桥,相传元时,东发族人黄杨建,人呼黄杨桥,后讹为河娘桥”,民国时则称“何娘桥”。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2000年被列为镇海区文物保护点。原桥三孔,全长22.5米,桥墩由大条石筑成;桥墩压顶石雕有昂首晶龙,桥脚为雕琢的卷云石装饰;桥右侧有六柱凉亭一座。2008年因余姚江东排整治工程的启动,中大河拓宽,黄杨桥被就地保护起来,南边新建连接桥。
图15.黄杨桥
长石植本学校:清末民初,有乡绅利用止止庵的庵舍办了私塾。王伯元是长石桥人,曾是中国垦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先在王家祠堂办过私塾。1928年,乡绅陆正廷牵头和王伯元商议,建议将两所私塾合并,另选址办学。王伯元同意了,并要求校名用其私塾名“植本”,意为培根植土。后王伯元在止止庵旧址上买田建造教学大楼,设置操场,建成了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小学。解放后为长石中心小学,并附设初中班,今存当年学校门楼。
图16.植本学校门楼
参考文献
1、万伯春著. 甬水遗韵[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6.09:254-263.
2、宁波市镇海区城乡建设志编纂委员会编. 宁波市镇海区城乡建设志[M].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8.08:416-424.
3、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 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M]. 宁波:镇海区地名委员会, 1990.12:143-150.
4、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镇海卷[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06:158-161.
5、蔡根泉,沈志远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 浙江宁波镇海卷.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0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