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女医谈允贤:出身医学世家,不识朱祁钰、朱祁镇,终年96岁

2021年10月10日03:07:02 历史 1757

在婚姻爱情中,什么样的女子最有可能获得幸福?

或许,不依附于男性生存,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的女子更有可能获得婚姻幸福。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

有着自己的收入和追求,才能在婚姻生活中进可攻,退可守,丈夫爱自己,可以两情相悦,共度一生,丈夫不爱自己,也可以体面地活着,不降低生活质量。

要成为这样的女子,可能很辛苦,但很值得。

我国古代四位著名女医之一谈允贤便是这样的女子,她出身医学世家,从十岁开始昼夜苦读医书,成亲后患上气血失调,很难怀孕。

明代女医谈允贤:出身医学世家,不识朱祁钰、朱祁镇,终年96岁 - 天天要闻

古代女子被丈夫休弃的七种常见理由,被称为“七出”,其中之一便是没有子嗣。

古代男子以没有孩子为理由休妻甚至不会受到道德上的指责。

古代女医很少,由于男女之防,女子患病后不愿意请男大夫诊治,幸亏谈允贤自己懂医术,她自我诊治,试药,调理身体,后来生了四个孩子:三女一男。

试想一下,如果谈允贤不懂医术,婚后长时间不孕可能将给她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的谭允贤与两位皇帝朱祁镇朱祁钰有着情感纠葛,她历经重重挫折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让人眼前一亮。

历史上的谈允贤不太可能与朱祁镇、朱祁钰有交集,她出生于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明英宗朱祁镇去世时,谈允贤刚刚三岁,明代宗朱祁钰早已去世。

明代女医谈允贤:出身医学世家,不识朱祁钰、朱祁镇,终年96岁 - 天天要闻

谈家是无锡的望族,明朝时出了三位举人、三位进士,家学渊源深厚,谈允贤的祖父谈复祖母茹氏都是当地名医,他的父亲谈纲当过南京刑部主事。

谈允贤自幼聪颖,在祖母的教导下从小开始学医,攻读《难经》、《脉诀》等医学经典著作。

祖母临终前将收集、编写的药方全传给了她,谈允贤从此开始在外行医。

当时女子地位低下,外出行医容易遭受非议,女医往往被称为“医婆“。

谈允贤以精湛的医术吸引女性患者络绎而来,她很快成为当地名医。

皇室女子患病,羞于请男大夫,常请她入宫诊治,宫廷医婆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不错的收入,是当时令人羡慕的职业。

古代女子生活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患了妇科疾病后,难以向男医生启齿,男医生很难清楚地了解病情,难以对症下药,难免延误病情。

明代女医谈允贤:出身医学世家,不识朱祁钰、朱祁镇,终年96岁 - 天天要闻

而女医生在与女患者的沟通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能更细致地观察女患者的情感、生活,对女患者的经历感同身受,中医诊断学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闻”、“问”、“切” ,男医生对女患者往往只能通过“问”、“切”来了解病情,而女医生问诊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五十岁时,谈允贤根据临床经验所得,开始撰写《女医杂言》,里面记录了三十一个医案,全是女性患者,主要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例子,涉及流产、产后疾病等,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女医著作。

嘉靖三十五年,九十六岁的谈允贤病逝。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