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解密無聲證言破譯「死亡謎題」

2025年05月26日20:30:18 科學 9470

梁艷:解密無聲證言破譯「死亡謎題」 - 天天要聞

圖為梁艷(右)指導徒弟如何使用勘查軟件。 黃日深 攝

□ 本報記者 吳良藝

□ 《廣西法治日報》記者 趙劍雲

□ 本報通訊員 黃日深

她常年與屍體打交道。案發現場那些極易被忽視的細微痕迹,在她眼中都是解開謎題的關鍵;每一具冰冷的屍體,經過她的專業解剖,都能成為揭示真相的「無聲證人」;17年間,她認真對待每一處現場、每一具屍體、每一位傷者,不放過任何可疑細節,在眾多疑難案件的偵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她是梁艷,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法醫,肩負着天等縣十大類案件的現場勘驗、屍體檢驗及人體損傷鑒定重任。2024年,梁艷榮獲崇左市政法系統「十佳政法幹警」稱號。

衝破阻礙 奔赴法醫夢想

「找出真相,告慰死者;伸張正義,撫慰生者。」 這16個字,是法醫職業的神聖使命,看似簡單,踐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2005年,電視劇《女法醫》熱播,劇中正義幹練的女法醫形象深深觸動了正在桂林醫學院攻讀臨床專業的梁艷,她暗自下定決心,畢業後要成為一名「為正義發聲」的女法醫。

2008年7月,梁艷從醫學院畢業。當時,天等縣人民醫院急需臨床醫學崗位醫生,父親拿來報名表,親戚們也都期望她從醫。但梁艷卻悄悄報名公務員考試,同年9月成功考入警隊,在派出所短暫歷練後,如願成為刑偵大隊的女法醫。

不過,第一次出現場,面對屍體時,梁艷就嘔吐不止。「第一次和師傅去現場,看到腐爛屍體的那一刻,屍臭味直衝天靈蓋,我當場就吐了,連續兩天吃不下飯,那種感覺至今難忘。」梁艷回憶。但這並未讓她退縮,她深知,案發現場是法醫成長的最佳「練兵場」。為克服恐懼,她逼迫自己獨自面對屍體、拼接殘肢斷臂、在解剖室吃飯……憑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梁艷最終克服心理障礙,再次面對屍體時多了一份從容。

「很多人問我,大晚上獨自面對屍體怕不怕?我也是普通人,當然怕,但我肩負為死者發聲的使命,這份責任讓我無所畏懼。」梁艷堅定地說。

首挑大樑 解剖彰顯實力

梁艷初到法醫室,便跟隨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黃明練學習。黃明練從事法醫工作20多年,沉穩謙和的工作作風讓梁艷十分欽佩。那段時間,梁艷與師傅形影不離,一同出現場、解剖屍體、做鑒定。在黃明練的悉心教導下,梁艷逐漸成長為業務骨幹。

2017年,黃明練退休,重擔落在梁艷肩上。同年,天等縣天椒廣場發生命案。梁艷接警後迅速趕赴現場,發現一名蓋着毛毯的男子躺在草地上,毛毯兩側血跡斑斑。屍體所處位置開闊且擺放整齊,許多人認為這是拋屍或第二現場,加之案發於凌晨,無監控和目擊證人,案件迷霧重重。破案關鍵落在梁艷身上。

當時正值盛夏,高溫下屍體惡臭刺鼻,現場環境惡劣。梁艷身着防護服,在38℃的高溫中汗流浹背,她拿起柳葉刀從容地對屍體進行解剖。

梁艷解剖屍體後,根據骨齡鑒定和牙齒磨損程度推斷出受害者年齡大約在40歲至45歲,為篩查死者身份縮小了範圍。梁艷還通過解剖發現受害人致命傷在頭部,而非胸部的傷口,頭部疑似被磚石類鈍器所傷。同時根據現場的血跡形態分佈,認定此處就是原始現場,為案件偵破提供了方向。

最後,案件的偵破證明了梁艷的判斷,死者年齡為41歲,辦案民警在距離屍體不到15米處找到了兇器。這是梁艷首次現場解剖屍體,她的出色表現也讓眾人對這位女法醫刮目相看。

細究真相 專業鑄就傳奇

日常工作中,梁艷注重檢驗的全面細緻,尤其重視對細節的觀察與分析。現場勘驗、屍體檢驗時,她從不急於翻動或沖洗,而是手持手電筒仔細檢查,不放過任何細微物品與痕迹。在損傷程度鑒定時,她會細心了解案情、研讀病歷、認真檢查傷者。正是這種嚴謹作風,使她的鑒定結論在眾多案件偵破中發揮關鍵作用。

2024年6月,天等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接手了一起棘手案件,現場僅有一名受傷昏迷、倒在路上的老人,疑似交通事故所致。由於案件性質存疑,且現場既無目擊證人,又缺乏公共視頻畫面等關鍵客觀證據,偵破工作一時陷入僵局。在這艱難時刻,重擔再次落到梁艷的肩頭。

