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2022年07月08日08:44:07 历史 1303

在前苏联,有一位“袁隆平”式的植物遗传学家,他用24年的时间收集了25万余份栽培作物的种子,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种子基因库;他的遗传变异同源系列定律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成为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引种驯化、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与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定律一起,使育种学成为一门有正确理论指导的科学;他领导的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在二战列宁格勒战役时,9名遗传学家宁愿饿死也坚持守护数吨重的种子...,他就是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见识过饥饿,故毕生致力于消除饥饿

1887年,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贫穷的农村,在家中排行老二。当时,沙皇的穷兵黩武让俄罗斯频频发生大饥荒,从小就目睹生命在饥饿面前脆弱的瓦维洛夫,深知粮食的重要。好在父亲老瓦维洛夫经商有道,家境也足以保证子女的教育,所以瓦维洛夫的兄弟姐妹四人都进入到了高等学府深造,姐姐后来在微生物学和医学界有突出贡献,而其物理学家的弟弟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还出任苏联科学院院长。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前苏联生物遗传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

至于尼古拉·瓦维洛夫,1906年19岁的他就考进了莫斯科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从事谷类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913年起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法国维尔莫兰学院进修,受教于遗传学家庞尼特和著名小麦育种家毕芬,正是在此期间,瓦维洛夫开始对世界小麦品种进行免疫学研究。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1920年瓦维洛夫开始领导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全面开展科学考察。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瓦维洛夫收集的标本

1920年归国后的瓦维洛夫在列宁的支持下,开始领导全苏应用植物和新作物研究所(1930年更名为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瓦维洛夫开始全面开展科学考察,从1916-1940年的24年间,瓦维洛夫学会了15种语言,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80次科学考察,获得了25万余份种子材料,其中小麦36000份,玉米10022份,豆类23636份,禾草23200份,蔬菜17955份,果树12650份。由此瓦维洛夫也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植物探险家"。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中的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瓦维洛夫办公室中的玉米样本

功在千秋的世界第一个种子基因库

瓦维洛夫之所以大量收集作物品种,在于他在植物免疫学上的研究发现,植物多样性的问题面临严重挑战,于是除了在学术上贡献了植物遗传学和植物地理学中的“遗传变异的同源系列定律”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成为育种学的指导理论外,还利用20余年收集的数吨种子在列宁格勒建立了当时世界第一个也是当时最大的种子基因库,这些种子不仅为细胞学遗传学分析和杂交育种提供了宝贵材料,更保存了大量优良作物基因。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深处的全球植物种子库入口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国际种子库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署支持,耗资900万美元于2008年投入使用,免费存放世界各地的“备份种子”。

说到种子基因库,这里额外延伸讲一下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深处的全球植物种子库,方便大家理解种子库对人类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斯瓦尔巴群岛距离北极点仅有1120公里,远离世界常见的“天灾人祸”,而斯瓦尔巴种子库就建造在此,并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署支持,耗资900万美元于2008年投入使用,免费存放世界各地的“备份种子”。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运送新种子进入斯瓦尔巴种子基因库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各国挑选合格种子用特制的三层铝箔袋密封,运往斯瓦尔巴,机场通过安检系统,随后送到种子库。

目前已储存了超过100万颗种子,有小麦、大麦、扁豆、绿豆、鹰嘴豆、高粱、豌豆、马铃薯等86万份种子备份,种类超过4000种,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种子,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水稻和蔬菜。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建在海拔131米的冻土和厚重岩石之下的洞穴中,温度始终保持在-18℃,低温低湿的恒温环境下,小麦、大麦等作物的种子可以保存1000年以上仍能发芽,高粱甚至能存放1.95万年。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种子库将种子样本进行分类,注明其品种、种源及年龄等信息,并转录到一个科学界的资讯网站,图为朝鲜种子。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从大门进去,是一条120米长的隧道,深入砂岩山里,直通三个长45米,宽、高各4米的独立种子仓库。

种子库总长120米,面积约1000平方,有三个储藏室,可容纳450万颗种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种子库,从大门到储存种子仓库,中间配备五道防爆舱门,安全性堪比美国黄金储藏库,足以承受里氏规模6.2级的地震以及核武攻击。种子库的运作原理与银行金库相似,世界各国都可以将挑选合格的种子送往种子库存放,而种子库工程师不能打开任何国家的任何种子,只有存放国才能提领储存的种子。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斯瓦尔巴种子库不是世界唯一的种子库,全球还有1700个大大小小的“种子银行”,由不同国家和组织运行。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昆明生物种子资源库的展厅有一面墙安装着许多亚克力杆,每一个杆中都嵌入数颗种子,构成了一个种子世界。

比如2015年,由于叙利亚内战导致位于阿勒颇的种子库被炸毁,于是叙利亚便从斯瓦尔巴国家种子库提取耐旱种子回国复用,第二年再重新挑选合格的种子,送回斯瓦尔巴储存。这也是国际种子库自08年投入使用以来,首次提领种子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种子库作为“植物界诺亚方舟”的必要性。当然在中国昆明,也有一座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种子库。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种子银行前身就是瓦维洛夫创建的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种子库。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在列宁格勒被纳粹德国围困长达872天的时间里,共有64.2万人饿死和冻死,2.1万人死于德军的空袭和炮击。

