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形胜 千年往事
——船头寨支罗遗址考察记
文/赵青松
图片/陈小林
多少次凝神远眺云雾缭绕中的船山,幽深而神秘;多少次遥想追寻坊间传说的故事,古老而沧桑;多少次翻阅钩沉志书史记的线索,欣喜而迷茫。我曾想象,两千年前,古人们是怎么从对面的船山跨过溪流爬上鱼木寨?我又曾想象,明朝川军魏文焲把兵营安扎在折岩坝和磨刀溪,隔着那么些山谷和溪流,怎么去攻打黄中?
登上天子殿,一览众山小,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激情。席卷的山风猎猎,似金戈铁马。恍惚间,四围的兵马蜂拥而至,杀声阵阵;又似乎传来峡江的船笛长啸或者是黄中的一声叹息,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绵绵久久不绝于耳。
魏文焲笔下说,牛栏坪高数十丈,周围四十余里,悬崖峭壁,中平坦,贼寨环峙如城垛,屹然天险也!黄中筑寨于如此险峻之地,所以官兵围剿了十三年之久。最终,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魏文焲最终还是只能以“阴计”而谋之。
四望崇山,三百六十度叠嶂磐峰尽收眼底,大小城寨并列如阵,巍巍齐岳山横亘在蓝天白云之间,人头寨安详,石桶寨静谧,薄雾轻流,氤氲缱绻,霞光暖照,金涛翻滚,真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道光《施南府志》记:支罗,考在衙门坪,距县一百六十里,旧隶龙潭司。嘉靖四十四年因峒长黄中叛,讨平,遂割半置所立屯,以百户二员镇之。船山在支罗屯,距县一百五十里。形若船,长千余丈,宽减半、顶平如掌,从古垦作田。船舷皆峭壁千尺,仅前后小径可升。明时,黄中乱,据此称雄,立伪署。讨平后,衙门遗基尚存,故土人呼为“衙门坪”。
《明实录·世宗实录.卷555》载:“嘉靖四十五(1566)年二月丁亥,湖广山寇黄中降。中,四川万县人,从父俊人湖广支罗为盗。既而听抚,系俊狱中死,中脱归旧巢,筑牛栏坪寨守之,广袤六十里,自号‘天城’。流劫奉节、云阳等处。四十四年十月,川、湖会兵夹剿,中惧,乃诣湖兵降。湖广巡抚谷中虚驰书告捷,称首恶面缚,余党悉平。四川抚按官刘自强、李廷龙,恨其背约受降,乃上言:黄中实挟楚中重质,非以穷降。且余党方焚劫奉节,夺南浦军粮,湖兵实阴助之。”劾参将洪逵、守备汤世杰等罪。诏下所司问状,仍令二省守臣协心抚剿,以靖地方,会中虚、自强俱升任,兵科都给事中刑守庭,乃追谕其同事异词,非人臣协恭体国之义。户科给事中郑钦亦言:“中虚奏捷不人;自强但知与湖兵争一黄中,而纵蔡伯贯等连破七州县,咎各有归。请切责二臣,令其削平余寇,方许交待离任。’上从部议,诏川、湖二省巡按御史从公会勘以闻。斩中枭示,胁从者贯之。养廉、晓逵、世杰俱以属吏。既而,中虚闻川臣破坏其功,复奏:‘臣初定议降中,先遣指挥马图人寨抚谕,乃以诱贼,非为质也。中既约降,我兵不亡一矣。何名陷没楚中?所调止永顺兵一枝,径抵支罗,未尝人四川界,何名助贼?逵、世杰皆受计于臣,效劳有功,何得与养廉等同罚?疏入,上以其言并下二省勘官核实具奏。”
《施南府志》和《世宗实录》把黄中造反一事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魏文焲的战地日记《征支罗记》又把围剿黄中的过程描述得身历其境一般。现在,船头寨上的风云历史却如同倦鸟归林,悄无声息,所有的遗存只剩下个传说,但,是否还能在上面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经过数次踏勘,终有一些线索慢慢显露。
一、修路记残碑
闻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由是路者,必然为之除荆棘培险隘虽蚕丛鸟道不至,叹其崎岖即世远年湮,亦是便于履步此道,逾之所以急宜修也,如我境上衙门坪下齐(文丈大?)圆,虽历有古路亦山径耳,亦介然用之而成路耳,奈近年阴雨不时,路多倾圮(音皮),负载者躯偻难堪步,履者倾跌贻忧,爰约同人倡首修砌,幸诸君解囊相助越两寒暑而告厥成功,。。之介然而。。
旁有存疑为捐款残碑一通,刻人名钱数等内容。但不知与上修路是否为同一记事功德碑,还有待考察。人名有:
向英寿 吴先栋 刘定功 向英武 吴世富 郎承信 吴世达 向英郡 吴世荣 向中刚 杨登世 吴先勋 郎继荣 王明才
杨氏族谱里面记载,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八立土地卖约“无力承受,苦劝族首杨登世杨承道”一句中可以看出杨登世是族首,道光时期人氏。
刘氏族谱记载:刘朝勷……胞姊适吴,即岁贡生吴衡山之母也。刘定功在吴化南<字衡山>七岁父亲去世后在吴府教读理持三年,致使吴族无嫌言。刘朝勷,字华声,号定功,生于1805年5月10日,卒于1876年11月22日。生女吴世钊。向英寿,地益之子钟文,钟文之子英寿,配谭。
