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炙手惊杯的虚云禅师顿悟,谈谈何为击蒙?

2021年12月10日22:43:03 佛学 1203


在虚云禅师自述的年表里,有这么一段: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

从炙手惊杯的虚云禅师顿悟,谈谈何为击蒙? - 天天要闻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径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

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这一年老和尚56岁,虚云老和尚圆寂在1959年10月13日,如此算来,老和尚活了有119岁。

可以说是当代神僧了。

这一段主要记叙的内容,其实是老和尚顿悟的过程。

老和尚56岁才得禅定,智慧始开,觉悟始发。

这点不足为奇,禅定真没那么好得,真正实修过的人就知道,静虑非常磨人,不精进吧,容易散乱;太精进吧,容易昏沉。

而且,如果短时间内没有突破,那心就会变得缺乏活力,长期卡在一个瓶颈里,进也进不了,退也退不得。

因此而变得沉郁的,其实不在少数。实修的方法其实无比简单,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平衡自己的心。不在自我否定和重新振作中来回拉扯了数百次数千次,都不能叫实修。

老和尚自己是这样说的:

“自出家日起至五十六岁开悟时止,为自度时期;在此三十七年漫长岁月中,虽历尽艰辛,犹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困苦处愈觉心安。”

所以真正的修行,跟纸上谈兵不是一回事,所谓有事做事,无事炼心,不管是解决眼前庞杂而具体的俗事,还是修炼心猿意马的本心,都是同样的困难和辛苦。

一代神僧都要年近花甲才得顿悟,可见顿悟并不像很多妄人理解的那样容易,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修炼的时间太短是无法取得顿悟的。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太着急,没有耐心等待,也没有在等待中坚持努力的信念和能力。

后山也遇到过很多人都想来和后山学习易学,后山告诉她修炼的法门,她学了几天就开始意兴阑珊,她总是想要快速的能够通过天垂象看到吉凶祸福,可是她连乾卦六爻的爻辞都背不下来。

当老师告诉她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她就开始怀疑你是否在骗她?

从炙手惊杯的虚云禅师顿悟,谈谈何为击蒙? - 天天要闻

贪嗔痴慢疑就都开始来了,这种人是不可能觉悟的,因为她做所有的事情都是浅尝辄止的,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这样的人注定会一事无成,事实上,这样的人也确实生活的很不好,在和后山沟通的过程中能知道她一个月只能赚一千多块钱,还被公司拖欠薪水,个人的情感也没有着落,家里还重男轻女,自己混的不好还要照顾一个弟弟。

总之,生活一团乱麻,她想要改变这个窘迫的状态,可是又不愿意付出时间和心血,这种人其实后山遇到过很多,他们就是成蒙的典型。

既想改变现状,又不想努力和付出代价。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付出。

把一切都想的特别容易,虚云老和尚56岁才顿悟,何况我辈呢?

没有恒心的人因为心神散漫而成蒙,有恒心的人也可能因为顿悟之后沉迷于开悟后的快感之中,而成蒙。

第一种成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多数,我们也很容易理解,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了鸡飞狗跳的境地,一般这样的人百分之一百是成蒙的状态。

这种人的特点是具有“受害者情结”,具体表现就是把自己遭遇的一切都归结于外部原因,全世界都对不起她们。

第二种成蒙状态,很多人就无法理解了,很多没有修行和觉悟的人会固执的认为一个人觉悟以后就会变成像“神仙”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否则,顿悟还有这么价值。

其实这是对顿悟的一种误解,我们来看虚云禅师的顿悟过程,就能很好的化解这种误会。

虚云禅师顿悟的状态:

“开眼一看,忽见大光明,内外洞澈,隔墙见物,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无不了如指掌。”

虚云禅师的这个状态,在《楞严经》中也有描述:

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金刚经》中对于人类具有的眼睛种类有五种描述,分别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虚云禅师这种“忽见大光明,内外洞澈,隔墙见物”的状态,很明显是通过坐禅打开了佛眼,也就是说虚云禅那了。

啥是禅那?就是禅定。怎么得禅定?心脱离了散乱,昏沉和贪、嗔、疑等五盖。简单来说,就是离欲了。

通过禅定,虚云打开了佛眼,然后呢?然后这位修行五十六年的大和尚开始沉迷于这种“名善境界”的快感之中。

“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

从时间看,虚云得禅定应该是第一个打七,然后到了第八个打七(腊月八七),将近两个月。

这期间虚云老和尚估计因为获得禅定而太兴奋,急切想保任,于是行座住卧都用定心观照事物。

或者说,沉浸在定引发的通力中,有点不能自拔。

然后老天爷帮忙了。

那天老和尚的手被开水猛然一烫,疼!杯子落地一声巨响,惊!

