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為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美國等不來的好消息,中國給了韓國,5月25日,韓聯社突然傳出消息「中國商務部本月批准向多數韓企出口稀土產品」,而被視為下一任韓國總統的最大優勢者——李在明,用7個字定調中韓最新關係。
中國為什麼會突然對韓國鬆口呢?李在明又在中韓關係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中韓互拋橄欖枝
2025年5月中旬,中國出台新規,將稀土出口審批流程細化到「分子級管控」,要求企業提供「不含受控元素」的擔保書,審批周期延長至45個工作日以上。
這一政策直接導致美國企業陷入供應鏈危機,比如一家音響製造商因無法獲得釹磁鐵原料,被迫暫停歐洲和拉美生產線,損失超2.3億美元。
不過,如今,中方對韓國卻網開一面。
要知道,稀土是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命門,比如三星電子每月需要20噸釹鐵硼永磁體,而SK海力士的存儲芯片生產線每天消耗3噸鑭系元素。
而且,數據顯示,韓國79.8%的稀土依賴中國進口。
此次獲批的韓企涉及新能源汽車電池、半導體製造等關鍵領域。但中國不是做慈善,而是希望在當下中韓關係緩和的關鍵點上推一把力。
2025年5月,韓國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在民調中以47.3%的支持率領先,其競選綱領明確主張「與中國保持務實合作」,並承諾「穩定處理韓中關係」。
中國當然要借坡下驢了!畢竟友鄰對於我國當下緊張的邊境線關係來說至關重要。
而李在明也沒有辜負中國拋去的橄欖枝。
2025年5月26日,李在明在社交媒體發佈的外交政策中,三次強調「韓國國家利益」,兩次提及「韓美同盟」,卻用七成篇幅論述對華合作,並首次說出了7個字「重要的貿易夥伴」
看的出來,李在明比尹錫悅更加明白,韓國利益要高於美國利益。
搞對立不如搞錢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強推「芯片四方聯盟」,要求韓國切斷對華半導體出口,但韓國對華半導體貿易額占其總出口的28%,放棄中國市場無異於經濟自殺。
據數據顯示,2024年韓國因對華貿易摩擦損失超1500億美元,急需與中國修復經濟紐帶。
與此同時,美國提供的「安全承諾」充滿變數,2025年5月,美軍被曝計劃從韓國撤出4500名士兵,理由是「避免捲入半島核危機」。
可以說,與美國之間的「口惠而實不至」的盟友關係,也讓韓國不得不重新評估對華戰略。
說起來,中韓關係急轉直下,與美國脫不了干係。
2016年,「薩德危機」爆發,美國強行在韓部署反導系統,中國實施43項反制措施,從限韓令到關稅壁壘,導致韓國經濟一度萎縮1.2%。
如今,相似的劇本再次上演,但攻守之勢已逆——美國要求韓國加入「稀土封鎖聯盟」,中國卻用供應鏈合作瓦解其圍堵。
而韓國企業的選擇印證了這一趨勢。
025年5月,三星電子宣布將西安半導體工廠產能提升40%,SK海力士則秘密注資中國鋰礦企業。可見,韓國已經深刻明白「去中國化」的巨大風險。
李在明在競選辯論中直言:「若切斷對華供應鏈,韓國半導體產業撐不過三個月。」
而一個原因,朝鮮在5月解散祖國戰線中央委員會,宣布韓國為「永遠的主敵」,迫使韓國不得不尋求中國調解,給半島危機一個喘息的機會。
特朗普這下子的算盤又得落空了,尤其是看到盟友獲得稀土而自己沒得,估計氣得又要在社交平台上破口大罵。
其實,從特朗普關稅戰以來,每一次特朗普看似對華態度軟化,其實都是想讓中國在稀土出口管制上鬆口,但中國沒有上當,還縮緊了稀土出口管制的口子,要求每一批稀土出口,必須單獨申請許可證,還必須填寫「最終用戶」信息。
也就是說,就算中國選擇對美國放開稀土管制,也不擔心大批稀土流向美國。即便美國企業想通過「灰色渠道」高價採購稀土,但量少價高,根本滿足不了美國的需求。
這次,中國也如了李在明的願,不僅在稀土上放行,還放寬了對韓國龍蝦、葡萄酒的關稅限制,並秘密推動中韓本幣結算試點。
但中國也不得不關注美國與韓國仍是軍事同盟這一狀態,必須時刻警惕韓國政府任何轉向美國的表現,尤其是韓領導人在我國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上的表態。
韓國必須明白,只有尊重我國領土主權和應得利益,才能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
這場稀土博弈的終局或許早已註定:誰能提供發展機遇,誰就能贏得盟友的忠誠。至於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終將在全球化的鐵壁上撞得粉碎。
參考資料: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韓媒:中國商務部批准對韓企出口稀土產品
環球網:2025-05-15:商務部回應稀土出口管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