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可加速作物的遺傳改良,有望成為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方法。
《生物工程學報》:您認為基因編輯動物/植物,作為食品 (肉類)或者糧食安全嗎?如果安全,為什麼安全呢?
高彩霞:基因編輯動植物是通過對動植物自身的基因組進行定點敲除或修飾,進而改變原來不良的性狀,實現精準育種,無需外源基因的整合,所以我認為基因編輯動植物是安全的。
《生物工程學報》:近期日本和美國 FDA 分別批准了基因編輯番茄的銷售申請和基因編輯豬用於食品和醫療,這對相關領域有什麼影響?
高彩霞:日本與歐盟、中國一樣,對基因編輯動植物的定義是相同的。歐盟在對基因編輯動植物的監管上仍按照轉基因生物處理,而日本在對基因編輯動植物監管上採取了更先進更科學的做法,此次日本批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說明日本將基因編輯植物與轉基因生物區別對待,這也將對我國相關政策的出台有很好的啟發作用。本領域的科學家都希望我國也儘早出台不同於轉基因生物,而是針對基因編輯動植物的監管政策,這樣可以提高公眾的信任度,進而促進我國基因編輯領域的良性發展。
知名科學家高彩霞研究員
《生物工程學報》:目前我國與國外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是否在一個起跑線?如果有差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高彩霞:目前我國基因編輯技術與國外相比基本在一個起跑線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能還是領跑的,如基因編輯技術在我國兩種主要糧食作物 (水稻和小麥) 方面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如果將來對基因編輯產品監管做不好,可能造成基因編輯產品不能順利走向市場、不能被消費者使用,勢必會削弱科研的動力。現有的監管政策可能會成為我國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瓶頸。
《生物工程學報》:圍繞四個面向,基因編輯在我國農業和醫學方面,可能發揮哪些作用?科研人員目前在推進技術轉化時,需要哪些支持,您有哪些建議?
高彩霞:四個面向主要是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基因編輯技術本身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新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可加速作物的遺傳改良,有望成為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方法,糧食安全問題是國家重大需求,同時與國家經濟主戰場息息相關;基因編輯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即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站在科學的角度, 我們呼籲國家儘快出台具有前瞻性的基因編輯動 植物的監管政策,以免錯失發展良機。同時建議我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進行技術轉化 時應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合作。
《生物工程學報》:我國科技領域有很多的卡脖子問題亟待解決,基因編輯領域是否存在卡脖子問題?如果有,您有什麼建議呢?
高彩霞:在目前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建議我國更要加大基因編輯基礎研發和技術進步的 投入。一方面,力爭開發出全新的基因編輯系統或工具,但目前國際競爭激烈,難度很大。另一方面, 從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的兩位女科學家,可以看出技術和方法領域的進步在科學的發展中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訪專家簡介
高彩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遺傳學會基因組編輯分會主任,第五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曾入選中國科 學院「傑出技術人才」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7 年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和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主要研究方向為:農作物基因組編輯技術體系的研發與應 用以及小麥等重要農作物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 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Nature Protocols 等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原文鏈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2/452835.shtm
延伸閱讀:
我校傑出校友、知名科學家高彩霞研究員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
鏈接:
https://news.gsau.edu.cn/info/1037/36801.htm
11月12日,草業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員來我校為師生舉辦了「Genome Editing with Progarammable Nucleases in Crop Plants」的學術報告,此次活動由草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乾旱生境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共同舉辦。
聽取高彩霞研究員的學術報告
高彩霞研究員以「Genome Editing with Progarammable Nucleases in Crop Plants」為題,分享了基因編輯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在植物育種方面的發展歷程,並詳細介紹了她領導的課題組近幾年來在植物基因編輯上做的相關科研工作。相關學院近百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積極踴躍地針對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與高彩霞研究員進行討論,場面十分活躍。隨後,學校部分師生與高彩霞研究員合影留念。
高彩霞研究員,1994年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1997年獲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1998年丹麥DLF-Trifolium公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2009年9月任丹麥DLF-Trifolium公司科研部研發科學家。2009年9月回國,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任研究員、課題組長,現任研究所基因組編輯中心主任。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傑出技術人才」。2016年6月21日,英國著名學術期刊《自然》評選為我國十位「科學之星」之一。2017年分別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和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同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新華網—蘭州晚報:《自然》雜誌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 甘農大校友高彩霞在列
鏈接:
https://news.gsau.edu.cn/info/1006/31509.htm
6月21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了《SciencestarsofChina》(《中國科學之星》)新聞特寫文章,介紹了十位中國科學家及其科研成就,其中,甘肅農業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員,因其採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進重要農作物的貢獻入選。
最早在小麥和水稻等農作物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高彩霞是植物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獲甘肅農業大學學士。1994年獲甘肅農業大學碩士。1997年獲中國農業大學博士。1997-1998年丹麥DLF-Trifolium公司科研部博士後。1998-2009年丹麥DLF-Trifolium公司科研部ResearchScientist,課題組長。2009年9月回國,在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任研究員,課題組長,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傑出技術人才」。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農作物基因組定向編輯技術體系的研究與應用、農作物遺傳轉化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以及小麥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奇妙的基因編輯技術
《自然》雜誌以「一位基因編輯專家試圖通過改進重要農作物來實現自我價值」為題,對高彩霞如此介紹:一開始,植物生物學家高彩霞對使用CRISPR–Cas9技術進行基因編輯有些猶豫。這一技術正在橫掃全世界的生物學實驗室。她的實驗室已經使用舊技術實現了82個基因的突變,轉用新技術的念頭讓人畏懼。 (記者馬文艷)
新聞鏈接: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6-06/22/c_1119088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