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與創新」主題論壇上,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駱漢賓圍繞「生物建造推動工程建造綠色低碳」主題進行案例分享。
生物建造,一般指基於生物系統(主要包含微生物)的環境適應性規律,利用生物學原理與工程學方法,形成更智能、高效、環保的工程建造方式。
駱漢賓介紹,生物建造作為一種全新的生態自然和諧共生的建造理念,將可再生性、高效性與生態友好性系統整合於建築工程全周期,重構健康、低碳、可持續的建造新範式,催生建築業綠色業態革命。
「在當前生物建造領域,微生物礦化是研究熱點,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力度不斷加大,主要研究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東南大學以及南洋理工大學等。」駱漢賓說。

論壇現場
生物礦化形成碳酸鈣沉積物,即生物水泥,可逐漸替代傳統水泥。生物水泥具有顯著的環保優勢,有着室溫反應、低能耗、低碳排放、少污染甚至無污染等特點,相較傳統水泥更節能環保,但強度普遍偏低。
什麼因素影響生物水泥力學性能?駱漢賓介紹,生物、材料、工藝貫穿微生物礦化建造的始終,影響着生物水泥力學性能。我國經過不斷研究,通過生物礦化過程調控、材料微結構與性能調控、工程應用中的工藝技術調控等方法,顯著增強了生物水泥性能。
「生物建造驅動建築向『生態—智能』雙軌進化,突破生物基材料局限,實現工程與自然的有機融合。通過生物響應機制,賦能建築自清潔、自修復、自適應能力,構建工程與環境共生型技術矩陣,為下一代土木工程建造開闢了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推動土木行業向著生態化和可持續化方向邁進。」駱漢賓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 王瑤 彭林元
圖/ 陽茜
編輯 王小婷
二審 楊韜
三審 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