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2022年06月21日13:52:35 历史 1621

古人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是前三个实现的可能要比“金榜题名”容易得多,毕竟在古代要考取一个功名是非常难的,而考上一个状元郎则更是难上加难。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 首先看看什么人有资格参加考试?

科举作为一种文官选拔制度,虽然允许士人“投牒 自进,自由报考”,使传统中国的政权表现出了一 定的开放性,但也并不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以 报考,历代王朝对报考资格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科考资格的限制在开创科举制的隋朝,明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这一规定实 际上取消了社会上工商之人的被选举的资格。

唐朝,无论是乡贡或是学馆推荐,都注重政策审查。凡是曾经触犯法令的人,工商之子以及州县衙 吏,有亏名教的人,都不得推荐。

到了宋朝也曾规 定,凡是家中高祖以内有犯死罪的,“及诸不孝、不 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 都不准参加科 举考试,此外,残疾之人也不准报考。如果发现受 贿作弊,考官和监官都要受到处分。

与唐宋限制部分家庭出身不清白者参加科举考试一样,辽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出身也 有一定的限制。辽兴宗重熙十九年 (公元1050 年),诏令医、卜、屠、贩、奴隶及倍(即忤逆)父母, 或犯事逃之者,不得举进士。至辽朝末代君主天 祚帝,又于乾统五年(公元1105年)重申,禁商贾 之家应进士举,同时,辽代禁止契丹子弟参加科 举考试。

金王朝也对应考资格做了许多限定。金 章帝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以前,曾规定“乐人” 不准应考,即使免除奴隶身份的良人也不准参加 科举考试。同时又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由地方上、县或有关机构考察德行, “通行保举之制”以保证应举人的政治质量。

元王朝科举规定举人由本贯州县举行乡试推荐,限 年龄25岁以上。应举者必须孝悌信义,品行端正 者,并有人保荐。倡优之家及患废疾或犯十恶奸盗 之人,不许应试。

明朝对参加乡试人员的资格有明确的限定: 凡“国子生及府在职之学校训导”、“罢闲官吏”、 “倡优之家”或正在居父母丧者,则不准参加考。科举学与考试文化 试。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朝廷又严禁在职官 员子弟冒籍应试。

与明代基本相同,为保证应试 者“出身清白”,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朝廷规 定:“系优、倡、隶卒之家,及曾经犯罪问革、变易 姓名等弊,访出,严行究革。”

纵观各朝代对应试资格限制的规定,有7类 人通常不许参加科举考试:(1) 工商杂类;(2)娼 优贱民类;(3)正在服丧类;(4)触犯刑责类;(5) 吏胥类;(6)僧道类 ;(7)女人 。除了对应试者的身份职业的 规定外,还对应试者的品行及身体健康提出了具 体要求,按规定一些出身低微、品行差、身体残疾 的考生将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但在漫长的 历史长河中制度与现实却出现了错位现象,这些限制措施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一些朝代法令规 定不得入仕的工商、胥吏等士子也有应举及第的。这些人多数是通过冒籍假冒自己的出身,有几种模式,一是直接将自己过继到他人家中,二是改造自己祖先的经历,三是虚构自己祖先的姓名甚至认他人为祖先)的方式违规参加。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如何把控参考人员的出身问题,政府推出了两个政策:首先是规定,考生只能在籍贯所在地,参加童生试。这种就近参加考试的原则,可以帮助朝廷,更好管控生源,也方便大部分学子参加考试。而且,参加考试时,必须有秀才担保。

秀才是有功名的人,身份较为特殊。考生之间,也必须互相担保。防止出现考场作弊,有人举报欺瞒的情况。一旦被查出,做担保的秀才到受罚。如果有隐瞒的情况,一起参加考试的学子,也要遭殃。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总的来说,古代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的,其本身多为权贵阶层子女,普通平民基本上无缘科举。科举是上层阶级利益分配的手段,跟阶层跃迁几乎没有关系。

除了出身的限制,科举的难度,更是惊人。如果说现代高考是走独木桥,那么古代科举就是有钢丝绳。为什么?

