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三刀算是被菲律賓玩的明明白白的。
一邊喊談判,一邊軍演,嘴上說協商,手裡還握着武器。
5月26日東盟峰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
菲律賓外長恩里克·馬納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突然放出一句話:「菲律賓願與中國就南海問題達成任何形式的協議。」
這話咱還能信嗎?
菲律賓「被孤立」後的回頭,來得不算太早
從2022年馬科斯上台開始,菲律賓的外交風格就一個字——沖。
對內搞民粹,對外搞對抗,逮着南海問題就猛踩油門。
在東盟十國中,有爭議的不止菲律賓,但這麼「折騰」的卻沒幾個。
越南、馬來西亞甚至印尼,雖然也有島礁爭端,但普遍選擇「擱置爭議、發展經濟」。
菲律賓不一樣——把美日請進家門,主動配合美軍在南海巡航,還在呂宋島等關鍵位置開放更多軍事基地。
2025年菲律賓將接任東盟輪值主席國。
這時候繼續攪局,不僅影響東盟內部合作,也會讓自己在東盟「失話語權」。
於是馬納羅說話了。
他說「我們願意達成任何協議,只要能維護和平。」但這句話聽着就像是「講給別人聽的」。
國內選舉失利,馬科斯政府「急剎車」
馬科斯其實也沒那麼底氣十足了。
5月初中期選舉,馬科斯陣營失敗,連參議院關鍵席位都沒拿下來。
彈劾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的計劃也被迫擱置。
這背後是民意的反噬。
國內民眾對高物價和通脹早就不滿了。
再加上南海搞對抗,搞得漁船不能出海、旅遊業受阻,經濟數據一落千丈。
但最「傷筋動骨」的是菲律賓政府在ICC問題上的操作。
馬科斯政府默許國際刑事法院對前總統杜特爾特展開調查,甚至在國際場合不加阻攔。
這直接把杜特爾特家族推向對立面。
馬科斯動了不該動的人。
民意反彈、盟友疏遠,馬科斯政府不得不轉向,把外交強硬的方向盤打回來一點。
於是馬納羅這番「願談判」的話就成了一個「緩和信號」。
外長換人,表態時間點很「巧」
說話的是馬納羅,但他馬上就不是外長了。
他將調任菲律賓駐聯合國常駐代表。
接任的是副外長特雷莎·拉扎羅。
這位新外長是典型的「技術官僚」,長期負責東盟和中國事務,熟悉南海談判機制。
馬科斯政府正在「技術性修正」外交政策。
不是大轉向,不是親中,而是把姿態放低一點,換個說法,換個人來談。
5月下旬美菲「肩並肩」聯合軍演剛結束,模擬的場景是什麼?——「奪島作戰」。
日韓也沒閑着,跟美軍在西太平洋聯合巡航。
這邊喊談判,那邊軍演,像不像「邊喝茶邊掏槍」?
曾有共識的仁愛礁,如今成了「破信」的典型
其實中菲之間並非一直「對着干」。
2023年初馬科斯訪華,中菲在多個問題上達成諒解,包括南海補給問題。
尤其是仁愛礁。
當時雙方達成非公開協議:菲律賓不得向坐灘軍艦運送建築材料,只能進行生活補給,且需提前通報。
但2024年3月起菲律賓開始「變臉」。
不僅沒有通報,還偷偷運送加固材料,試圖對「馬德雷山號」進行結構性修繕。
更過分的是,菲律賓官方竟然在國際場合否認曾有過共識。
這不僅是「毀約」,更是「翻臉不認人」。
中方當然不可能輕易再信。
於是馬納羅這次的「願意簽任何協議」,聽起來就讓人心裏打鼓。
中方態度明確:你要真談,先拿出誠意
中方的反應也很清楚。
沒有直接拒絕,但也沒有積極回應。
為什麼?因為信任已經透支。
中方的底線不高:你可以有爭議,但不能出爾反爾。
「聽其言,觀其行」,是對菲律賓最清晰的表達。
中國在南海已建立起巡航機制、執法體系、島礁基礎設施,主動權非常明確。
那些想靠突襲、炒作、拉盟友突圍的路子,行不通。
但合作的大門沒關。
中方仍然希望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只要菲律賓展現出「真正的誠意」。
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有實際行動。
結語
菲律賓外長的「離任發言」,聽起來像是「主動示好」,但背後是東盟壓力、選舉失利、外交失策交織出的必然反應。
中方則冷靜以對,給出了空間,也留足了餘地。
對話可以繼續,合作不是問題,但前提是信守承諾,別玩套路。
參考資料:
劉覽勛鑒2025-05-27離任前夕,菲律賓外長通告9國,想和中方談判,願達成任何協議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