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传国玉玺就是他权利的象征,但当时却没人知道,溥仪被赶出皇宫后,传国玉玺去哪了,直到1962年毛主席请溥仪吃饭时问及。那么这块传国玉玺到底去哪了呢?当时又究竟发生了什么?
末代皇帝溥仪
纵观溥仪的一生,成年后,他的选择确实有错,但在前半生的大多数时间里,尽管有着全天下最尊贵的头衔,这个皇帝却总是事事不由己。
1905年的冬天,当年如日中天进驻中原的清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但它的统治者似乎并不这么认为。这一年,和光绪皇帝斗了大半辈子的慈禧太后,终于将这位皇帝的生命熬到了尽头,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年仅三岁的溥仪迎来了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三岁,就在同龄人还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享受温暖的时候,溥仪的肩膀上已经担上了一个国家的重担。懵懂无知的孩童坐在宽大的龙椅上,他甚至听不懂下面的朝臣在议论什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亲生父亲,在这群心思各异的大臣中间,向自己行礼。更加可怕的是,原本可以作为他“依仗”的慈禧太后,也在不久后撒手人寰。
尚不知人事的幼童、内里腐败不堪的王朝、各处伺机而起的军阀,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并不难猜测。“推翻封建统治王朝”的口号响彻全国各地,唯一剩下的“自己人”选择了背叛,当了三年皇帝的溥仪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赶下了皇位。接下来的斗争,似乎都与他无关了,他如同被“圈养”在皇宫的金丝雀,不容一丝一毫的反抗,就被扣下了一顶耻辱的帽子。
只是,尚且还算安宁的“圈养”生活,也没有持续过太久,随着袁世凯的失败,势力庞大的军阀涌进紫禁城,在冯玉祥的授意下,溥仪失去了仅剩的一个容身之所。匆匆收拾了细软的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军阀追杀,百姓不待见,这天下似乎没有能容得下他的地方了。
阴险狡诈的日本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们收留了他,无时无刻不表达着对他的同情和爱戴,向他承诺恢复他的身份,甚至在民间大肆宣扬理解他的言论。这种方式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更何况是一个身边根本没有可信之人的少年。
大错就是在这个时候铸成的,在日本人的游说下,溥仪“复辟”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了伪满洲政府。不过显然,从始至终,日本人对溥仪的帮助就是掩盖在丑恶的面具下的。而成为伪满洲皇帝的溥仪彻底沦为了日本人攻占中国、签署各种阴谋合法化文件的傀儡武器。
战后去向
日本这一场阴谋的结局是我们都知道的,在这之后溥仪终究是意识到了他的错误,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因为苏联对日宣战,由日本建立起来的伪满洲政权也随之覆灭,匆匆逃难的溥仪被苏联士兵抓获,此后便被带回了苏联的战俘营。虽然身处战俘营,但其实溥仪的待遇和其他战俘并不相同。
作为中国曾经的皇帝,苏联给予了溥仪监禁期间很多的优待。大概也是为了弥补自己在战时犯下的错误,溥仪在苏联监禁期间还曾经前往远东军事法庭,指正日本在中国的残酷暴行,为日本受到应有的处罚做出了贡献。可即便如此,溥仪对于回到中国仍然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他甚至曾要求加入苏联共产党,常驻苏联。
当然,最终苏联方面拒绝了他的请求,溥仪还是回到了中国,被送进了抚顺的战俘营。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的三年时光里,溥仪的改造态度十分认真。休息的时候就会在东北各地参观游览,专心写前半生的自传,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养尊处优的皇帝架子,在改造营的各个场合,经常能看到他辛勤劳动的身影。
事实上,最开始溥仪归国的时候,我国对如何处置这个封建时代的皇帝是有所顾虑的。他的身份让我们不能轻易地处决他,他的所作所为又让我们不能就此放过他,最终还是毛主席提出了处置方案,“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简单地处决”。