因为拥有报考资格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四书五经成为童生,以童生身份参加院试要经过三级的考试,即县、府、道三级严格的考试后成绩分六等,而成为秀才的概率大概就是百分之十的样子,剩下来的童生也有终生未过的。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史料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广州有多次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记录;院试考中的那百分之十人才被称为是秀才,而秀才则有资格参加县学或者府学的生员,他们取得这个身份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若是以为院试出来的百分之十的人脱离苦海了那便错了,他们才坐上脱离苦海的小舟而要面临的却是惊涛骇浪。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其中乡试也称为秋闱,省科举生员与监生才可应考,乡试的录取率可通过商衍鎏先生说的一句这样的话了解:“乡试中额,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

也就是乡试中上榜的名额依照文采的高低、人口的数量、地区交纳赋税的比重来定,这也导致有的省只有百分之一的机率中举而有的省中举机率则更低。若是能成为那百分之一成为举人也算是功名在身但只能当一些品阶低的县令,可若是要成为状元,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会试称为春闱,中举之后可上京城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会试,在会试中过五关斩六将成为那百分之一的优胜者后成为贡士放有参加殿试资格。

殿试由皇上亲自出题主持,王公大臣监考,内阁大臣、翰林院等朝政权力中央的大臣参与执行受卷、弥封、收掌、印卷、填榜等事务。考后二十五日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典礼,传胪之后,颁布上谕,第一甲第一名方成状元郎。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 科举考试有多难呢?

1、考中秀才有多难?
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读书人中的优秀人才。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三场考试:县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到省里提督学政那里考一次,俗称“小三元”。根据考试成绩和资历,秀才被分为三等,只有考到一、二等级的合格者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每个府院三年两考,每次录取45名,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大约也就30名左右,再细分下去的话,每个县也基本只有5个读书人能考中秀才,相当于现在全县高考的前五名。这样的人,哪个不是“超级学霸”?因为秀才没有薪水,不可以当官,所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地位,需要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社会上往往称其“酸丁”,“穷秀才”。
但是秀才多少还是有了一些特权:
一是见了县官不磕头,不称大老爷,而且还有座位;二是犯了罪不可以直接脱开裤子打屁股。即使要打手心也只能由县处级的学官动手,不许衙役打。动刑要省里批准革去功名才可以。三是不出徭役,房子可以比别家高三寸。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2、考中举人有多难?
中了秀才,意味着有了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资格。乡试是三年一次,通常在农历的秋天八月举行,所以乡试又称“秋闱”。举人的名额是有规定的,
大省100名左右,中省70名到80名,小省40名到50名不等,不可以随便增加或者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朝276年,举人大约有10万人左右。平均下来,全国每三年只中举1000人,一年300多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参照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来计算,一年下来考中举人的人数仅仅约为清华、北大人数的1/20,
所以古代的举人的含金量本人觉得要远远高过清华、北大的学生。


不过,一旦中了举人,就牛了!从此就被称为老爷,有了做官的资格,是体制内的人了,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衣食无忧,生活潇洒。举人一般可出任知县、教职等职务。因此也有“头顶知县,脚踏教官”的说法。举人即使不当官,也可以和县处级干部平起平坐。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3、考中进士有多难?
礼部会试,三年一次,都是在秋闱之后的第二年春天,中榜者,称之为“贡士”,其实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些贡士一般都将会是进士。只不过还得经过最后一关殿试,分出高低三等。一甲3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考取进士的难度,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参照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展示内容:在中国1300多年科举考试历史中,全国平均下来
每375万个读书人才能考中一个进士。
自宋代开始,中进士后即可以马上授以官职。清代略有不同,清朝状元一般授翰林院编撰,为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二、三甲进士会被分派到朝廷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部委级”衙门观政,也就是实习,一般两年后经考核被授予正式职位。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附: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朝举行甲辰恩科会试,选拔出273名贡士参加接下来的殿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本次殿试的试题,也流传下来,各位可以看看难度。考试共分三场。
第一场:史论五篇。
1.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考国防,民族政策)
2.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同样考国防政策,显然与当年大清面对列强侵略相关)
3.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考国家内政治理战略,评价“以法治国,以德治国”。)
4.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考“人力资源”,人才选拔战略。)
5.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考国家外交战略,显然与当年李鸿章在各列强之间周旋相关。)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4、考中状元有多难?