向英武,嘉庆十年九月初二,出家石佛寺。
根据谱记人名考查,石刻捐款时间在咸丰年至同治初年之间。
二、船头寨重建城隍庙序〔1〕
今夫隍庙之设必于通都大邑,谓其变阴阳与宰邑有相辅之道焉。若我境地本山陬,人属偏氓,旧有城隍庙而地以衙门名者,非有官司之守而始建修此庙也。粤稽府志,克明时叛逆黄中险据梯山巢穴有年。及官兵剿绝,而后都人士以天堑之险为避兵之计,爰为之修寨建庙镇抚斯土。此地以庙传,庙因地显也。是故梓材丹符,不作于承平而作于兵燹,亦以隍司之清戌马保黎民者历有明征矣。忆圣朝嘉庆二年,教匪患境,势欲盘踞其上,乡人防堵寨卡者仅百余人,突尔人马杂沓,俨有神助。贼因口心,低首赂银假道而回,境之内无犯焉。越咸丰庚申秋,发匪率数万众窜郡属之凤邑。明年春,蹂躏邑城,旋将接踵敝境。斯时人心搔扰,惟隍为依赖,幸而屡卜获吉。后贼果窜蜀,安扰无恙,爰约俾人,募化重修。嗟夫!民为神之主,神为民所依,非欲建庙以邀福也。愿世守此土者,无忘保障之功而报赛特隆焉。庶神功庇佑永垂,俾烽渐灭殆尽,因方隅之幸而亦不仅方隅之幸也。谨疏小引以序。
廪生吴化南薰(同治甲戌岁贡)沐撰书
大清同治二年岁次癸亥季秋下浣旦
该碑弃置原龙船乡政府后墙边,长2.03米,宽8厘米。船头寨衙门坪原为支罗黄中反明治所,文中所指白教,太平天国军(发匪1860年)等史实,十分珍贵。
三、城隍庙修缮“其”字碑序
盖闻,人无神不康,神无人不灵,未有积善而不护福报者矣。今我衙门坪,城隍庙乃明朝之古刹,属利邑之屯所。自 先帝建修以来,于今正殿两廊上朽下颓,其间神佛在座音汉王龙王诸座,风雨飘霖,四围墙壁桷檐阶砌补修,山
XXXXXXX余等X千金之囊非一孤之X力浩大XX值功成告竣勒石刊名是为序。
吴宗山 杨承璠 马应喜 向地仲 向地玺 孙光达 向地宽
向才发 孙大玉
向地玺:生于乾隆四十七(1782)年冬月初四,亡于咸丰五年(1856)七月二十八日。生前曾修建“塘湾兵洞”。
由此可以可以推城隍庙碑应该在咸丰五年之前。
四、同结(善缘)碑
吴朝现 向中弟 向地?宋昌月 陈海奉 杨承朝 郎先民
倪干?倪干顺
以上“其”子碑与“同结善缘”碑,其内容不同,字迹不同,排版不同。疑为两块。但其内容都与城隍庙的修建修复有关,疑是对修建修复的不同内容所记。从刊刻的捐款姓名来看,又在同一时期应当还是在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
五、“卍”万字神碑一通
现弃置于在田园粪坑上,作盖板用。石刻宽61厘米,高1。5米。作分格构图,下是万字符,上是天马行空,马踏祥云,奋蹄前行,马首回望,嘶鸣长叫;马上方雕有游龙含珠。龙首昂伸,龙嘴大张,口含圆珠。龙马姿态盎然,栩栩如生。
六 支罗遗址〔2〕
原由支罗船头寨内之旧寨坝、衙门坪、老城墙、天子殿、武台衙门、城隍庙、禹王宫、马道址、鸟经寺、状元坟、杀人坳等遗址组成。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旧寨坝等多处今已变为农田或村落,惟衙基梁、老城墙、城隍庙、武台衙门和天子殿六处保存尚好。1985年发现,1987年4月公布为利川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未发掘。
天子殿 位于船头寨北部山顶,海拔高程1400米,地处东经108°40′13.0″ 北纬30°33′47.6″。原为土家族人祭祀相王天子之庙堂,穿投式木架灰瓦顶。正屋4列3间,两厢之间为神殿,外为围墙院坝,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整个山头;现存庙宇基础、旗杆洞各一件,山麓保坎及上山石板古路各一段;庙门石楹联两块,其文为“扁舟横冠顶,神仙引我先登岸;圣景入桃园天子呼人早上船”(今被砌于猪圈栏上)。
七、其他构成情况
神像:无头神像。头部被毁,仅剩坐姿身子,胸脯衣襟,后背镂空。先置于城隍庙水泥路边,无保护。
柱础:在城隍庙附近,发现多个建筑柱础,学校处四个,老屋旁四个,木屋石柱下两个。
碾盘: 大寨门左行百米靠悬崖边上。前望是鱼木寨,其下是上山公路。
道路上船头寨顶:朝阳红岩寺、金银坳口、支罗大寨门(匾式石刻,乾隆二十年二月二十二日及捐款名单)、龙水切角碑、向阳喝风口。五条道路大寨门喝风口以前有卡门,但除红岩石卡门还保存外其余都已经毁坏,而大寨门岩石上有时间落款。这几条路都不是自然通道,是人工凿石或搭梯而建。也就是说,要上船头寨是没有自然通道的。
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现树支罗遗址碑处为过去城隍庙,及衙门坪;衙门坪和天子殿为明代建筑遗址,其建筑有修缮、重建的过程;残首神像为明代石刻;其余记事碑刻石刻为清乾隆到同治初期的遗存。
注:
本次考察范围仅限于船头寨顶。
〔1〕〔2〕皆来于谭宗派老师公开发布的考察资料
赵青松话说谋道古镇(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