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麒閣史觀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5月26日,一條名為「知名教授炮轟廣東人燙碗習慣」的消息衝上熱搜,吃飯前用熱水燙碗是很多人廣東人的習慣,按理說這種習慣無可厚非。
圖片來源《醒目新聞》
可在一名知名教授的眼中,認為這些習慣「令人噁心」,由於教授身份特殊,瞬間引爆輿論,掀起軒然大波。
圖片來源網絡
面對教授的一面之詞,廣東網友以及地方官媒連夜發文維護自己的身份,那麼這名教授為什麼要公開嘲諷廣東人的習慣呢?
一碗餐前燙碗水,能掀起多大風浪?
這名公開針對餐前燙碗的教授名叫「汪中求」,他還是《細節決定成敗》的作者,誰也不會想到,他隨口一句「愚蠢」、「噁心」。
燙碗
竟像點着了廣東人廚房裡的煤氣罐,瞬間炸翻了輿論場,還把自己給「熏」着了。
汪中求先生,這位頭頂「茅台研究院特聘專家」等光環的人物,他對着廣東地區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餐前燙碗習俗,直接「開炮」。
汪中求
說這玩意兒不僅沒用,看着都倒胃口,尤其受不了那燙完碗筷的廢水和塑料包裝一起扔桌上,簡直是「視覺污染」。
他的這番話直接讓廣東人的朋友圈立馬不淡定了,感覺自家孩子被人當眾扇了一耳光。
汪中求
羊城晚報這些本地媒體火速發文反擊,話里話外那意思:教授啊,您這話說得,比那燙碗水可刺激多了!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網絡上更是炸開了鍋,反對聲浪幾乎要把汪教授淹沒,不少人直言被這「專家」給「噁心」到了。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有人甚至開玩笑說,汪教授這是憑一己之力,成功得罪了一個多億的廣東人民,一個小小的碗,就這麼攪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燙碗的背後是幾代人的生活智慧?
要說廣東人餐前燙碗,這可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它就像廣東人煲湯一樣,早已融入了日常的骨血,甚至成了一種刻在DNA里的餐桌禮儀。
廣東菜
你要是跟廣東人吃飯,發現有人比你先到,默默地把所有人的碗筷都燙好了,別驚訝,那跟給你倒杯茶一樣自然,是體貼,是尊重。
這習俗,也不是瞎講究,廣東那地方,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又濕又熱,擱以前,食物保鮮、餐具乾燥哪有現在這麼方便?碗筷放久了,看不見的黴菌細菌就偷偷滋長。
燙碗
老一輩人傳下來這招,餐前用開水那麼一燙,圖的就是個乾淨衛生,殺殺菌,心裏也踏實。這是一種樸素的生活智慧,跟「愚蠢」可真不沾邊。
再說了,廣東人愛「得閑飲茶」,早茶文化興盛得很,茶樓不僅是填肚子的地方,更是社交的大舞台,喝功夫茶,不都有個「洗茶」的步驟嗎?
飲茶
第一泡茶水通常是倒掉不要的,這習慣延伸到餐桌上,點心還沒上呢,大家就先用茶水把碗筷涮一遍,順理成章。
還有一層喜慶的寓意呢,民間說「山管人丁水管財」,用水燙碗,也帶着點「招財進寶」的好意頭,誰不樂意呢?
圖片來源網絡
汪教授說,餐具消毒得在無菌環境下,餐桌上那點開水,頂多是心理安慰,這話有沒有道理?多少沾點邊。
真要說殺滅甲肝、乙肝這些厲害的病毒,那得100度的沸水持續泡上好幾分鐘,餐廳里服務員提過來的那壺茶水,溫度能不能到100度都得打個問號,燙碗那幾秒鐘,更是遠遠不夠。
燙碗
這一點,說實話,大部分廣東人心裏跟明鏡似的,誰還真指望燙一下就能把碗筷變成無菌手術刀啊?
可就像很多人反駁的那樣,即便殺不掉所有細菌病毒,用熱水沖一衝,至少能把碗碟上可能落的灰塵、沒沖乾淨的洗滌劑沫子給帶走吧?
圖片來源網絡
這總比啥也不幹,直接用要強那麼一點點,有時候,燙碗壓根就不是跟細菌較勁,而是對那些所謂的「消毒餐具」實在信不過。
畢竟,誰沒遇到過拆開那層塑料膜,發現裏面碗碟還帶着水漬,甚至隱約能聞到點洗滌劑味兒的糟心事呢?這種時候,不燙一下,那飯吃着能香嗎?
圖片來源網絡
說到底,這碗水,更多時候洗的可能不是碗,而是那份懸着的心,求個「盡量乾淨」的自我安慰罷了。
「消毒餐具」讓人不放心
大家對餐館的衛生條件這麼沒信心?這背後,可都是被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給嚇怕了。什麼地溝油、什麼乙肝傳播,鬧得人心惶惶。
餐廳
尤其是一些小餐館,後廚什麼樣誰也說不清,碗筷洗得草不草率,全憑老闆良心,這種情況下,燙碗就成了一種近乎本能的自我保護,一道心理上的「過濾網」。
更讓人心裏發毛的,是那些從幽暗角落裡傳出的「行內話」,有自稱在餐具消毒流水線干過的人說,消毒工廠為了省錢,那洗碗水可能一天才換一次。
圖片來源網絡
當商業化的消毒流程都變得疑點重重,當那層薄薄的塑料膜再也無法帶來安全感時,餐前用開水燙一燙,就成了很多人能為自己健康做的最後一點努力,一種近乎悲壯的「倔強」。
也難怪一位北方網友都說,自己去廣東好多次,覺得燙碗這習慣挺好,汪教授那話,太傷感情,也太不了解民情了。
汪中求
說到底,汪中求教授的言論之所以引起這麼大反彈,恐怕不僅僅是因為他批評了一個動作,更是因為他那番話里,透着一種對地域文化差異的隔膜,以及對事物背後複雜成因的漠視。
這就好比一個從不愛洗澡的人,反過來指責別人天天沖涼是「噁心」,這種以個人好惡為標準,粗暴評價一個群體生活習慣的做法,本身才更值得說道說道。
汪中求
廣東人待客,你要是把用來盛放食物殘渣的骨碟當成了吃飯的碟子,他們心裏可能會嘀咕一下,但多數情況下也會選擇尊重你的習慣,不會當面指指點點,這被看作是一種基本的餐桌禮儀和個人修養。
相比之下,汪教授的公開抨擊,尤其是用上「噁心」這樣刺激性的詞彙,就顯得有些失了風度,也少了些學者應有的審慎。
圖片來源網絡
教授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不燙碗,這是他的個人自由,沒人干涉。但把這種個人選擇上升到對一個龐大群體的公開指責,甚至扣上「愚蠢」的帽子,就有點過了。
與其站在高處批評民眾「瞎折騰」,不如多呼籲餐飲行業把衛生標準提上去,把消毒流程真正落到實處,從根源上解決大家的憂慮。
圖片來源網絡
風波總會過去,可以預見的是,廣東人餐桌上的那道燙碗程序,大概率還會繼續,而這場由一碗水引發的思考,我們該如何看待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如何在觀點碰撞中尋求理解而非加劇對立,或許比燙碗本身,更值思索。
參考信息
瀟湘晨報2025-05-27《教授稱對「燙碗」習慣噁心,消毒還是「儀式感」?廣東網友坐不住了》
羊城派2025-05-26《羊晚快評|汪教授關於燙碗「噁心」之論着實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