把个老和尚,从定观中拉了出来!那个定心去觉的境界,轰然破碎如泡沫,老和尚回到了现实,有如大梦初醒。

这个定心其实就是脱离了欲望之心,但是这个定心上面还带着一层通力,这种通力会让人陷入一种天人合一的快感之中,是自我的小宇宙与客观的大宇宙融合为一。

少部分慧根大利的人是能够达到这个层面的,然后就困在这种快感之中了,比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一生除暴安良,是水浒传梁山好汉中少有的“侠义之士”。

可是在顿悟之后,就圆寂了,这是很多高僧的归宿。

圆寂知识就是这些高僧大德都沉迷于定心的快感之中,无法摆脱,自我圆满了。

很多人读到这里不理解,自我圆满不是很好嘛,是很好,但是不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修自我圆满是小乘佛法,圆满即止,不增不灭。

修众生圆满的是大乘佛法,圆满即始,要留得这难得有用之身,普度众生。

如果虚云禅师悟性不够,怕是十有八九就要圆寂在56岁了。

好在天命召召,虚云禅师命中注定要留的这有用之身,善传佛法。

手被开水一烫,56岁自我圆满的虚云已经圆寂了,119岁普度众生的虚云涅槃了。

于是虚云禅师写下了两首佛偈,第一首: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原本执着于散乱心而不能入定的障碍,在第一阶段破了;然后是执着于定心而忽略现实的障碍,在被烫了一下,听到杯子被摔碎后破了。

等于是从现实到超现实,又回到现实。

等于是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是山。

三重境界,两个难关,究竟自在。

不定心息了,定心也息了,老和尚真正狂心顿息。

然后再说一偈: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为什么说两首?前一首,说的是明心;这一首,说的是见性。

老和尚生起禅定之后,觉得自己超凡入圣了,觉得自己找到归宿了,但手一烫,杯一碎,那个自己妄想的归宿和自我都像泡沫一样消失(家破人亡),这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

再用这个已经没有执着的心看世界,这无常轮回的四季,看似常在的山河大地,哪个不是如来?

虚云老和尚的开悟可以说非常有说服力。首先是得禅定晚这一点就很符合实际,五盖太难降服了,更不要说真正烧毁,实修是长期而艰苦的斗争,非一朝一夕手到擒来。

其次是因禅定生起的执着,也很难避免。不然《楞严经》也不会用五十大阴魔来形容。

最后是老和尚破阴魔的机缘非常好。要是自己出定,或是通过别人把自己叫出定,都不合适,太柔和了。

只有被烫,然后杯子被摔碎这样激烈的现实情况,让人有疼痛感,惊惧感,才能如梦方醒。

虚云禅师的这个炙手惊杯的顿悟过程,其实就是和蒙卦的上九爻:

爻辞:上九:击蒙,不利为宼,利御宼。

《象》曰:“利用御宼”,上下顺也。

蒙卦是讲一个人从小到大如何启蒙这件事给讲的透彻了,当我们还处在无知的状态是,我们需要发蒙和包蒙。

但是获得了知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祛除蒙昧,相反很多人都是把摆渡我们从此岸到便的知识之船扛在了自己的肩上,扛了一辈子,即使很辛苦也不愿意把它放下来。

有的人读完了博士,就认为自己就该怎么怎么样;

有的人去国外留学回来,就认为自己就该怎么怎么样;

有的人考过了司法考试,就认为自己就该怎么怎么样。

这种人其实都是把知识之船扛了一辈子的人,学到了一点点知识就自认为自己了不起,后山甚至看到过一些国学群里的人,自封自己为大如如来本尊的,这种人就是学神经了。

都是成蒙之后的自欺欺人而已。

那么如何破除知识障,就需要童蒙,像虚云老和尚一样,把自己放空,但是放空本身不是目的,放空的目的是为了装入更多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有容纳性,像百川归海一样的大气磅礴。

那么如果一个人悟性很差,无法自己恢复童蒙的状态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需要击蒙,击蒙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 就是像虚云禅师这样,因缘巧合,通过炙手惊杯这个动作,自悟。

被烫了一下,就是被击蒙了一下,然后自悟了。

第二种就是悟性相对比较差,没有办法自悟,而需要人摆渡。

比如鲁迅人到中年,由于工作和家庭都让自己很不满意,所以整个人都很消极,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他对他的朋友钱玄同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电视剧中,鲁迅的回答的:我不管这些。

但是后山认为,当时鲁迅心里一定是想的是:我不管这些,可是钱玄同说的确实是对的。

所以鲁迅后来写出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千古回响的好文章。

这就是需要一个好朋友或者一个好的机缘把这个已经成蒙的人给骂醒。

这是第二种击蒙。

还有一种人,他的悟性就很差了,自悟不能,别人骂了他,他也醒不了,这种人如果需要化解成蒙,可能就会是自己不撞南墙不回头了。

非得经历一点人生重大的挫折之后,才能有所悔悟。

比如电视剧《大明1566》里面的冯宝,电视剧一开始,他就瞒着宫内的太监,自己去给嘉靖报祥瑞。

然后就是被打压,吕芳告诉他要学会:思危思退思变。

冯宝也终于在经历生死之后,开始悔悟。这就是需要现实来给他击蒙。

这就是击蒙的三种方式,要么自悟,要么有个好朋友,要么就用现实打击。

不管哪种方式吧,能够通过击蒙来化解成蒙的人其实就很少。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是既没有办法自悟,也没有那么高明的朋友,同时在现实中遇到了挫折之后也执迷不悟。

从炙手惊杯的虚云禅师顿悟,谈谈何为击蒙? - 天天要闻

比如骆驼祥子,他遭遇了种种打击,既没有选择投身革命,也没有选择自强不息,这种种反抗的手段他都没有选择,他选择的是躺平被艹。

任何一个人,处在任何一个时代,他只要还没有被限制人身自由,他总是有办法进行反抗的,当然,觉悟的人应该知道他的斗争,是会有可能牺牲的,但是他依然选择斗争。

击蒙,是破解成蒙最后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因为真理永远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