同样也是毛主席的提议,1959年9月,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特赦,确实已改恶从善罪犯的决定。最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的战犯都抱着期待,不过溥仪对此并不在意。因为在他的观念里,自己是新中国的罪人,短短三年的改造并不足以让他获得特赦,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居然在首批特赦名单中提到了他,也就是那时起,这个大半辈子都身不由己的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除了赦免他,国家还考虑到溥仪出狱后的生活问题,特意给他安排了北京植物园的园丁工作。不过虽然溥仪的大半生都在当“皇帝”,但他一身学识也并非吹嘘,出狱四年后,他成为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资料专员,同时兼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后来还在在中央领导人的撮合下,和当地的一名护士结为了夫妻,可以说,出狱后溥仪真正地过上了一个普通人该有的平淡,而又美满的生活。
与毛主席会面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其实在溥仪出狱后,曾经和毛主席有过一次会面,更确切地说,是毛主席请溥仪赴宴,共同吃了一顿午餐。而知道毛主席要见他的时候,溥仪其实是忐忑的。在他看来,毛主席日理万机,根本没有必要特意与他见面。同时他也担心自己犯下的过错,会被毛主席再次提起,因此在去见毛主席的一路上,他都在不安。
不过显然,毛主席并没有再追究他的想法。当时和毛主席一起会见溥仪的其实还有章士钊、程潜、仇鳌和王季范4人,毛主席还打趣说溥仪是所有人的“顶头上司”。不得不说,毛主席确实情商很高,这样一句玩笑话很快就缓解了紧张的环境。溥仪也随着几人一起在餐桌前落座。
这顿饭在毛主席的主持下吃得异常和谐,期间毛主席一直和溥仪聊着他现在的生活状况,叮嘱他有困难可以向上级申请,还多次给他夹菜,介绍桌子上的湘味菜。溥仪也在这样的气氛中慢慢放松了下来。但就在这时,毛主席手中拿出的物件,让溥仪再次绷紧了身子。
毛主席手里这个四四方方的东西很像一个玉玺,不过不同的是,这枚“玉玺”是用黄铜打造的,底部用仿宋字体隽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字样,原来这正是新中国的国玺。毛主席一边将玉玺递给在场的几人观赏,一边耐心地解释着这枚国玺,这样制造的缘由。
“你当时的传国玉玺去哪里了?”正当溥仪小心的拿着国玺观察的时候,毛主席突然笑呵呵的问出这样一句话,这其实不过是毛主席随口的一问。没想到此刻溥仪却是如临大敌,他不明白毛主席这个问题的含义,深怕自己回答得不正确,惹到在场的几位领导人。
嗫喏了半晌,他只好奉承说自己的传国玉玺不过是旧物,毛主席手中的国玺才是真正的瑰宝。听到他的回答,毛主席知道他是误会了自己的意思,于是大笑着拍了拍溥仪的肩膀,并告诉他,虽然传国玉玺是旧时代权利的象征,现在是新中国,这一层含义也随之消散。但玉玺本身所存在的价值是不能否定的,它传承了几千年,是我国实打实的文化产物。
这一下简直让溥仪更加方寸大乱。因为当年被冯玉祥的手下赶出紫禁城的时候十分匆忙,他连自己的细软财宝都没能带走多少,更遑论一个已经失去意义的传国玉玺。本来以为这玉玺应该是冯玉祥拿走了,可没想到当时冯玉祥就差把皇宫翻个底朝天了,也没能找到这枚玉玺,双方都认为是对方拿走了传国玉玺,这个乌龙就一直被误会到了今天。本来以为已经不会有人再想起,谁也没想到被毛主席突然提起。
没办法,溥仪只得再次认错,认为自己将玉玺弄丢是“罪该万死”。但毛主席听完他的解释只是微微一笑,安慰他“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丢了就丢了吧,这也是没办法的,当年你连江山都丢了,更何况是一块玉石呢?”
这顿饭最后就这么在两个新旧世界的领导人,和平相处之下结束了,毛主席和溥仪在临别前还一起拍了一张合照。后来这张照片一直跟随着溥仪,被他放在了床头。对他来说,十几岁之前的清政府也好,后来的伪满洲政府也好,不过是打着光鲜的旗号限制了他的一生,唯有共产党使他真正的解放了,而不是永生成为被人操控的傀儡。
这也是溥仪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五年后,因为身体原因,溥仪离开了这个世界,据说一直到最后一刻,他还在叮嘱身边人,要记得中国共产党的好,记得感恩。这个末代皇帝坎坷的一生到这里就画上了句号,虽然传国玉玺没能找到是一种遗憾,但我们也都清楚,其实那个传说中能过“庇护国运”的玉玺,如今也只不过是一块年代久远的玉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