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柏寺位于潼南上和镇后沟村独柏小学内,坐北朝南,紧临涪江北岸,创建年代不详。根据《潼南县志》记载:“独柏寺位于县北五十里,唐时建,旧名慧日院,内有佛像,高丈余,系巨柏雕成,饰金,寺因以名”。《四川省潼南县地名录》记载:“唐代此地便有寺庙,分为上中下三殿,下殿山门外有一颗独生大柏,树上雕有一佛像,名为独柏寺”。又根据村民口述,八十年代改建独柏小学时,曾见过墨书“大唐咸通三年”的屋脊构件,现已不可考。目前仅有正殿和后殿遗存。正殿在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为元。
独柏寺全貌
独柏寺所处地貌,距涪江百余米
《潼南县志》中记载的独柏寺
正殿曾被独柏小学长期使用,2020年进行过全面重修。从之前的旧照片来看,重修前的正殿和后殿屋脊做工简陋,且正殿的戗脊还有部分破损和缺失,均采用合瓦屋面,亦无瓦当和滴水。重修后按古制恢复了正殿的屋脊、鸱尾、垂兽、瓦当、滴水,改合瓦屋面为筒瓦屋面。后殿按古制做了嵌瓷花砖正脊并两侧兽头、脊中部施宝顶,恢复了瓦当和滴水,但仍沿用了合瓦屋面。
维修前的独柏寺(图片来自网络)
独柏寺维修后屋面俯视全貌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建在半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单檐歇山顶,屋面举势非常平缓。明间前后开门,前檐次间开窗。柱材硕大,立在素覆盆式柱础之上,角柱有明显的升起和侧角。四面围护底部均有条形石砌基础,这有利于木质围护、竹篱笆泥敷墙体的长久保存。
独柏寺正殿
正殿出檐深远,次间和山墙两端的檐枋上各伸出一条类似“连檐”的构件,随角椽举势升起,架在仔角梁上,向上托起角椽。在北方金代遗存的建筑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做法。正殿共计有斗拱二十六朵,采用七种铺作方式。
独柏寺前檐和西面山墙铺作
独柏寺后檐和东面山墙铺作
前檐柱头铺作两朵:外为五铺作双下昂(假昂);第一跳施单层瓜子拱承接罗汉枋;第二跳未施令拱和耍头,昂上安斗承接撩檐枋,昂尾里转为乳栿。内转四铺作偷心造,壁内用重拱。
前檐明间补间铺作四朵:外为五铺作双下昂(假昂);第一跳施单层瓜子拱承接罗汉枋;第二跳未施令拱和耍头,昂上安斗承接撩檐枋,昂尾里转为㭼头承接衬方头。内转四铺作偷心造,壁内用重拱。衬方头里转随举势斜起架于顺身串之上,向上托起下平槫,类似清代鎏金斗拱中的落金做法。
前檐次间补间铺作两朵,山墙柱间铺作(前山柱与前角柱之间)两朵:外为五铺作双下昂(假昂);第一跳施单层瓜子拱承接罗汉枋;第二跳未施令拱和耍头,昂上安斗承接撩檐枋,昂尾里转为枋插入递角栿上的短柱内。内转四铺作偷心造,壁内用重拱。
后檐柱头铺作两朵:外为单挑枋承接撩风槫,挑枋里转为乳栿,壁内用单拱。
山墙柱头铺作四朵:构造与后檐柱头铺作相同,区别在于:撩风槫和撩檐枋相接于挑枋之上,挑枋里转为丁栿。
后檐明间补间铺作两朵:外为单挑枋承接撩风槫,挑枋里转为㭼头承接衬方头,壁内用单拱。衬方头里转随举势斜起架于顺身串之上,向上托起下平槫,类似清代鎏金斗拱中的落金做法。
山墙柱间铺作(山柱之间)四朵:构造与后檐明间补间铺作相同,区别在于:衬方头里转随举势斜起,向上托起系头栿,类似清代鎏金斗拱中的挑金做法。
前檐转角铺作两朵:45°方向外出双下昂(假昂,下同),里转为一抄一㭼头,向内托起衬角栿。大角梁平置于檐槫(檐柱正心上的槫,下同)之上,大角梁尾插在递角栿上的短柱内,短柱向上撑起下平槫和系头栿,下平槫和系头栿上安置隐角梁。第一跳角昂两侧的下昂(假昂)分别与另一侧的泥道拱相列。第二跳角昂两侧:从正心而出的下昂(假昂)分别和另一侧的慢拱相列,从45°方向第一跳心上向两侧正出的下昂(假昂)分别与另一侧外瓜子拱相列。两侧撩檐枋和衬角栿相交于45°方向第二跳心之上,向上抬起生头木。
