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马上测”购买8件净重为2.5kg的样品,购买相同规格包装进行打包并自行称重,总重量为2.7kg左右,此后记者分别通过8家常用快递公司,以“标快”“普快”的方式邮寄到市内同一地点。本次测评发现,8家中,有半数快递企业在续重收费中存在“向上取整”行为,将2.7kg的样品按3kg甚至4kg计重收费。按照现行规定,快递需要称重,且计费重量需保留kg小数点后至少1位。也就是说,“向上取整”的做法并不合规。
半数快递企业快件称重计量收费采取“向上取整”,这不仅是商业伦理的失范,更是对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秩序的显性侵害。当快递收费系统将0.5公斤自动计为1公斤、1.2公斤强制换算为2公斤时,看似微小的“四舍五入”背后,实则是企业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系统性利益攫取。这种规则化的“算法剥削”,既违背快递服务国家标准中“按实重计费”的明确规定,也突破了消费者对于公平交易的认知底线。如若长期放任,将导致行业计价体系失信,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快递生态的健康发展。
企业何以敢将违规操作“规则化”?根源在于违规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当前法规对计量违规的处罚力度不足,消费者维权程序繁琐,使得部分企业形成“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加之快递行业竞争白热化,企业为维持利润空间,便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身上。这种“集体违规”的恶性循环,若得不到及时遏制,终将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
破除这一潜规则,需要监管、立法与企业责任的多维发力。监管部门应开展专项治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重点核查企业计价系统的算法逻辑与计价收费规则。对“向上取整”等违规行为,需以案例公示、信用惩戒等方式提升威慑力。立法层面则应细化快递计量计价规范,明确违规处罚梯度,降低消费者索赔门槛,让法律条文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快递企业更需回归服务本质,主动公示称重设备校准记录与计费规则,接受社会监督。技术手段本应提升服务效率,而非沦为牟利工具。企业只有将算法从“剥削代码”改造为“公平逻辑”,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任。
规范快递计量计价,既是维护个体权益的微观治理,也是优化市场环境的系统工程。唯有斩断“向上取整”的利益冲动,让每一克重量都公平计价,方能构建起透明、诚信的快递服务新生态。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守护,更是对市场经济法治精神的捍卫。
文 |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