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挑釁巴基斯坦,就是暗地裡碰瓷中國,可以說,印度可謂是越來越囂張,更是超出了很多的預期。從之前的在金磚內部總是作為矛盾的一方,再到當下更是要退出金磚,當下更是直接表示,巴基斯坦要的是和平,還是印度的子彈。
可以說,印度雖然沒有成為五常,但是卻已經有了五常的氣勢。印度更是讓人有了一種危險的感覺,並且美國國防部還說,印度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面對種種挑釁,為何中國一直不動手呢?
印度為何一直挑釁
俗話說,愛哭的孩子有糖吃,而在國際社會中,印度卻扮演了那個愛哭的孩子,而且對於印度來說,挑釁或許才是印度發展下去的根本。
為何這樣說呢?那是因為印度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文化,所以在當下社會,擁有龐大的人口,印度如何在國際社會立足,這是擺在印度面前的一大難題。
所以印度就看到了一個點,那就是印度可以成為歐美西方平衡中國的一個點。這也就有了所謂的印太戰略。而這個戰略的核心就是,美國需要印度在西南牽制中國的實力,從而給中國造成壓力,讓中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喜馬拉雅山上。
因為這樣一來,中國發展的節奏就會被影響,進而給美國爭取到了時間。而對於印度來說,原本自己就想這樣做,畢竟曾經第三世界的領袖可是印度,要不是印度最後失敗了,被中國佔據了先機。
所以印度一直無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既不能在西方世界立足,因為發達國家裡邊,歐美都看不上他,更不可能再讓印度工業化,畢竟他們已經看到,中國工業化的代價了,所以印度並不會被帶着玩。
而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中沒有自己的地位,那就只能在發展中國家找,而在發展中國家裡邊,中國儼然已經成為第三世界發展的目標,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在國際社會和博弈中,印度又沒有了機會。
所以印度不恨中國是不可能的,畢竟既然世界讓印度有了14億人口,為何會有一個中國出現,而且還在印度的旁邊,甚至什麼都比印度弄的好,印度能不生氣嗎?
而且當下印度很明顯的感受到了一點,那就是巴基斯坦的威脅。而這個巴基斯坦的威脅,並不是來自於巴基斯坦本身,而是來自於中國,因為印度知道,憑藉巴基斯坦的實力和戰略能力,根本無法給自己造成多大的威脅。
但是和中國合作可就不一樣了,而且此次印巴空戰,印度已經深切的感受到了,所以這對於印度來說,是非常難受的。
所以我們看到,在5月21日的時候,印度派遣了4個地方的最大代表團訪問了台灣,名義上是去搞所謂的商業交流活動,其實根本目的不就是為了觸碰一下中國的底線,給中國也是給世界看看,印度也不是好欺負的,也是會動手的。
而除了這些以外,那就是印度本身就需要挑釁而存在。因為在過去印度本身就不存在,更多的是一個地理名詞,而當下印度卻成為了一個國家,更是被強行撮合而成的,所以印度需要威脅來團結整個國家。
所以需要不斷地對外挑釁,從而樹立挑戰對手,進而完成內部的整合和統治,而這個對手,自然是隔壁的中國最為合適了。
中國為何遲遲不出手呢?
因為對於中國來說,印度所需要的並不是中國所需要的,而且對於中國來說,印度真的適合做中國的對手嗎?
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其實有一定的周期在裡邊,而當下正是中國科技以及各種產業大爆發,社會資源等更為充沛的時候,為何要將這樣的機會浪費掉和印度博弈呢?
再說了,和印度博弈,這不正好中了美國的計策嗎?美國自然希望中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西南,最好印度能夠耗着中國的精力,這樣以來,美國就能在下次技術革命競賽中贏得比賽,從而再次掌握霸權,而這也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而對於印度來說,我們自然也不能遂了印度的心愿啊!而且我們動手,本身就因為地理原因反而補給線更沒有優勢,用自己的劣勢去和被人的優勢對抗,這也不是我們所擅長的。
而且當下印度更需要的是通過對外矛盾輸出打出國家統一的戰略共識,而這一點,我們自然不能給印度送上去。當下莫迪之所以大搞印度教以及不斷用贏學來展現自己的實力,其實核心就在於,印度沒有找到統一的共識,所以需要不斷地刺激國民,從而用印度教來增強一個國家的凝聚力。
這也是印度為何說,要麼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徹底消亡的原因,並不是印度胃口有多大,而是印度的下線要比很多人想像的低,而這是印度所不能接受的。
而對於我們來說,主要矛盾肯定是美國,這一點我們是清晰的,而且中國和印度還隔着一個喜馬拉雅何必去較這個勁呢,而且當下國家比的就是綜合實力,而在印度面前的還有中產階級陷阱。所以對於中國來說,發展自身才是一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