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偏方真的不要亂相信!一女子為了明目,竟然生吞了一隻魚膽,引發急性肝衰竭。
最近,杭州的王阿姨從市場買回家一條扁魚(銀鯧)。王阿姨的老公告訴她,魚膽具有清熱解毒和明目的功效,生吃對人身體好。王阿姨對這個民間偏方信以為真,剖開魚腹之後就把魚膽生吞下去。
當天晚上,王阿姨就覺得身體不舒服,不僅有腹痛的癥狀,而且上吐下瀉。到了第二天,癥狀更加嚴重,不僅渾身無力,而且畏寒發熱,只好前往富陽區第二人民醫院就診。
經過檢查,醫生指出:王阿姨的癥狀來自於急性肝衰竭,其誘因就是生吞的魚膽。檢查結果顯示:她的肝功能多項指標遠超正常值,其中穀草轉氨酶(AST)超過正常範圍的250倍。在肝細胞壞死的情況下,轉氨酶會進入血液,導致轉氨酶指標升高。她的體內檢測到如此高的穀草轉氨酶含量,可見肝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在我國民間,魚膽能明目的偏方一直非常流行,王阿姨已經不是第一個因此而患病的案例了。
遠了不說,就在上個月,湖北黃岡一名10歲的小男孩感覺眼睛腫痛,視力有所下降,其祖母就買了一條大青魚,把魚膽給他吃。很快,這個小男孩就出現嘔吐、腹瀉和精神萎靡等癥狀,被緊急送去洗胃。即便如此,醫生還是花了10天的時間,才把他救回來。
還有今年6月,一位72歲的婆婆為了清火明目,生吃了一隻魚膽,結果引發了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腎衰竭和消化道出血。
更多的案例數不勝數,如果你上網搜一搜,就會發現這樣的新聞每年都有很多,不勝枚舉。
那麼,魚膽到底能不能明目呢?這個說法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專家介紹,在我國古代的典籍中,確實有說魚膽具備「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止痛」的功效。但是,古籍也指出,魚膽嚴禁內服,而是需要和其他的藥材混合之後外用的。除了魚膽之外,蛇膽、熊膽也都有類似的功能。
然而到了民間,很多人沒有醫學常識,就會忽略很多細節。而且和蛇膽、熊膽相比,魚膽更容易獲得,所以導致以訛傳訛,民間偏方越傳越廣了。
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魚膽在民間傳聞的鎮咳祛痰以及降血壓等方面雖然有一點功效,但很不明顯,為了這麼一點功效就吃魚膽,實在是有點得不償失,因為魚膽確實是有很強的毒性。
科學家指出,魚膽內含有膽酸、組織胺、鯉醇硫酸酯鈉及氰化物等物質,這些都是生物毒素,具有細胞毒性。
在進入人體之後,魚膽汁毒素可以直接被溶酶體獲取,破壞溶酶體的完整性,導致線粒體腫脹,細胞能量代謝受阻,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壞死,引起腎功能損害。
氧自由基增多及抗氧化物質減少,使生物膜基本特性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各器官的功能代謝改變和器質性損傷。
魚膽汁成分中的各種膽酸與鉀離子結合形成膽鹽,破壞細胞膜;氫氰酸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最為敏感,阻斷生物氧化過程中的電子傳送,組織細胞不能利用氧;組胺類物質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器官出血、水腫、炎性改變。
我們常說,拋開劑量說毒性就是在耍流氓。在談及魚膽的毒性時,我們完全不需要避諱這個話題,因為這種毒性確實是相當強的。科學家指出,魚類膽汁中的氫氰酸在相同劑量的情況下,毒性甚至比砒霜還要強!
不同的魚,膽內含有的毒素也有一定的差異性。但總的來說,只需要幾克的膽汁,就足以讓一個成年人中毒。如果一條魚本身的體重超過2公斤,那麼其體內膽汁的含量就足夠放倒一個成年人。患者可能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肝衰竭,嚴重者還會死亡!
如果非要給不同的魚的膽汁毒性進行排序的話,鯽魚是其中最強的,接下來依次是團頭魴、青魚、鰱魚、鱅魚、翹嘴鮊、鯉魚、草魚。需要說明的是,草魚在市面上更加常見,並且本身個頭大,膽汁又多,因此國內魚膽中毒的患者中,有80%的部分都是因為草魚而中毒的。
在處理魚的時候,一定要摘除魚膽。如果不小心戳破了魚膽,導致膽汁流出,一定要用大量的水清洗,還可以放一點小蘇打,起到中和膽汁的作用。只有在確認膽汁被完全除掉的情況下,才能夠食用這條魚。
而且,魚膽內的許多毒素成分相當穩定,即便是高溫蒸煮或者酒精浸泡,也無法除掉。因此,別說直接生吞了,就連烹飪熟透後的魚膽,也是具有很強的毒性的,絕對不可以吃;魚膽泡的酒也含有毒性,不能喝。
總而言之,不論魚膽具有怎樣的功效,我們都可以通過其他更加安全的食物來替代,沒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險吃魚膽。
萬一不小心食用了魚膽或者漏出的膽汁,一定要儘早就醫。初期癥狀就是噁心、嘔吐、腹瀉等癥狀,接下來就會出現急性肝壞死、腎衰竭等。一旦發現,必須及早就醫,可以通過洗胃的方式救治。一旦送醫太晚,就算被救下來,也有可能接下來的餘生都要在透析甚至癱瘓、大小便失禁中度過了。
現在正處於國慶期間,很多人都會在家裡做一桌美食,其中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細處理魚的內臟,防止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