梁艷反覆觀看現場及傷者照片,仔仔細細地觀察傷者傷勢,隨後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法醫學資料中,潛心鑽研。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依據傷者的成傷機理,她大膽推斷傷者傷勢確由交通事故造成,肇事車輛極有可能是電動三輪車。

這一關鍵推斷為案件偵查指明了方向。大隊民警迅速行動,沿着梁艷給出的方向,調閱道路沿線公共視頻畫面,深入實地調查走訪。經過連日艱苦攻堅,終於成功鎖定並抓獲肇事逃逸嫌疑人。

然而,犯罪嫌疑人到案後,狡辯稱當時撞到的是已經躺在地上的老人。面對謊言,梁艷再度挺身而出,憑藉精湛的法醫專業技能,巧妙運用法醫學上交通事故損傷的特點,通過嚴謹的分析與論證,有力地排除了老人自行摔倒後被撞的可能性,當場拆穿犯罪嫌疑人的虛假說辭,為後續事故責任認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警之路,道阻且長,但梁艷始終牢記入警時的錚錚誓言,用一樁樁案件的圓滿偵破、一次次真相的成功還原,生動且有力地踐行了自己的入警初心。(吳良藝 趙劍雲 黃日深)

(法治日報)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險被毀容!湖北也有,碰到千萬別這樣做 - 天天要聞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險被毀容!湖北也有,碰到千萬別這樣做

「我還以為是蚊子,沒想到它有這麼強的威力。」近日,任女士向武漢亞心總醫院皮膚科主任全根講述「隨手一拍」的經歷時,後悔不已。5月27日,任女士在戶外露營時,一隻形似螞蟻的小蟲突然飛到脖子上。她下意識地抬手一拍,瞬間感到頸部一陣灼燒般的刺痛。僅僅幾小時後,她的右臉便出現大片紅斑,並逐漸發展為5厘米×6厘米的...
美國能不能重建稀土產業鏈? - 天天要聞

美國能不能重建稀土產業鏈?

原創 聼風者 先釐清一個概念,就是稀土礦和稀土成品的區別。稀土礦在我們地球上其實並不稀少,但都只是以伴生礦的形式出現,聴風樓說真的,老美它自己的稀土礦儲量,在世界上那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然它自己就有,那為啥還缺呢?
合肥這座公園樹上「長」出小動物 - 天天要聞

合肥這座公園樹上「長」出小動物

【來源:合肥在線】咬着玫瑰花的梅花鹿、乖巧可愛的小松鼠、掩在竹林中的大熊貓……這些充滿童趣的形象並非真實的動物,而是巧妙地繪製在公園樹洞之上的精美彩繪。近日,在天樂公園內,不少市民在遊玩時偶然發現這一獨特景觀,紛紛被這小小的童話世界所吸引,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把電磁兼容從「玄學」變為科學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把電磁兼容從「玄學」變為科學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科技領域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矢志建設科技強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圖/國新網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蘇東林介紹,她現在擔任電磁兼容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敢闖敢試45載,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時間之問」? - 天天要聞

敢闖敢試45載,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時間之問」?

理想之城。作 者丨王寒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從「經濟特區」到「全球標杆」,45歲的深圳,仍在書寫奇蹟。一座科技、人文與生態和諧相融的理想之城,是什麼模樣?深圳率先給出了答案。以與人人相關的出行為例。在這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比超過四分之一的前沿之城,150座、5676個採用華為最先進液冷大功率超充技術的充電...
中歐科學家論壇專家團隊助力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圓滿召開 - 天天要聞

中歐科學家論壇專家團隊助力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圓滿召開

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開幕式暨2025第二屆「香江諾貝論壇」4月1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8位諾貝爾獎和圖靈獎獲得者、40位海內外院士及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青年科學家、企業家等近1000人出席,共同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議題。活動由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聯盟主辦,中國電子學會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
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獲獎名單戳這裡➙ - 天天要聞

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獲獎名單戳這裡➙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劉娥 5月27日,作為全球設計界年度巔峰盛事,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IDEA-TOPS)頒獎盛典在深圳科學技術館舉行。本屆艾特獎延續其「立足大灣區,面向世界」的定位,共收到全球75個國家7026件參賽作品
《自然·免疫學》:腺苷荼毒T細胞!科學家首次發現T細胞攝取腺苷,並導致免疫抑制的機制 - 天天要聞

《自然·免疫學》:腺苷荼毒T細胞!科學家首次發現T細胞攝取腺苷,並導致免疫抑制的機制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掉在地上、來路不明的東西不能亂吃,按說屬於小孩子就能弄懂的常識,但就算各位都已經長大成人了,身體里的細胞也不見得能懂這一點。沒錯,說的就是你們T細胞,這一天天的,想辦法讓你們保持正常的功能已經不容易了,咋還自己亂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