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2022年07月15日17:04:06 历史 1849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

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社会理想,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古代说的“大同社会”一样,也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然而,《资治通鉴》中,却真切地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

《资治通鉴》上说:“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 天天要闻

(唐太宗)

那么,“贞观之治”时期,真的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其一,盗贼永远存在。别说“贞观之治”时期,就算是咱们当下,富裕程度不知道比“贞观之治”时期高多少倍,但有谁敢出去不锁门呢?不锁门,你的家很可能就被“抄”了。盗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的,再富裕的时代,都杜绝不了盗贼的存在。因为所有的富裕,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而盗贼却可以不劳而获,相当轻松,所以,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其二,贞观时间太短。任何一个盛世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代两代能够做到的,更不可能在二十来年的时间(“贞观”经历了22年)里实现。

其三,贞观基础太差。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在隋末乱世中起步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那么多势力,打了那么多年仗,早已把国家打得一穷二白了。“贞观之治”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时间非常短,实在不足以形成盛世。

其四,贞观消耗太大。唐太宗时期,也并不是完全就放手让老百姓生产,其实还在打仗。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让李靖率军和东突厥作战,最终灭掉东突厥;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命李靖、侯君集等攻打吐谷浑,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彻等攻打高昌国,并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最后粮草没了才班师回朝,而且此后就与高句丽纠缠不断,前后打了三年时间。

贞观之治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 天天要闻

(率军出征,图取其意)

我们这里并没有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动的战争清理完,实际上还有很多次小型战争。算起来,唐太宗时期发动的战争不下十次。

要知道,如果古代不打仗,安安静静地搞几年生产,可能生产会多多少少搞上去。但是一遇到打仗,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双重打击:一重打击是需要给军队提供粮草,老百姓自己的口粮不足;另一重打击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青壮去打仗了,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既然唐太宗时期有那么多战争,老百姓怎么可能富裕呢?不富裕,怎么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呢?

其五,贞观税负不轻。老百姓要富裕,税收必须要少。但是,税收一少,就无法做打仗之类的事情。而且,我们在史料中也没有找到唐太宗像“文景之治”那样减免税赋的记录。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时期老百姓的负担并不低。

既然又在打仗,又没有减免税收,又有盗贼,经历的时间又短,盛世显然是不可能形成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显然不可能出现的。

贞观之治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 天天要闻

司马光

既然不可能出现,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要那样说呢?

我认为,司马光其实是想表达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是为了表现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多有溢美之词,表达作者对这一个时代的肯定。

除此之外,司马光还以此来说明在“贞观之治”时期,社会风气出现的明显变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实际上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设防,不争夺,不互损。说明社会开始讲信任,社会道德变好。而这种社会道德变好,也与唐太宗在“善于纳谏”中,所倡扬的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有莫大的关系。

总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贞观之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可能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伊朗唯一的改革派总统候选人 还有机会赢吗? - 天天要闻

伊朗唯一的改革派总统候选人 还有机会赢吗?

在6月12日开始的总统竞选活动中,他表现得非常积极,提出的主张也十分契合改革派支持者的口味,比如取消互联网控制,不要强力干涉女性着装,积极改善对外关系,不要主动与美国等外部国家对抗等。可以说,他不仅赢得了改革派选民的口碑,而且也受到不少关注伊朗事务的国际人士的
卖爆的秦L到底有无偷工减料?《懂车大爆炸》一拆到底给你答案! - 天天要闻

卖爆的秦L到底有无偷工减料?《懂车大爆炸》一拆到底给你答案!

老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这不,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比亚迪秦L DM-i因为低油耗长续航且定价非常亲民的缘故,在上市之后一度遭遇各种黑公关乃至坊间的无端贬低嘲讽,并认为秦L一定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进行“偷工减料”才能够做到这样的极致性价比,于是,比亚迪干脆利落的“上才艺”--将整车进行全面的拆...
历史死的最冤枉的十位将军! - 天天要闻

历史死的最冤枉的十位将军!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以他们的智慧、勇气与忠诚,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命运弄人,有些将领虽功勋卓著,却最终含冤而终,其命运之悲,令人扼腕叹息。以下,让我们以诗意的笔触,穿越千年风尘,探寻那十位死得最为冤枉的将军之不朽传奇,感受他
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百折不挠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百折不挠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题:百折不挠新华社记者李浩、张博宇仲夏时节,延河水畔,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游人如织。一本泛黄的书吸引了众多目光,封面上毛泽东同志的笔迹雄浑苍劲,不时有参观者轻声诵读:“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
被判流放到底有多严重?看看古代这些“热门”流放地就能明白 - 天天要闻

被判流放到底有多严重?看看古代这些“热门”流放地就能明白

“斩立决?” “流放。”“去哪?” “宁古塔。”“那不还是个死吗?”在古代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流放宁古塔”。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捡了一条命,不用死的“流放”看似是要比死刑好上不少。但实际上,在许多古代人眼中,这流放宁古塔,还不比
马伯庸要来苏州啦!7月6日来江苏书展感悟“历史中的大与小” - 天天要闻

马伯庸要来苏州啦!7月6日来江苏书展感悟“历史中的大与小”

现代快报讯(记者 白雁 张垚仟)又到7月,一年一度的江苏书展如约而至。记者获悉,7月6日下午,著名作家马伯庸将在书展重点活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上开讲“历史中的大与小”。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其作品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
75组文物文献,带你走过“光荣之城”的红色行迹 - 天天要闻

75组文物文献,带你走过“光荣之城”的红色行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光荣之城——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红色文物史料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75组文物文献,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启航、出征”的光荣历史,并以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出席展览开幕式。展览聚焦中共中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