后檐转角铺作两朵:45°方向外出一层木方,在该木方之上,于正心处施类似抹角梁的构件。45°方向第一层木方上又置一小木方(正心之外),与“抹角梁”一起,向上抬起两侧的搏风槫。衬角栿置于45°方向第二层小木方之上,与两侧搏风槫相交,里转穿过递角栿上的短柱插入檐内柱中。大角梁平置于檐槫之上,大角梁尾插在递角栿上的短柱内,短柱向上撑起下平槫和系头栿,下平槫和系头栿上安置隐角梁。
殿内彻上明造,明间梁架结构与宋代“法式”中的“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相符。正殿用柱比较“奢侈”。不仅是用材硕大,而且数量上并没有采用北方宋(金)元时期民间庙宇常用的“减柱造”做法。然而在斗拱的做法上却又比较“吝啬”:将五铺作的耍头一层直接取消,也同时省去了一层瓜子拱和令拱;后檐和山墙铺作甚至直接采用了穿斗式建筑中常用的挑枋,为此甚至将山墙和后檐柱子、普拍枋、搭头木升高一材一栔,以抵消铺作减少一层后的高差。此外,在围护结构、内柱与梁/枋/串的连接方式、内柱和蜀柱直接承檩等做法上,也体现了川东地区穿斗式建筑结构的特点。
独柏寺正殿明间梁架断面图
独柏寺正殿内部梁架(开间方向)
独柏寺正殿内部梁架(进深方向)
独柏寺正殿内部梁架(屋面仰视)
后殿传为清康熙五十四年创建,清光绪十七年重修,旧名观音殿。悬山建筑,面阔五间,其中两侧梢间降低了屋架高度,与明间和次间错檐隔开。
独柏寺后殿正视全貌
独柏寺后殿明间正视
独柏寺后殿梢间山墙全貌
独柏寺后殿前廊
后殿进深方向排扇极具地方特点,为前双步廊,内排十步十一架(前七步为前厅,后三步为后厅)。整体结构融合了抬梁与穿斗,并且使用了四种不同样式的驼峰。是典型的清代川东地区建筑风格。
独柏寺后殿明间梁架断面图
独柏寺后殿明间、次间前厅梁架(进深方向)
独柏寺后殿明间、次间前厅梁架(开间方向)
独柏寺后殿明间、次间前厅梁架(屋面仰视)
独柏寺后殿明间、次间前厅梁架全貌
独柏寺后殿明间、次间后厅梁架
后殿曾被独柏小学长期使用,前廊和殿内尚存有文革时期的红色标语。屋脊上也有部分彩画遗存(清代川东地区民间建筑的屋脊,常见有类似的图样,或与地方神道信仰/民俗传统有关)
独柏寺后殿遗存的文革红色标语
独柏寺后殿明间屋脊正中彩绘
前檐檐柱立在带雕刻的柱顶石上,其中明间两颗柱顶石风化严重,依稀可见狮象负莲座的造型。柱顶石横向两侧有榫卯接口,为地栿安装用,如今地栿已损而榫卯尚存,旧景不似当年,令人感慨万千。
独柏寺后殿前檐柱顶石
后殿采用四种出檐方式:
明间前檐单挑(软挑),挑枋里转穿过檐柱插入廊柱中,并在廊间于挑枋上安置驼峰承檩、于挑枋下施一川连接檐柱和廊柱。
次间前檐单挑(软挑)并吊墩,吊墩底部与檐柱有一连接枋,挑枋里转穿过檐柱插入廊柱中,并在廊间于挑枋上安置驼峰承檩、于挑枋下施一川连接檐柱和廊柱。
梢间前檐单挑(软挑),挑枋里转穿过檐柱插入廊柱中,在廊间步中于挑枋上施骑童柱承檩、于挑枋下施一川连接檐柱和廊柱。
后檐单挑(软挑),挑枋里转穿过檐柱插入骑童柱中。
独柏寺后殿出檐形式
独柏寺未存有碑刻和造像(据村民口述,文革时柏木佛像被劈作木柴烧掉),也缺乏文献记载,故历史沿革不详。笔者认为,从建筑的角度分析,独柏寺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从时代的角度看:既能看到宋元的做法,也能看到明清的做法。从制式的角度看:既能看到宋“法式”中的官造做法,也能看到民间流行的简化做法。从地域的角度看:既能看到中原及北方地区标准化的抬梁式殿堂建筑做法,也能看到川东地区流行的穿斗式地方建筑做法。作为重庆地域内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遗存,独柏寺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是巨大的,它的存在如同一部宋元至明清的建筑史,值得人们细细品读。
喜欢请分享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