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司马庄村位于乳山寨镇西北部,埠乳公路西侧。有耕地2250亩,山坡地、坡地各半。有山峦3000亩。全村576户,1466人。
明天启元年(1621年),于象泽、于象谓由司马庄南迁一里许立村,取名南司马庄。后有王、赵、刘、安、张等姓迁入,于姓户数占93%。主要姓氏为于姓,其次有王、赵、刘、安、张、曲、杨、高等共计15姓。
南司马庄村内海拔20米处,有一株银杏树,雌性,胸径1.5米,高13米,主枝冠幅12米×11米,树龄400余年。从2.8米处向东、向西各长出一大侧枝,好像伸出两只胳膊,子树是从基部的老银杏树中间生长出来的,子树高26米,胸径1.2米,树龄200余年。两只胳膊将子树搂在怀里,当地村民称为“怀抱子”。子树顶部树冠圆球形,好像一把保护伞,将雌性树体牢牢罩住。
南司马庄于氏故第(于相宸故居),建于清代,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第共7排,每排共5间;南北长104米,东西宽20米。前三排现被村委使用,保存较好。后四排现被村民使用,整体保存较好。于相宸为司马庄于氏第二十一代,清同治贡生,曾任曹州府教授。村中曾建有李氏贞节牌坊,乾隆五年御赐,十三年建成。1966年春被“破四旧”拆除。至今仍存在刻有圣旨的石碑。
南司马庄村人杰地灵,自清康熙二十四年,就有叔侄三人一科得中三任教诲之举。于绅,清康熙二十四年,举人,任成山卫教授。于铺,清康熙二十四年,贡生,任安丘教育。于淳耀,清康熙二十四年,贡生,任青城教育。于培基,清道光年间举人,在清王府任教职。于相宸,清同治年间,贡生,任曹州府教授。民国年间,有于曾欣、于进阶、于宗家、于延曾、于开祥、于乐庆等教授级人物。建国后输送200名研究生和本科大学生。
1940年8月建立村党支部,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10名烈士为革命捐躯,其中,著名烈士于祥天任县大队侦察排长,3次立功受奖;著名烈士于学天为侦察排长,为掩护机关领导转移英勇献身。该村民国时期为海阳县区政府驻地,20世纪40年代为乳山县区政府驻地,是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女士的祖籍。该村有2位百岁老人,冷京娥,女,1903年11月出生,卒于2006年9月;于寿年,男,1904年2月出生,卒于2007年2月。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林、果业较为发达,有果园200余亩,年水果总产量达500多吨。草莓大棚200个,年收入300~400万元,是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海阳大秧歌从清末年间在司马庄传承至今。1948年成立歌舞剧团,1954年改组吕剧团,1963年改编京剧团,70年代改为唱现代京剧。
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2008年,整修硬化街道及娱乐场所12000平方米。2009年,硬化街道4000平方米。2012年,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投入80万元,浆砌花墙2640平方米,浆砌水沟4000平方米,安装路灯36盏,栽种各类苗木1.43万株,硬化街道4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