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掌握了稀土,誰就掌控了高科技產業的命脈。
就像戰爭中的火藥、工業時代的煤炭,稀土成為當代國家實力較量的新焦點。
2025年4月,中國對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
面對這記重拳,俄羅斯與印度迅速抱團,印度甚至開放20萬平方公里領土,試圖通過技術合作擺脫依賴。
兩國此番「勾肩搭背」,意圖何在?俄印聯手能否撼動中國稀土霸權?
稀土王牌出手
2025年4月4日,一紙公告如同投向平靜湖面的巨石,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宣布,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七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這不是什麼突然襲擊,而是對特朗普關稅戰的精準反擊。
僅僅兩天前,美國剛剛宣布對華商品徵收"對等關稅",中方的回應來得又快又狠,直擊要害。
要知道,這些被管制的稀土元素可不是什麼普通貨色,氧化鋱、鏑等中重稀土,是F-35戰機激光制導系統的核心材料。
全球98%的供應都得靠中國的精鍊產能,美國國防部的評估報告說得很直白:若中國全面切斷稀土出口,美軍工生產線將在六個月內癱瘓,這就是稀土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原因——缺了它,再先進的武器都成廢鐵。
更狠的還在後頭,5月9日,中國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組織商務部、公安部、國安部、海關總署等七個部門齊聚深圳。
這次不是開會聊天,而是要對戰略礦產走私來個"大掃除",海關總署查獲的數據觸目驚心:單批夾帶量超25噸的銻礦,偽裝成普通合金的600公斤錫鉍材料。
境外勢力通過"偽報品名"、"第三國轉口"等灰色手段瘋狂攫取資源,監管部門直接把這種行為定性為"通敵式犯罪",涉案企業不僅面臨最高貨值五倍的罰款,法人代表還將被納入金融、出入境、政府採購等領域的聯合懲戒名單。
這套組合拳的威力,讓那些試圖繞開中國稀土管制的國家和企業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現實的殘酷",不過,真正讓外界震驚的,還是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上的全方位布局。
俄印抱團取暖
面對中國這記重拳,俄羅斯和印度的反應倒是出奇一致——抱團取暖。
2025年5月16日,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長哈迪普·辛格·普里做出了一個"壯士斷腕"的決定,他宣布向俄羅斯企業開放2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進行油氣和稀土勘探合作。
20萬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面積,這種"土地換技術"的操作,在印度歷史上都是頭一回。
與此同時,俄羅斯稀有金屬科學院也和印度科學工業研究理事會簽署了技術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稀土開發和加工技術領域展開"深度合作",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數據最會說話。
2024年,中國稀土產量高達4.6萬噸,俄羅斯呢?僅僅2500噸,印度稍好一點,也只有2900噸,兩國加起來還不到中國的八分之一,這就像是兩個小學生想要挑戰大學教授,差距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更要命的是技術壁壘,俄羅斯雖然稀土儲量有380萬噸,但在高效、高精度的稀土提煉和加工技術上投入太少,現有的生產技術無法滿足日益複雜的市場需求,導致開採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
印度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儘管擁有690萬噸的儲量優勢,但稀土分離廠的建設進展緩慢,技術引進、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每一個環節都是攔路虎。
最關鍵的是環保問題,稀土開採和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廢水、廢渣等污染物,俄印兩國在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的標準相對滯後,這使得其稀土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大打折扣。
但俄印的如意算盤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兩國都清楚地看到了被中國"卡脖子"的風險,也嗅到了西方市場的利潤空間,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他們面對的挑戰遠比想像中更加嚴峻。
俄印的困境只是全球稀土依賴國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大洋彼岸的美國,此刻正在經歷着前所未有的"稀土焦慮"。
總部位於拉斯維加斯的稀土材料公司MP Materials,本來是美國擺脫中國稀土控制的最大希望,這家公司此前一直將大部分稀土精礦銷往中國進行加工。
但隨着中美貿易戰升級,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125%的關稅,讓這種"迴流加工"模式變得不划算,MP Materials被迫暫停了對華出口,但問題是——離開了中國的加工能力,美國根本玩不轉。
2025年1月,美國公司生產出了第一塊純度高達99.1%的氧化鏑樣品,美國媒體把這當作"國內稀土行業的重大突破"來吹捧。
但業內人士心裏清楚,要將實驗室樣品轉化為商業化產品,路還遠着呢,美國智庫的最新報告更是戳破了這層窗戶紙:受中國出口管制影響,美國軍工企業稀土庫存僅剩三個月儲備。
而全球超九成稀土加工產能仍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歐洲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歐盟在格陵蘭島發現的稀土礦,本來被寄予厚望,結果因為冰川融化導致開採條件惡化,項目被迫停工。
澳大利亞的萊納斯公司雖然在生產,但面臨著巨大的環保壓力和成本問題,生產成本比中國高出30%以上,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明顯劣勢。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並沒有選擇"坐山觀虎鬥",相反,中方正在加速海外產業鏈整合的步伐,從澳大利亞的PEK公司,到坦桑尼亞的Ngualla稀土礦,再到英國的精鍊廠,中國稀土企業一口氣打包了整個產業鏈。
這種"全球布局,產業鏈整合"的策略,不僅保障了資源供給,更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話語權。
與此同時,中國稀土集團和中國國新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國有資本的"親自下場",為稀土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和管理支持。
這一切都在向世界傳遞一個信號: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不是偶然,更不會輕易動搖。
結語
稀土之爭的本質是大國實力的全方位較量,中國暫時領先,但不能掉以輕心,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才是長久之計。
這場博弈沒有永遠的贏家,只有適者生存的遊戲規則,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的風險,各國都心知肚明,真正的智慧在於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共贏。
稀土大戰的最終走向,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