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铸初心 | 从海员到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颖超曾记录他的遗嘱……

2021年05月10日20:28:47 历史 1148

1929年2月25日下午

周恩来、邓小平、李立三、邓颖超等领导同志

代表党中央赶到医院看望苏兆征时

他挣扎着用十分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

“广大人民已无法生活下去,要革命

等待着我们去组织起来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奋斗”

“大家同心合力起来

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

这番话邓颖超迅速记录下来

转交给了党中央

下午6时20分,苏兆征溘然长逝

学党史 铸初心 | 从海员到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颖超曾记录他的遗嘱…… - 天天要闻

邓颖超记录的苏兆征遗嘱

在邓颖超记录下的这份苏兆征遗嘱上

邓小平在空白处挥笔写下了一段注释

叙述苏兆征弥留时的情形

“这是小超记的”

“这是兆征临终时……说的

此时兆征同志的神志已极不清楚

且不能多说话了

就这几句话也是说得极不清楚而且极模糊的

兆征死于二月二十五日下午六时二十分”

这份遗嘱至今一直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

苏兆征逝世的第二天

中央政治局召开特别会议

沉痛哀悼苏兆征同志

指出苏兆征同志实足以代表中国共产党

在目前艰难困苦工作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

是全党同志的模范

他的死,不独是我国工人的不幸

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极不幸的事

他的精神永远影印于工人阶级的脑中

向全党发出通告

号召党内外广大人民继承他的奋斗精神

勇往前进

学党史 铸初心 | 从海员到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颖超曾记录他的遗嘱…… - 天天要闻

位于珠海淇澳岛上的苏兆征故居陈列馆

1885年11月11日

苏兆征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8岁时因粮食歉收无以为生

他便跟随亲邻到香港谋生

开启了在香港外轮做工的生涯

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

接受民主革命思想

加入了同盟会

成为辛亥革命的积极分子

他还到过海参崴和欧美各国港口

了解了俄国与欧洲革命

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认识到工人阶级自身的力量

学党史 铸初心 | 从海员到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颖超曾记录他的遗嘱…… - 天天要闻

苏兆征像

他和林伟民一起

领导海员开展有组织的斗争

在香港成立了“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

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

苏兆征被选为罢工总办事处总务部主任

后继任代理工会会长

为罢工的实际领导人

海员大罢工迫使港英当局接受工人要求

承认海员工会,取得罢工胜利

学党史 铸初心 | 从海员到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颖超曾记录他的遗嘱…… - 天天要闻

省港罢工委员会部分委员合影,左5 为苏兆征

1925年,在长期领导工人运动

和与共产党人的交流接触过程中

苏兆征逐步认识到

只有共产党才真正与工人阶级心相连手相牵

只有共产党的领导

劳苦群众身上的枷锁才能被彻底砸烂

他对共产党充满了敬仰之情

正式向李大钊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不久,苏兆征在北京

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

举行的省港大罢工

苏兆征担任罢工委员会委员长

和中共广东区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一道

以坚强领导、缜密组织坚持开展了16个月

其规模之巨大、影响之深远

彪炳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

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史册

在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

苏兆征当选为委员长

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革命家

学党史 铸初心 | 从海员到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颖超曾记录他的遗嘱…… - 天天要闻

1927年,蒋介石集团公开叛变革命

汪精卫反革命阴谋日益公开

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

批评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选举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

苏兆征与瞿秋白、李维汉

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后在上海又增加了周恩来、罗亦农)

苏兆征继续负责领导全国总工会的工作

12月广州起义胜利

成立了广州工农民主政府——广州公社

苏兆征被推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

代表苏维埃政府发表了

《广州苏维埃宣言》《苏维埃告民众书》

号召工农士兵英勇战斗

保护广州苏维埃政权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党的六大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座庄园里召开

大会选举产生的23名中央委员召开一中全会

投票选出7名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兆征以22票当选(和项英并列第一)

并与项英、周恩来、蔡和森等5人

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兼任中央职工委书记

苏兆征直接参与筹备和组织召开的党的六大

为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

领导开展群众斗争

推动中国革命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9年1月

苏兆征因惦念祖国的革命事业

长途跋涉,舟车劳顿

历经半个多月才抱病回到上海

当时他已离开祖国和家人一年有余

可他根本无暇顾及与家人的团聚

而是立即投入召开

中华全国总工会扩大会议的准备工作

直到春节临近,才短暂回家

因劳累过度,他的病情日趋严重

被家人送往医院抢救时已处于垂危状态

病逝时年仅44岁

长期负责罢工运动财政工作

和党中央财务工作的他

却是身后萧条

以至于中华全国总工会

为他的妻子儿女发出通告

号召“各级工会在工人群众中

为苏委员长家属实行募捐

应捐的数目,不定多少

只要是群众的志愿

本爱护领袖的热诚

一文一角,集腋成裘

当能救济他家属暂时穷困于万一

苏兆征为革命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

为中华民族伟大胜利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 天天要闻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文/王丹&秋秋现在聊《无尽冬日》有多成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单中,《无尽冬日》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王者荣耀》;点点互动(下称点点)因此实现了约150亿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前十的游戏厂商——放眼整个北京圈来看,2024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估计也就点点一家。不止如此...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