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2022年11月02日16:06:27 历史 1490

自古以来父母对孩子和孩子对父母互相付出的爱总是不对等的,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包容和付出是毫不保留和不遗余力的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终其一生大都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的一生是幸福的也是受呵护的。

凡事总有例外,有疼爱孩子的父母,就有对孩子痛下杀手的绝情之人。近几年来时常有新闻报道,有许多新生儿被父母抛弃,究其原因也无外乎这么两点。

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 天天要闻

一方面是家长还没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在他们眼中孩子的到来只不过是一个负担,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作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或者另一种原因就是孩子存在先天性难以治愈的疾病。

千百年前的封建时期,也曾有过孩子被父亲视作不祥之物而意图坠井灭口的,最后却被祖母心软救下,谁知这个孩子长大后竟成为了一朝的开国国君,此人是谁在他的一生中有究竟历经了何种的患难和挫折呢?

钱镠的出生

公元852年,在今杭州临安一带出生了一个孩子。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新出生的孩子不但象征着吉祥好运,更是一个新生命的伊始,每个家庭没有不开心雀跃的道理,可钱镠的出生却并非如此。

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 天天要闻

虽然他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与其余新生儿不同的相貌却给他引来了大麻烦。首先对他厌恶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亲,有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孩子即使长得再难看也不至于亲生父母还嫌弃吧,其实对于父亲来说他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在皇权统治的封建时期,许多人对封建迷信都十分信奉。在钱镠出生的那一天晚上,屋外狂风暴雨大作,屋内妻子分娩发出的惨叫声异于常人,本来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居然印透出了血光之色。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伟人出生死亡时伴随着超自然现象,像秦始皇更是怀胎14个月有余,只不过对于寻常百姓家庭,这一影响和代价显然太大。

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 天天要闻

惊慌之余的钱父没有多想,在接生婆顺利接生剪短脐带的那一刻,钱父便急切地冲进了产房当中,一把抢过刚出生还在哇哇大哭的钱镠,小跑数十步把孩子扔进了一座枯井中。

心有余悸的钱父在处理完钱镠后,没有顾及自己崩溃大哭的妻子,反而跪在门院前虔诚地祈求着,也正是这段时间让得知消息的祖母匆匆赶来。

幸运的是钱父扔孩子的这座枯井多年不用,井下长满了苔藓和杂草,以致于孩子钱镠被扔下去之后有了缓冲物支撑这才没死。看见钱镠还有一口气在,祖母心疼地把他抱回了家。

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 天天要闻

如果不是祖母的及时发现和坚持,钱镠的生辰就是祭日,自此之后钱镠也就一直跟随着自己的祖母一起生活,因为在祖母眼中,无论有什么不详之灾,钱镠是她不可割舍的孙子。

文武双全的钱镠

虽然父亲对他不待见,母亲也没怎么过多管过他的成长,可钱镠还是在祖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慢慢成长了起来。令祖母欣慰的是,小钱镠知道自己的身世从小就在家中不受待见,所以他的勤奋好学也让祖母的一番教导没有付诸东流。

很快钱镠就展现出了他异于常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从小熟读四书五经,骑马射箭更是无一不精无一不晓,在当地乡党的一众夸赞声中,父亲也渐渐转变了对钱镠的看法。

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 天天要闻

公元875年,已经23岁的钱镠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董昌的军队,投身到了征讨叛军的路上。由于这支军队是朝廷人手不够面向百姓组建的,所以新招募上的军兵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普通人。

相比之下懂兵法有武艺的钱镠,在这支良莠不齐的军队中显得极为突出,守将董昌也极为赏识这个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

在接连打了几场胜仗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后,钱镠也正式步入仕途,从一个小小的偏将历经兵马总管、节度使后甚至坐上了刺史的官职,而这也不过是他实现人生大业的必经之路罢了。

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 天天要闻

一代明君吴王

钱镠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改变他一生命运走向的人,竟然是一手提携他成长的前辈—董昌。因为平定叛军有功,加之在朝堂之上颇有威望,不久后董昌就被授予藩王称号,自己统辖陇西一带。

虽然旁人十分羡慕董昌,董昌自己却对这个封赏极为不满。他觉得自己多年来忍辱负重,战场上拼死杀敌,却给一个小小郡王的官职实在难以满足。欲求不满的董昌在部下的吹捧下日渐迷失了自我,甚至不惜驳斥朝廷号令自立为王。

匆忙之下唐昭宗急忙传令钱镠作为兵马大元帅奉命讨伐董昌,在董昌撕毁了一张又一张钱镠劝降的书信后,仁至义尽的钱镠也发动大规模攻势于896年生擒董昌。

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 天天要闻

董昌一死,在江浙富裕一带便没有了能抗衡钱镠的势力。虽然钱镠仍然受朝廷的统一管辖,但天高皇帝远的钱镠也开始逐步转变思维,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政治重点。

直到公元907年,钱镠眼见时机成熟,自己建立吴越国政权,45岁的钱镠也成了吴越国的第一任国君。

唐朝后期五代十国这段分崩割据的历史中,钱镠的一生可谓是极具传奇色彩,不论什么时候认清形式并慎重选择是钱镠的行事之本,对待百姓爱民如子对待国家精忠报国是钱镠的处事之基。

父误以为儿不详扔井,祖母不忍留其命,后成就开国国君 - 天天要闻

我们看到在北宋时期收录的504个姓氏中,钱仅仅被放在赵之后的第二位,而赵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还是因为始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创建北宋,所以钱镠作为宋朝前为数不多的钱姓大家,他的人品和能力还是很受重视和认可的。

直到今日,钱姓虽然相比于张王李赵这些大家族有所不及,但是在20世纪后仍然有许多名留青史的伟人,像文学大家钱钟书,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这些都是吴越王钱镠的后代。

对于钱镠来说他这条命本就是祖母从废井中捡回的,如此成就也算没辜负祖母的一片一片心血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