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革新之败,看尽1帝2王8司马的悲凉人生,串联起中学文言记忆

2022年09月25日18:02:18 历史 1678

《师说》《黔之驴》《陋室铭》《卖炭翁》,这些中学时代的文言名篇,我们或许还能随口朗诵,而作者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这些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名家常客,我们很难勾勒出他们生处同一荒诞浑浊时代的画面。

事实上却是,他们共同参与了这次革新,见证了这场失败,这就是唐朝中期持续100多天,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永贞革新。

一、时代背景

唐朝中期朝纲不正、社会矛盾加剧的直接原因有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宦官专权始于秘书届的先贤圣祖高力士安史之乱后,皇帝不信朝臣,宦官逐渐走到前台,唐肃宗(李亨)时期的李辅国,唐代宗(李豫)时期的程元振鱼朝恩,都以宦官身份出任宰相、执掌兵符,他们手握朝廷军政大权,无所顾忌,致使朝政更加腐败混乱,百姓民不聊生。到唐德宗李适)晚年,连京师的精锐部队神策军,竟然都落入宦官之手。

藩镇割据源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没落,唐玄宗(李隆基)无奈推行募兵制节度使自主权不断坐大,进而引发安史之乱,朝廷对节度使基本失去控制。安史之乱8年,几乎颠覆李唐朝廷,虽然侥幸平定,但藩镇割据之乱此起彼伏,迄无宁日。节度使一死,其子孙纷纷公开向朝廷要权,原本是朝廷任命的节度使,逐渐沦为继承制,朝廷无力遏制,藩镇恣意妄为,形成“圣旨难出宣政殿”的局面。

朋党之争源于武则天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提拔使用一批寒族士人学子,革新魏晋南北朝四五百余年的“关中本位政策”,士族门阀独掌朝政的时代宣告终结,但士族门阀的残余势力并未得到根本消除,并与新兴的寒族士人集团相抗衡。随着朝政的日益破败,两大势力集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100天革新之败,看尽1帝2王8司马的悲凉人生,串联起中学文言记忆 - 天天要闻

二、革新布局

资治通鉴》以社会的痛点——宫市,为切入点,揭开了这场永贞革新的神秘面纱,开篇即言:“叔文谲诡多计,自言读书知治道,乘间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太子尝与诸侍读及叔文等论及宫市事……

唐德宗(李适)晚年,太子(李诵)东宫有两大炽手可热的红人,一个是擅长书法的王伾,一个是擅长棋艺的王叔文

司马光认为,王叔文诡计多端,自称读过书而懂得治理朝政的道理,经常趁机向太子讲述民间疾苦。司马光的用词,传递出他对王叔文本人,以及以他为首策划推行的永贞革新,所持的否定态度。

太子曾经与东宫幕僚谈论宫市的事情,太子说准备就此事向陛下进言,大家都表示赞同,唯独王叔文一言不发。

散会后,太子把王叔文单独留下来,王叔文说,太子的本分是问安,最好不要谈论朝政,陛下在位时间长,如果怀疑太子收买人心,太子怎么解释呢?

太子大惊失色,说若不是先生一席话,寡人怎么能想到这一层呢?于是,太子对王叔文更加宠信。王叔文也借着这份信任,暗中培植了一批革新先锋,为将来推行改革布局。

这批革新先锋,就包括陆淳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柳宗元、刘禹锡当时担任监察御史。

公元804年9月,太子李诵中风,不能讲话。3个月之后,63岁的唐德宗在位26年,病逝,44岁的李诵当了26年太子,总算等来了皇帝宝座,是为唐顺宗

100天革新之败,看尽1帝2王8司马的悲凉人生,串联起中学文言记忆 - 天天要闻

唐德宗病危时,王伾得以从东宫进入内廷,他假传诏书让王叔文入主翰林院处理朝政,这让他有了推行改革的基础。

唐顺宗李诵即位后,因为不能说话,不便处理朝中事务,便整日身居幽宫,只有宦官李忠言、宠妃牛昭容在旁侍奉。群臣有事启奏,唐顺宗便在帘子后批准。

朝政的运行机制,演变成“五传”,也就是说,群臣有事启奏,先报告给宰相韦执谊,再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牛昭容,唐顺宗李诵才能知道。下达圣旨诏命,则反过来走一遍流程,才能传达到群臣执行。在外廷,则依托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主要负责搜集探听外界的事情。

