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头镇这场下沙烧卖制作技艺推广中外青年专场,让非遗美食香飘万里

“真的很有趣,我们都是第一次制作烧卖”“中国菜太丰富了,还从来没吃过这种猪肉和笋做馅料的烧卖呢”……昨天下午,航头镇团委和文化服务中心联手举办的“烧卖飘香生活䲜䲜”《下沙烧卖制作技艺》推广(中外青年专场)活动吸引到不少居住在金桥碧云社区的中外家庭前来参与。在这项非遗的第五代传承人郑玉霞的带领下,大家学着包得有模有样,还津津有味地品尝起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项专场活动是202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城市美育日”的内容之一。在主办方的安排下,来自美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的外国友人一起参观了乡村振兴示范村——航头镇牌楼村,实地感受乡村振兴的喜人成果。随后,大家伙又前往牌楼村百年老屋,跟着郑玉霞学习下沙烧卖的制作技艺。

据了解,“下沙烧卖”相传始于明代。朝廷派兵至下沙抗倭时,得到下沙百姓拥戴,人们用精美的点心慰劳将士。当时恰逢新笋出土,乡人们便用竹笋和肉做馅,包了馄饨不像馄饨、饺子不像饺子的点心上笼蒸熟。新出笼的美味点心深得将士们喜爱,有人问这是什么点心,乡人颇为风趣地回答:“边烧边卖。”“烧卖”由此得名。2011年,《下沙烧卖制作技艺》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2月,在航头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落户下沙,2015年又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天参加活动的美国年轻女孩诗雅是金桥碧云的一名幼儿园老师,2018年就来到中国,平常就特别喜欢吃中国菜。“我最喜欢的是火锅、麻辣烫,这次听说社区有组织中国美食的体验活动,就立马报名了,”诗雅表示,她觉得自己动手包烧卖的感觉特别神奇,“因为老师一直在指导我们,包起来不算特别难,大家都可以来参与一下。”

等到包好的下沙烧卖蒸熟出笼,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拿着小碗,想第一时间感受猪肉和笋结合的美妙滋味。“我们之前都吃过糯米做的烧卖,还没有尝过特别的下沙烧卖,热气腾腾的,吃起来很过瘾,”来自西班牙的pere casas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他还特意告诉记者,很多年前他曾和朋友骑自行车来过航头镇的乡村,没想到现在这里变得那么干净、整洁,令人轻松惬意。

近年来,航头镇文化服务中心多次举办“下沙烧卖制作技艺”讲座、传授班,第五代传承人郑玉霞也多次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进行传授。同时积极发挥“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的作用,使下沙烧卖从小吃点心变身为“非遗”美食。借助“城市美育日”的契机,航头镇此次邀请来自金桥碧云的外国友人体验,也是希望非遗美食能香飘万里,甚至走出国门。

  作者:唐玮婕

文:唐玮婕图:采访对象提供编辑:商慧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