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是腸鏡檢查常見的一個診斷,有些人息肉切除後,病理報告是管狀腺瘤Ⅱ級,感到很害怕,那麼管狀腺瘤是怎麼回事?嚴重嗎?應該怎麼辦呢?
先看看什麼是腸息肉
腸息肉是指由於腸黏膜過度增生,形成了突入腸腔內的隆起型贅生物。腸息肉的形成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愛吃紅肉、膳食纖維攝入不足、長期便秘、長期腸道慢性炎症也是形成腸息肉的原因。腸息肉按照病理類型分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錯構瘤。其中腺瘤性息肉是腸息肉中常見的一種類型,佔比率高達50%~67%。
腺瘤性息肉是腸癌的癌前病變
據資料研究顯示,90%以上的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的。腺瘤性息肉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着時間的延長,演變成腸癌的幾率會越來越大。從息肉發展成腸癌一般都經歷:小腺瘤性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腸癌這個過程。這個過程一個緩慢的過程,一般需要5~15年的時間,因此腸鏡檢查發現有腺瘤性息肉,也不要過分擔憂。
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與息肉的大小、數量等因素有關,一般情況下息肉越大、數目越多、癌變的幾率就越高,據統計,大於2cm的息肉癌變率高達50%,而息肉數量超過3枚的,癌變率為66.7%。
腺瘤性息肉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種,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比較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相對比較低一些。
管狀腺瘤Ⅱ級嚴重嗎
管狀腺瘤根據細胞的分化程度分為三級,分化的程度比較高的為Ⅰ級,分化程度差的為Ⅲ級,分化程度介於二者之間就是Ⅱ級。一般來說細胞分化的程度越高,與正常的組織細胞越接近,而細胞分化的程度越低,就越接近癌症,如果管狀腺瘤Ⅲ級,基本上可以考慮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就是早期腸癌。管狀腺瘤Ⅱ級雖然還是良性息肉,但隨着息肉的長大,癌變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因此如果發現腸息肉管狀腺瘤Ⅱ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應該及時在內鏡下切除,並且還要定期複查。
腺瘤性息肉定期複查很重要
由於腸息肉的形成與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無論怎麼預防,腸息肉都有可能複發,據報道,腸息肉切除後1~5年的複發率分別為37%、47%、41%、48%和60%。所以腸息肉切除後一定要定期複查腸鏡,爭取做到早發現、早切除。
一般來說,對於病理診斷為腺瘤性息肉,如果是管狀腺瘤Ⅰ~Ⅱ級,數目不超過3個,息肉<10mm,可以一年複查一次腸鏡,但如果是絨毛狀腺瘤,或者是管狀腺瘤Ⅲ級,息肉數目超過3個,大小超過<10mm,最好在半年內複查腸鏡。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請謹慎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