这也就意味着,王叔文、王伾,已经初步完成了革新的前期布局,具备了推行革新的基础条件。《资治通鉴》说,他们策划计议,相互应和,相互商业互吹为伊尹周公管仲诸葛亮,“荣辱进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他们使朝臣的升迁荣辱发生于仓促之间,只要他们想要做什么,便可不受规程法式的约束,士大夫对他们心怀畏惧,敢怒不敢言。

这,当然是革新必然要承受的痛,要革除弊病,必然会触碰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司马光的言辞当然有失偏颇。

三、革新之路

拉开革新大幕的是“宫市”。“宫市”究竟是个啥?为何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要把第一把火烧到“宫市”呢?

“宫市”是唐德宗晚年兴起的,朝廷任命宦官为使者,可以用低价在市场上采购内廷所需物资,称为“宫市”。实际执行过程中,宦官在市场上设置几百个观望点,见到好东西,就以“宫市”的名义强行霸占,被百姓称为“白望”。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甚至根本无法辨别真假,也无力反抗,有的人进城卖东西,经常有空手而归的惨剧。

《资治通鉴》专门讲了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布,又索要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布还给宦官,宦官不要,说必须得到那头驴。农夫哭诉着说,我上有老母,下有妻儿,都靠它赚钱糊口,现在把木柴给了你,不要钱就往回走,而你还是不肯放了我,我只能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又被逮捕入狱,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如同当年“扶不扶”事件,以至于唐德宗都知道了这么底层的事情,严厉处分了宦官,赏赐农夫10匹绢布。然而,宫市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李绅客居苏州时,亲眼所见百姓之困苦,写下《悯农》二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京兆尹吴凑等人多次谈论宫市的弊病,请求改革宫廷采购制度,结果均被宦官集团构陷被贬。司农卿李实接替京兆尹一职后,专门横征暴敛,以便求取唐德宗欢心,还对唐德宗说:“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对百姓的困苦隐瞒不报,所以朝廷没有及时免税赈灾,以至于老百姓穷困到靠拆房卖瓦来交税。

《资治通鉴》记载:【监察御史韩愈上疏,以“京畿百姓穷困,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征未得者,请俟来年蚕麦。”愈坐贬阳山令。】韩愈虽然不是革新派,但作为胸怀经世济国之志的儒家学子,冒死揭露百姓之苦、奏请免税赈灾,同样没有逃离被贬的厄运。

100天革新之败,看尽1帝2王8司马的悲凉人生,串联起中学文言记忆 - 天天要闻

所以,革新先锋王叔文,将第一把火烧向了“宫市”,历数京兆尹李实残忍暴虐地聚敛民财的罪行,将他贬为通州长史。长安百姓“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百姓对李实被贬一事欢欣鼓舞,纷纷上街,在袖口中藏着瓦片石头,等着李实的到来。

3天后,天下百姓又迎来一件重大利好的消息,朝廷下诏,宣布三件关系天下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事项:一是大赦天下,二是一律免除百姓拖欠的、前朝以各种名目征收的租税,三是对“宫市”、“五坊”等损害百姓利益的施政措施,全部废除。

“五坊”又是什么呢?唐德宗晚年,朝廷设置“雕、鹘、鹞、鹰、狗” 五坊给役,负责在民间张网捕捉鸟雀。但这些人穿虎皮拉大旗,借机欺压百姓,巧取豪夺。

有人把网设在百姓家门口,不给钱连家门都无法进出;有人把网设在水井上,不给钱连水都喝不上。如果有人对此不满,五坊给役就说,你惊动了准备奉献给朝廷的鸟雀,当即殴打百姓。

这些人仗势欺人,整日酒囊饭袋、吃霸王餐。有些饭店老板不知道他们的身份,朝他们要钱,他们要么施暴,要么留下一袋蛇作为抵押,说这些蛇是用来捕捉鸟雀的,现在暂时抵押给你作为饭钱,你要妥善饲养,别让他们挨饿受渴,逼得店老板苦苦哀求,分文不取,他们才把蛇拿走。