正是种子库的特殊价值,所以在1944年二战的列宁格勒战役时,尽管872天的围城让苏联付出了343万人的伤亡代价,城内大量军民被饿死、病死,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悲剧...。如此绝望的气氛下,瓦维洛夫所在的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仍然守护着26万有数吨重的可以饱食活命的种子,九名植物遗传学家被饿死,这些种子中有不少对特定病害虫有抵抗力的基因,培育了如今我们使用有很多杂交作物。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1942年,列宁格勒被围城期间,被饿得骨瘦嶙峋的孩子。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围城战破坏了水源、能源及粮食供应,引发列宁格勒大饥荒,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140万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离

他们之中有花生专家亚历山大·史楚金、植物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夫等,而瓦维洛夫,作为这所种子基因库的创建者,在1941年因为学生李森科的背叛及政治斗争,就未经审判以英国间谍的罪名蒙冤下狱,被判处监禁20年,但两年后的1943年1月26日就在萨拉托夫的监狱中被活活饿死,只是瓦维洛夫的死讯当时并未传出,所以他所在研究所的同事依然在绝境中守护种子基因库,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1937至1938年的大清洗运动是苏联“大恐怖”时期,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苏联肃反运动使苏联党、政、军、科学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使社会主义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机会。

瓦维洛夫蒙冤殒命的“李森科事件

这里提到的“李森科事件”,不光对让瓦维洛夫蒙冤殒命,更是从此带偏了苏联的农业发展和遗传学研究,影响深远。李森科原本只是阿塞拜疆的一名育种师,偶然发现了“春化处理”育种的方法后得到瓦维洛夫的关注,并得到提拔。但李森科推广春化技术不是依靠严格的科学实验,却是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因而受到包括瓦维洛夫在内的多位科学家的批评。而此时苏联正经历“大清洗运动”。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颇具政治嗅觉的李森科抓住时机,大力鼓吹被苏联和斯大林认同的拉马克和米丘林的遗传学说,受到重用。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李森科这个所谓的“苏联首席科学家”,不但想法天马行空,还善玩权术,手段邪性

颇具政治嗅觉的李森科抓住时机,大力鼓吹被苏联和斯大林认同的拉马克和米丘林的遗传学说,而视基于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发展起来的西方生物遗传理论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只因摩尔根遗传学说认为“物种的变异是随机的,是不可控的”理论,与苏联“不但要解释世界,还要去改造世界,不容许概率和随机出现”的哲学观相左。于是李森科大受斯大林重用,并成为了苏联农业科学的实际掌权人。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李森科春化法的应用》一书

得势后的李森科,尽管其主持的春化育种在乌克兰引起了大饥荒,但却被解释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阴谋”,并以“阶级敌人”的方式, 将反对李森科的科学家定义为是在“别有用心地攻击苏维埃体制和苏联农民”,将自己的生物学与瓦维洛夫的生物学之间的争论,比作“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的斗争一样”,利用政治手段开除、逮捕、监禁、流放、枪毙了一大批包括瓦维洛夫在内的生物遗传学家。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在李森科独霸苏联生物遗传学之前,苏联遗传学的发展水平丝毫不逊色于欧美国家。

李森科的学说成了苏联生物学的指导思想,并在1948年的“八月会议”后达到巅峰,因为这一年与李森科学说相左的摩尔根遗传学被取缔,全苏联有三千多名遗传学家失去了在大学、科研机构中的本职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但李森科个人的胜利,无疑是一场科学的悲剧。这次浩劫也导致苏联生物遗传学与西方欧美国家相比落后了足足两代人的差距。直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李森科主义在苏联的影响才终于被划上一个不光彩的句号。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前苏联植物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诞辰一百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

而瓦维洛夫,这位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小麦、玉米和其他支撑世界人口的谷物研究的植物遗传学家,在斯大林死后两年才彻底得到平反,恢复生前名誉,其生前工作的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全苏遗传育种协会、遗传研究所、萨拉托夫农学院等单位均以瓦维洛夫的名字命名,之后它又与苏联科学院院长的弟弟谢尔盖·瓦维洛夫一起命名了一个小行星,以纪念这位在黑暗中陨落的植物遗传学巨星。

瓦维洛夫:一生致力消除饥饿的前苏联“袁隆平”,却蒙冤下狱被饿死 - 天天要闻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但那只是因为他所在苏联已经扫进历史教科书。

这就是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前苏联的“袁隆平”,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但那只是因为他所在苏联已经扫进历史教科书。时至今日,以瓦维洛夫命名的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仍然保存着当时留存下来的遗传种子库,继续为消除人类饥饿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期回顾:从救荒粮到酿酒原料,原产于非洲埃塞高原的高粱在中国经历了什么?

备注:本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 天天要闻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在《清朝野记》中,我叫陈统领,世人皆称我为清代花木兰。然而,我女扮男装从军后,因作战英勇一路荣升将军,用刀逼下属侍寝,怀孕后互换身份,最终却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故事始于同治初年,清廷大将多隆阿从湖南挥军进军陕西平叛。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 天天要闻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玻利维亚的未遂政变,只持续三个小时就失败。前陆军总司令苏尼加被捕,他控犯有恐怖主义和武装叛乱罪。很明显,这位老将没有得到民众的任何支持。俄罗斯政治家杜金 (Aleksandr Dugin)把这次政变定义为“颜色革命”。他在社交平台写道,背后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 天天要闻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第一个字嫪字,一个女字旁,一个谬字的一半,有人说这个字是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上古姓许多都带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传下来的古姓,至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第二个字毐,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毋。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 天天要闻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坚持让文化遗产火起来,让传统文化闪亮起来,让文旅市场丰富起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总台记者 田萌:我现在是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新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而且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从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