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與數據安全,我們真的可以打造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嗎?

2021年09月02日23:08:05 科學 1455

「元宇宙」的概念最近大火,因為英偉達(NVIDIA)CEO黃仁勛打造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網絡世界」的虛擬版黃仁勛。

科技發展到現在,我們人類真的可以親手打造一個屬於我們人類的「平行時空」嗎?

如果這項黑科技滿滿的技術可以廣泛使用,恐怕會對很多行業,又會產生極大的衝擊。

如果對元宇宙的核心要素進一步做一下分解,這個虛擬數字世界的「平行時空」,需要做到如下四點:

1、同步擬真;

2、開源創造;

3、永續閉環;

4、數據支撐。

進一步來從技術上來分析,就需要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通信技術、數字孿生、區塊鏈、VR/AR、5G等諸多最前沿的黑科技。

2021年,Gartner從加速變革、運營業務價值、分佈式實體三個維度提出了十大數據和分析趨勢,為數據與信息的智能支持戰略下的「信息空間」發展指明了具體的技術發展方向。

甚至說,目前火熱的「元宇宙」概念,如果想扎紮實實落地,也需要結合這些技術。

元宇宙與數據安全,我們真的可以打造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嗎? - 天天要聞

在雲計算行業,最新一代的私有雲技術,包含了邊緣計算+分佈式+全棧+生態,需要通過軟件和硬件解耦,實現軟件可進化、硬件可換代,才能真正長期釋放雲平台的價值,打造更高效的虛擬空間世界。

元宇宙與數據安全,我們真的可以打造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嗎? - 天天要聞

就像馬斯克領導下的特斯拉,率先開創了新一代汽車軟件操作系統,讓汽車的硬件和軟件解耦,使得軟件定義新一代汽車成為現實。

但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元宇宙」還是數字經濟,在未來將會面臨的最大機會與挑戰,就在於虛擬世界的數據安全性。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相繼出台了《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國家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多部重要的法律。

其中,2021年更是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

1、《數據安全法》2021年9月1日正式實施。

2、《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2021年9月1日正式實施。

3、《個人信息保護法》2021年11月1日正式實施。

就拿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人信息保護法》來說,提出了著名的「兩個最小」原則——影響最小、範圍最小。

這是個人信息處理應遵循的核心原則,尤其是處理目的地「最小範圍」,就是要禁止任何單位與個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所以,涉及我們每個人的敏感個人信息,需要履行「告知-知情-同意」的原則。這就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每個人在虛擬世界的數據隱私與安全性。

前幾年,因為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濫用、泄露,導致我們公民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如今,在這個被稱為「帝王原則」的法律保護下,相信之前的「大數據殺熟」、「被同意使用」等等諸多不合理條款,都已經無所遁形。

元宇宙與數據安全,我們真的可以打造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嗎? - 天天要聞

所以說,信息空間中的「真安全」,需要包含四大安全支柱,分別是:

1、物理中心安全,也就是存儲、網絡、服務器等硬件本身的安全性。

2、基礎平台安全,也就是虛擬化、雲化後的軟件平台的安全性。

3、身份權限管控,也就是保障我們的身份權限與安全,不被冒用,濫用,過度使用。

4、數據分級規則,按照已經出台的法律,把商業數據、個人數據等做好科學分類。

基於個人隱私保護與安全的理念邏輯進行推導,在東方林語看來,最值得關注的幾項技術就是邊緣計算、認知智能、隱私計算、零信任技術

就像Gartner報告中描述的,大數據時代,在保護數據與隱私安全的情況下,需要發揮更多「小」而「寬」的數據,這些「小數據」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是大數據的「最後一公里」,所以,2020 年到 2030 年將會是邊緣雲計算從興起到繁榮的關鍵十年

根據艾瑞諮詢測算, 2020 年中國邊緣雲計算市場規模為 91億元,其中區域、現場、IoT 三類邊緣雲市場規模分別達到 37 億元、 38 億元及 16 億元。預計到 2025 年整體邊緣雲規模將以44.0% 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至 550 億元。

如果這些技術都將得到完善,再藉助元宇宙技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打造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是不是一個特別值得期待的事情呢?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 天天要聞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在人工智能重塑未來的時代浪潮中,如何打破教育同質化困局、培養真正具有開創精神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近日接受南都專訪,深度解析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破局之道:從變革「唯論文」評價體系到構建「拓方差」育人生態,從擁抱非常規思維到在AI時代堅守科學本源。當星辰大海的抱負與躬身入局的勇氣相...
海洋館回應魔鬼魚上班吃同事 - 天天要聞

海洋館回應魔鬼魚上班吃同事

5月10日,一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了在深圳觀瀾海洋世界拍攝的視頻。視頻中,一條魔鬼魚闖入正在向左側遊動的魚群,吞食了一條小黃魚。有網友戲稱「魔鬼魚上班時間吃同事」,也有網友指出,魔鬼魚吞食其他魚類的新聞並不少見,由此對這兩種魚是否適合混養提
極端高溫「熱浪」會導致哪些心臟病?上海專家研究登國際期刊 - 天天要聞

極端高溫「熱浪」會導致哪些心臟病?上海專家研究登國際期刊

立夏之後氣溫直線上升,氣候變化與心臟病關係幾何?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傑教授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霍勇教授合作,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心臟病學雜誌》發表論文,首次系統性地評估不同類型熱浪對各類心臟病死亡的影響。結果顯示:心臟驟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對複合型熱浪最為敏感的三類心臟疾病,預...
一定要這樣嗎? - 天天要聞

一定要這樣嗎?

文/採芹人今天早上五點多我被一隻鳥的慘叫聲驚醒了,我趕緊趴在窗戶上看,是一隻黑色的體型像烏鴉的小鳥(並非烏鴉)。它停在我家陽台外的欄杆上,感覺有人立刻起飛,一下子就飛到了對面的樓頂,仍然扯着沙啞的嗓子「喳,喳,喳」的叫着。唉!這可憐的鳥沒有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國南極科考有了新發現 - 天天要聞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國南極科考有了新發現

目前,「雪龍2」號船正在返回國內,此前,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在羅斯海進行了首次秋冬航次的探索之旅。在南極,萬物有靈。最常見也最寒冷的冰,也能講述一萬年的故事,科考隊員就針對海冰進行了專項研究。總台央視記者 王楠:這裡是「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今年3月下旬,我們在新西蘭完成補給後,重新返回南極的羅斯海...
EBSD應用-孿晶分析——EBSD基礎知識 - 天天要聞

EBSD應用-孿晶分析——EBSD基礎知識

EBSD基礎知識:EBSD應用-李晶分析。大家好,這裡是中材檢測科普講堂。·1.形變李晶的識別。通過EBSD技術可以確定材料內部的李晶組織,李晶與基體之間存在特定的對稱關係和取向關係。例如在立方晶系金屬中,李晶與基體之間可能存在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