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传到成都,蜀汉上下人心惶惶。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一死,北伐大业戛然而止,北方的曹魏虎视眈眈,朝堂上再无人能压制黄皓等奸佞。后主刘禅,史书里写他“昏庸无能”,按说蜀汉撑不过几年就得完蛋。
可奇怪的是,从诸葛亮死到蜀汉灭亡,居然又熬了整整30年!这背后究竟藏着啥秘密?说白了,全靠六个老将硬撑着——王平、马忠、邓芝、廖化、张翼、句扶。这六个人,论名气比不上“五虎上将”,论战绩没有诸葛亮神机妙算,可偏偏是他们,在危局里把蜀汉这艘破船开到了263年。

一、王平:大字不识的救星
蜀汉后期将领里,王平算得上头号人物。他出身低微,连字都认不全,打仗却出奇冷静。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带着十几万人马杀向汉中,蜀汉守军不到三万。一听这阵仗,将领们腿都软了,有人想退守后方,有人想硬拼送死。
王平一拍桌子:“退?汉中丢了,蜀汉就完了!”他定了一条险计——卡住险要关口,死守不出,耗到魏军粮草断绝。结果真被他赌赢了!曹爽大军折腾几个月,灰溜溜撤兵。没王平这一仗,蜀汉估计早没了。

二、马忠:南中一根“定海神针”
马忠这人,刘备活着时就夸过他:“丢了黄权,得了马忠,老天待我不薄!”刘备死后,南中地区(今云南一带)叛乱不断,诸葛亮亲自南征才算稳住。等诸葛亮一死,南中又蠢蠢欲动。马忠被派去当“南中都督”,他手段高明:叛乱的,狠狠打;服管的,给粮给官。
几年下来,南中百姓竟主动给他立庙祭拜!南中是蜀汉大后方,粮食、兵源全指着这儿。马忠把它经营得铁桶一般,蜀汉才没后院起火。

三、邓芝:文武双全的“补锅匠”
邓芝是名将邓禹的后人,能文能武。早年跟着赵云搞佯攻,后来被派去东吴重修旧好。孙权故意刁难:“要是曹魏打蜀汉,吴国可不管!”邓芝冷笑:“吴国若见死不救,曹魏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一句话噎得孙权服软。
诸葛亮死后,邓芝成了江州(今重庆)守将。这地方和东吴挨着,稍不留神就得擦枪走火。邓芝恩威并施,一边练兵布防,一边和东吴搞贸易换粮食。蜀汉东南大门,被他堵得严严实实。

四、廖化:被笑话的“老黄牛”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把廖化黑惨了。其实廖化参加过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从士兵一路干到右车骑将军,堪称蜀汉活化石。他没打过惊天动地的大胜仗,可胜在经验老到。
姜维北伐时,军中缺粮少兵,全靠廖化带着老兵断后、押粮、安营扎寨。别人笑他“没本事”,姜维却离不了他:“没廖化稳住后方,我早死八回了!”

五、张翼和句扶:沉默的“铁柱子”
张翼和句扶,名气最小,贡献一点不少。张翼跟着刘备打过汉中之战,又随诸葛亮、姜维北伐。他其实反对姜维年年打仗:“国库都打空了,百姓还活不活?”可一旦上了战场,他冲得比谁都猛,最后和姜维一起战死殉国。
句扶更低调,史书里就一句话:“宽厚勇猛,官至左将军。”南征北伐的苦仗,他场场不落。247年王平去世后,句扶接过左将军职位,成了蜀汉军队的顶梁柱之一。

六、刘禅的“躺赢”秘诀
这六个人,王平守北,马忠镇南,邓芝防东,廖化、张翼、句扶四处救火。他们打仗的风格也互补——王平善守,马忠善治,邓芝善谋,廖化肯熬,张翼敢拼,句扶能扛。
诸葛亮死后,蜀汉没再出一个“神级”人物,可这六人凑一块儿,愣是顶住了曹魏的猛攻、东吴的试探、内部的腐败。 刘禅呢?史书骂他“乐不思蜀”,可仔细想想:他放权给将领,不瞎指挥;放任蒋琬、费祎治国,自己吃喝玩乐。要真是他亲自折腾,可能蜀汉死更快!

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人总说“蜀汉亡于刘禅无能”,却忘了在诸葛亮死后那风雨飘摇的30年里,六个老将如何一寸寸土地地守,一年年时间地熬。他们不是传奇,却是乱世里最真实的脊梁。没了诸葛亮的光环,黯淡处自有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