柳宗元为此在《捕蛇者说》中含泪揭露社会的黑暗,捕蛇人老蒋三代捕蛇供应朝廷,前两代都死于捕蛇,他自己也几次遇险,而当柳宗元说他可以建议取消捕蛇的政令时,老蒋却坚决制止,说补蛇可以免除部分税赋,一旦取消,可能连家人也养不活了。柳宗元无声呐喊“苛政猛如虎。”

100天革新之败,看尽1帝2王8司马的悲凉人生,串联起中学文言记忆 - 天天要闻

所以,我们看到,由王叔文主导,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支持和参与的永贞革新,是深得百姓拥护的,这也是当时混乱朝政下的一种有益探索和积极进步。

然而,这场人心大悦的革新,持续仅仅100余天,就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它刺痛了既得利益集团。

四、革新夭折

这次革新,除了上面所说的取消“宫市”“五坊给役”这些突出的弊政以外,还包括取消定期供奉皇帝的“月进”“日进”,打击京兆尹李实、诸道转运盐铁使李锜等百姓恨之入骨的贪官恶官,从官宦集团手中夺回兵权,抑制藩镇势力等等。显然,无论哪一项改革,无不侵害了宦官集团和士族门阀余孽的既得利益。

反对派极力反噬,他们“先外后内、内外并重”,瓦解分化革新派的势力,首先构陷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然后威逼利诱唐顺宗李诵尽早册立太子。反对派弹冠相庆时,王叔文满脸愁容,默默吟诵杜甫的《诸葛亮祠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紧接着,反对派设法免除了王叔文翰林学士的职务,王叔文看到诏命后大为震惊,他私下说,我每天按时到这里来处理政务,如果不能够在翰林院担任职务,就没有到这里来的理由了。

王伾竭力挽救革新,请求保留学士职务,但唐顺宗迫于反对派的压力,没能听从。在王伾多次努力下,各方达成初步和解,允许王叔文隔三五天到翰林院一次,王叔文开始感到恐惧了。

805年6月,王叔文这个改革派的董事长,与改革派的CEO韦执谊发生矛盾。当时,宣歙巡官羊士谔到京公开揭露王叔文专权的罪行,王叔文想发布诏书将他斩杀,但宰相韦执谊不同意;王叔文又打算动用杖刑将他打死,韦执谊也没照做。最终,两人只能各退一步,将羊士谔以贬官论处。由此,王叔文开始讨厌他一手扶持的CEO,而他们的门生故吏也都纷纷感到恐惧。

100天革新之败,看尽1帝2王8司马的悲凉人生,串联起中学文言记忆 - 天天要闻

紧接着,剑南节度副使刘辟到京,替剑南节度使韦皋转告王叔文,要求统领剑南三川,甚至威胁王叔文,如果不把三川交给韦皋,韦皋一定回报王叔文。这可以说是抑制藩镇这一革新的直接较量,王叔文当然不会同意,而且打算斩杀刘辟。但韦执谊仍不同意,《资治通鉴》也交代了他之所以不服从董事长的命令,是迫于公议,故时时为异同”。

宰相韦执谊作为革新派的底层执行层,在推行各项革新举措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反对派的强大压力,所以对王叔文的命令总是阳奉阴违,事后又总是托人向王叔文道歉说:“我并不敢违背约定,只是打算多方设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罢了!”等于说,到目前为止,王叔文的革新,被逐渐架空了。

当革新派夺取兵权以后,官宦逐渐清醒过来,纠集边疆各位将领说:“如果按照他们的计谋干下去,我们这些人肯定要死在他们手里。”于是秘密命令各地将领不要将军队归属别人,王叔文无计可施。

恰巧,王叔文母亲病重很快去世,王叔文被迫回家侍奉和奔丧,失去了革新的指挥权,临走时,他和革新派说:“我竭尽心力,不避艰难,都是为了报答朝廷的恩典,我一旦离开朝廷,各种诽谤纷至沓来,谁会体察我的隐忠?”

