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京津冀三地日前共同編製了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今年三地將加速這些措施落地,提升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京津冀協同創新過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着重要作用,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工廠和車間,以此構建的「創新鏈」成為推動產業轉型、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當高校的科研「種子」找到適宜的產業「土壤」,輔以政策「陽光」,創新的「參天大樹」便能茁壯成長。
唐山:國家級創新平台服務產業轉型
「團隊創建的實驗室不久前獲批唐山市重點實驗室,希望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地服務唐山經濟發展。」北京理工大學國家級青年人才薛雲飛教授一邊密切關注運轉中的設備,一邊充滿信心地說。
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成立於2020年7月。圍繞河北及唐山產業特色,研究院強化內涵建設,堅持創新平台系統布局,引進北理工6個國家級和6個省部級創新平台,打造11個產學研一體科技創新平台,建成16個高能級實驗室。
以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為橋樑紐帶,一項項前沿科研成果向唐山彙集。其中,運載領域先進複合材料創新研究中心深度聚焦唐山市丰南區衛浴陶瓷產業技術痛點,精準鎖定樹脂原料依賴進口、綜合成本高昂等共性難題,攻克納米雜化交聯與低溫固化工藝壁壘,成功研發出新一代衛浴陶瓷複合專用樹脂材料,為傳統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創新動能。凝膠冰雪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研製出「永不融化的凝膠冰雪」,在北京2022冬奧會期間大放光彩,並結合唐山文體旅遊、新材料、高端製造等行業優勢,實現凝膠冰雪的商業化,助力唐山打造冰雪產品高端品牌。

在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新型多元複雜特種合金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操作400kW級電子束冷床熔煉爐。楊磊攝
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研究院將繼續堅定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協同發展理念,推動京津冀戰略科技力量高質量建設與優化布局,打造重點實驗室集群研發平台、工程化產業化基地、專業技術人才高地、應用型人才培養特區四個載體,創立校地合作共贏新典範。
涿州:300餘項成果賦能農業發展
5月初,在河北涿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河北中農牧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們運用先進設備,為剛破殼的小雞進行斷喙和疫苗接種。依託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優勢,該公司成功培育出北農系列節糧蛋雞品種,成為我國蛋雞育種領域標誌性成果之一。
涿州國家農業科技園規劃面積126.5平方公里,園區先後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等眾多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關係,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發展迭代升級。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實驗場匯聚32家國家級創新平台、156家省級創新平台,吸引李德發等12個院士團隊、2000餘名優秀人才入駐。
近5年來,園區各科研平台累計投入近30億元,孕育300餘項研發成果。園區打造的「模式動物大設施」和「作物分子育種創新中心」,已成長為北方規模最大的動植物生物育種基地,還通過院企供需對接機制實現12項科技成果順利落地轉化。成為京津冀農業科技領域的重點項目。
滄州:謀求新材料產業集群式發展
空心挂面一樣一根根白色硬質細絲,內部中空如管道,管壁上布滿肉眼看不到的極細小孔……這樣的高性能中空纖維分離膜使用壽命和過濾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廣泛應用於市政飲用水水質提升、工業用水提純凈化處理等領域。

在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運載領域先進複合材料創新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結構儲能複合材料製備試驗。楊磊攝
高性能中空纖維分離膜是天津工業大學滄州研究院相關技術團隊研發出的眾多產品之一。天津工業大學滄州研究院2022年6月揭牌成立,2023年首批項目進場。天津工業大學教授、滄州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剛介紹,目前該研究院已引入31支研發團隊和項目,一年半時間已孵化出14家公司,其中兩家公司去年的營業額已經超過4000萬元。

滄州高新區已經擁有多幢樓宇和連片廠房,相關科技成果與企業應用實現「雙向奔赴」。王志剛介紹,天津工業大學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分離膜,擁有全國唯一一家專業從事分離膜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離膜與膜過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膜領域創新研究團隊,「當滄州市圍繞分離膜產業想找高校合作的時候,選中了天津工業大學。學校的多項技術成果在滄州進行孵化和產業轉化。」
滄州本來有很多膜企業,但只有少數企業的產品比較高端。「我們把一些先進的高端的分離膜產業引進來以後,可以提升它的市場品級,增強它產品的競爭力。」王志剛說,北京、天津、河北都有膜的基礎研發,但是很多隻停留在實驗室的層面,而在滄州打造這樣一個膜產業研究院,「創新點就是把京津冀地區的先進膜產業技術吸引過來,在這裡孵化轉化,打造出一個膜產業集群。」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