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孫麗朝 北京報道
城市公交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出行需求的民生工程。近年來,隨着私家車、軌道交通和電動單車等交通方式的增多,城市機動化水平快速提升,多地城市公交客流呈現下滑態勢。受此影響,北京、廣州、長春等地也出台優化公交運營相關舉措,撤銷部分公交線路成為眾多舉措中一項重要內容。
北京公交集團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北京公交集團一直在優化線路,雖然運營長度和車輛均有所減少,但運營效率在不斷提升。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佈的數據,2025年一季度公交客運量同比下降4.6%。這一數據的背後折射出傳統公交運營模式面臨的挑戰,也凸顯了推動城市公交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性。市場人士建議,伴隨公交客流的下滑,當前應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公交企業多元化經營,為市場提供多樣化的公交服務。
多地調整公交運營規模
從出行方式看,私家車保有量持續增長、軌道交通網絡不斷完善、電動單車靈活便捷,分流了不同距離的出行需求。
從「走得了」到「走得好」,城市公交的發展變遷見證着城市的進步。從全國來看,交通運輸部發佈的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公共汽(電)車完成客運量89.8億人次,同比下降4.6%。
近日,北京市執行最新的公交線路優化方案,合併20路、24路,調整133路,撤銷652路、專53路、夜15路、夜17路。
此前,北京交通委發佈徵求意見公告顯示,撤銷的652路和專53路單車次分別為不足20人次和不足4人次,夜15路和夜17路單車次均不足2人次。
記者梳理髮現,近兩年來,北京公交集團曾多次調整和削減部分區域公交線路,如2023年4月起,撤銷部分懷柔區域公交線路;2024年10月起,削減新華大街、京密路、永定門外大街等地面公交並行路段。
但也要看到,城市公交發展仍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作為綠色低碳出行方式,公交在緩解交通擁堵、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北京市統計局3月發佈的《北京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北京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1261條,比上一年減少24條;全年客運總量21.0億人次,比上一年增長0.1億人次。
北京公交集團人士對記者表示:「近兩年北京縮減了部分重複線路和站位,增加了通醫、通學等需求量大的線路,整體看,北京市公交客流量保持了正增長。」
北京市交通委2025年年初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開通352條通學、通醫、通游專線,交通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事實上,北京優化調整公交線路只是全國各地公交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由於客流被分流,廣州、鄭州、蘭州、長春、保定等地也在積極優化公交線路,撤銷部分公交線路或延長公交發車間隔。
6月26日,鄭州市交通運輸局發佈公告,根據《鄭州市城市公共汽車客運條例》規定,現依法對近期擬調整27條公交線路優化調整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和建議,涉及新開2條線路,調整線路22條,撤停線路3條。
實施公交優先戰略
公交客流下滑的趨勢在全球都有顯現。
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東亞區首席代表劉岱宗透露,美國公交客流比5年前下降了約40%,巴西、墨西哥公交也出現了40%—50%的客流下滑。
從全球視角看,這是城市交通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共性問題,本質是公眾出行習慣變遷與公交服務供給滯後的矛盾。
劉岱宗認為,由於客流、收入同時減少,因此公交運營商選擇減少車次和線路,導致願意乘坐公交的人更少了。
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偉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的競爭力仍有待提升,很多城市都存在公交高峰擁堵、等車時間長、覆蓋度不足、運營時間短等問題。公交與其他方式銜接不暢,無障礙車輛推廣比例需進一步提高。
周偉建議,要促進交通外部成本的內部化,建立起法律、經濟、科技、行政等差異化的治理措施。鼓勵為自願停駛小汽車的公眾提供配套的優化政策,減少小汽車使用強度。
破解公交困局,首先要強化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制度保障。中央層面曾多次出台文件強調公交優先戰略。2012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緩解交通擁堵、轉變城市交通發展方式、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必然要求。
《意見》強調,要科學研究確定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根據城市實際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建設以公共汽(電)車為主體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統,包括快速公共汽車、現代有軌電車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統。
2024年《城市公共交通條例》的頒佈和實施,更是為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劉岱宗表示,在公交優先戰略下,公共汽(電)車應該優先於開車和打車出行。在大多數國家交通體系中,單車和步行是優先於公交車。公交車和電動單車、地鐵,誰更優先,目前尚無標準答案。「但對於公交車轉移到單車、步行的現象,政府應該給予更多鼓勵;對於從公交車轉移到開車或打車的現象,政府應該加強政策引導,減少小汽車出行;對於公交車轉移到電動單車和地鐵的現象,則不予干涉。」
推動企業多元化經營
當前公交客流下滑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公交客流的下滑給公交運營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經營壓力。
劉岱宗表示,當前絕大部分城市公交運營企業均為地方國企,很多公交企業成立於六七十年前,普遍缺乏市場化思維,長期依賴地方政府補貼生存。
劉岱宗建議,政府應區分公交企業公益性和市場化職責。對於公益性職能,如免費的老年人乘坐公交,通過技術手段確定每年乘車人次,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公交企業支付票款。而在公益性服務之外,政府應給予公交企業更多自主權,讓他們能夠通過多元化經營自力更生,減少甚至取消政府補貼。
以北京為例,近期北京推出了米其林雙層觀光大巴,每天晚上7點準時從沃夫岡牛排館華茂店發車。途經國貿cbd—亮馬河—三元橋—鳥巢—水立方—奧林匹克塔,全程3個小時,一路美食美酒相伴,票價是680/位,通過觀光+用餐服務來吸引更多人消費。劉岱宗表示,類似通過多樣化服務來增加收入的思路有很多。
「許多公交企業的傳統思想是把乘客運送到,賺取車票錢和政府補貼為生。未來,我們要打破這種思維,對公交企業進行市場化改革,讓他們成為有競爭力的經營主體,只有這樣,城市公交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劉岱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