王伾着急了,整天失落,期望与宦官集团讲和,请求起用王叔文担任宰相,担任威远军使等等,都没有达成共识,整个革新派都被恐惧的阴影笼罩,王伾因此突然中风,回家养病了。

到此时,二王都被排挤,在反对派的强大压力下,唐顺宗李诵最终下诏退位改称太上皇,皇太子李纯登基,是为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下令赐王叔文自裁,贬王伾为开州司马,宰相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屯田员外郎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还包括韩泰、程异等革新派一同被贬,后都再贬为司马。

至此,支持革新的唐顺宗在位仅100余天,即被迫退位,“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悉数落马,宣告永贞革新的彻底失败。

五、悲惨余生

革新失败了,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结交的文豪大家虽然被贬,但生活仍要继续。从他们的左迁遭遇,我们或许对这场革新有个更深的认识。

韩愈在革新之前得罪权贵,革新后大赦,他有幸重回政坛,但他没有加入革新集团,也因此没有受到多大的牵连,先后负责修史、随征淮西,在政坛中没有多大建树,反而在文学上大放异彩。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在那凄苦生活10年,但他也自得其乐,游历山水,结交当地士人学子,写下《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些我们记忆略显模糊的优美散文,含蓄地抒发了柳宗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10年后,柳宗元接到回京的诏书,但他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回到长安,仍然没有得到重用,往返折腾几次,柳宗元客死他乡,47岁就病逝于柳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许是他政治失意、至亲离世,人生跌入谷底时感到最孤独寒冷的真实心境。

刘禹锡被贬远州司马近10年,创作大量寓言诗歌表达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壮志雄心。“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显赫与衰败、荣宠与凄凉,不过旦夕一念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他对未来仍旧抱有美好的愿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经历过风雨,他的思想更加开阔,诗歌也变得豪放起来。

他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正感到春风得意之时,突然被赶出朝廷,心中苦闷可想而知,但他仍旧自视清高,不肯人云亦云,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让他内心成为一个不倒翁。

100天革新之败,看尽1帝2王8司马的悲凉人生,串联起中学文言记忆 - 天天要闻

10年后,他与柳宗元同时接到回京诏书,结果一首诗再次得罪权贵,被贬广东连州刺史5年。经历24年左迁生涯,他去过很多地方,最终病逝于洛阳

这其中,【前度刘郎】或许更能囊括刘禹锡多次左迁的遭遇。815年,他被贬10年奉诏回京,畅游玄都观,那里的桃花是他10年前亲手所载,而今再看,已是“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有人告发他心有怨气,他又被贬14年,再回长安时,玄都观一片凄凉,桃树不在,他又感叹“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回京时,写下《悯农》名篇的李绅已升任司空,他仰慕刘禹锡的才学,特邀刘禹锡到家。席间,李绅叫来美女劝酒,刘禹锡说:“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曾经“悯农”的李绅,今日已经对歌姬作陪的事情习以为常,这是何等的讽刺与反差?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至交,当获知老朋友白居易去世的消息,刘禹锡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物是人非,恍如隔世,但他的意志仍是那样的坚定,精神仍旧如此的乐观。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 天天要闻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两岸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尤其是“统一”这事儿一提起来,大家的耳朵都竖得老高。对此,台湾省84岁的前“监察院长”王建煊跳出来,抛出了一些关于统一后台湾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历史咋回事儿?台湾跟中国大陆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董小姐们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闻

董小姐们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开放后,商鞅、秦国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发明了“秦制”这个概念。在他们看来,中国落后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导致了落后,商鞅罪大恶极,竟然还写了个《商君书》,提出“驭民术”,教君主们怎么进行愚民,简直十
世界最长寿老人去世!百岁长寿老人往往有这些特点 - 天天要闻

世界最长寿老人去世!百岁长寿老人往往有这些特点

据法新社5月1日报道,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纳巴罗·卢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岁。美国老年医学研究组织和“追求长寿”组织称,现在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115岁的英国萨里居民埃塞尔·卡特勒姆。“活到100岁,健康又长寿”,这是许多人向往的目标。长寿不仅取决于基因,更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已...
曹县莘冢集村 - 天天要闻

曹县莘冢集村

宣统二年地图莘冢集村位于曹县城西北8.2公里处。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长约500米。全村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公顷,总人口6000余人。属青菏办事处。莘冢集村有夏莘国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