成为状元郎的概率真的低的惨不目睹:关于从童生成为状元郎的过程便是如此了,看似为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实则有人终生为童生、有人考上秀才举人便停在哪里了,真正能当上状元的汉人在清朝也不过112人(加满人在内状元为114人)。而在清朝成为这112人里的一人是什么概念呢?

用数据说话:若向前追溯但清朝民大众的文盲程度大概要上升到90%剩下的那百分之十有文化而且有资格考试的可能又要减少概率剩5%有资格参加科举吧,按照清朝1851年4.36亿人算大概有2180000有资格考试,成为状元的概率大概就是1/21800000。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科举考试是阶层上升的通道吗? - 天天要闻

了解一下和科举相关的名词吧!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员。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官】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重温《琅琊榜》,顿悟梅长苏为何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意留在金陵 - 天天要闻

重温《琅琊榜》,顿悟梅长苏为何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意留在金陵

《琅琊榜》中的林殊,虽然后来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梅长苏,却依然是最值得敬佩的英雄。因为他始终未改初心,为着公正公义公道,敢于选择一条最艰难的路。有人说,梅长苏回金陵报仇,和璇玑公主的复仇如出一辙,他们都心机深沉,谋略超人。我却觉得两者无法相提并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抄书打卡第244天 周厉王不让人说话犯众怒 - 天天要闻

抄书打卡第244天 周厉王不让人说话犯众怒

《从远古到春秋》抄书77天第37集 周厉王不让人说话犯众怒,被赶下天子宝座一、周厉王重用荣夷公周厉王,姓姬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厉王喜欢钱财,想法捞钱,就重用了荣夷公给他想办法搞钱!
刘毅同志逝世,山东人 - 天天要闻

刘毅同志逝世,山东人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原国家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刘毅同志(正部长级),因病于2024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刘毅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刘毅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
规模创历史新高!GILE 2024即将在穗开幕 - 天天要闻

规模创历史新高!GILE 2024即将在穗开幕

5月13日,记者了解到,第29届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Guangzhou International Lighting Exhibition,GILE)将于6月9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A及B区开幕。作为照明及LED产业的风向标,GILE一直引领着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今,照明行业即将迈入崭新的“光+”时代,固态照明、绿色低碳、人因照明、全光谱技术及AIo
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对东吴是错误吗?孙权有份不为人知的私心 - 天天要闻

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对东吴是错误吗?孙权有份不为人知的私心

前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距离东汉灭亡还有一年时间。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然确定,而立志复兴汉王朝的刘备集团,却正在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最后一搏。占据荆州一带,手中握有刘备一半武装力量的关羽,在刘备的默认下,发动了汉末规模最大、影响力也最为深远的“襄樊之战”。
朱元璋下令处死一位少年,行刑前少年笑容满面,朱元璋:免死封官 - 天天要闻

朱元璋下令处死一位少年,行刑前少年笑容满面,朱元璋:免死封官

前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让人铭记。其中之一便是朱元璋下令处死一位少年,而在行刑之际,这位少年却以满面笑容迎接死亡。在那个铁腕统治的年代,一名少年勇敢地为父伸冤,竟然惹来皇帝的杀机,他不顾生死的临危不惧,又令明太祖朱元璋赫然折服,并获得了封官的殊荣。
湘南学院开展“向阳花”行动进小区活动 - 天天要闻

湘南学院开展“向阳花”行动进小区活动

红网时刻新闻5月13日讯(通讯员 石鑫 陈怡菲)5月12日上午,湘南学院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联合郴州市北湖区妇联、郴江街道联福社区组织十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北湖区华尔星城小区,开展“向阳花”行动进小区家庭教育公益课活动。湘南学院临床学院团委书记石鑫为家长作《帮助孩子减少手机依赖》公益讲座。本次公益课分为两部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