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2020年12月22日20:50:47 歷史 1907

  在不斷更新的中學語文課本里,可能大家最容易引起不同年齡階段人的回憶的,就是課文裏面那些雷打不動也沒有刪除過的文章吧。尤其是對於個別的作家來說,比如我們熟悉的魯迅、朱自清這些大文豪們,都有好幾篇文章伴隨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長大成人。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國人對於魯迅的記憶更是如此,一提到這個名字,在大家的腦海里浮現出來的可能是他幾乎每一篇文章的主旨關鍵詞。從批判社會開始一直數到對中國未來的堪憂結束,幾乎答題的模板已經可以放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了。所以從一定的層面上來看,我們對魯迅先生之所以有這樣的刻板印象,主要還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實在是太特殊了。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加上他自己棄醫投文的經歷也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下,魯迅先生就是貧苦百姓的代言人,他的文章並不是因為被選入了教材才成為了經典,而是因為是經典所以才選進了教材。不過近幾年來網絡上有很多言論都在重新思考魯迅先生的文章,比如說討論聲最大的「棗樹」,大家可能都不理解為什麼魯迅先生要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的文字。有的人說魯迅當時在寫下這兩句時根本就沒有多想,也許是為了行文結構的好看,也許是因為其他的。反而是我們一味地強加觀點上去,深入解讀他的文字。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還是說我們對於魯迅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呢?讀多了他的文章,所以連我們對他的想法都是呆板固定的了。其實在《秋夜》這篇文章裏面,想要明白魯迅先生筆下下的是什麼意思,就一定逃不開去了解這篇文章背後的故事。1924年對於魯迅來講的確有很多事情發生,首先是國家和社會的大背景,這也就是魯迅先生每一篇文章都回歸到的現實問題。其次是魯迅先生和弟弟關係的破裂,這讓他的處境更複雜。而關於文章中的那兩株棗樹,其實是魯迅先生親自栽下的。所以我們可以排除魯迅先生偶然間看見的情況,這樣行文,是魯迅先生故意而為之的。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那我們再從邏輯結構上看,這一句話是用了重複的手法,重複一般是表強調,在這裡同樣如此。那麼文中出現的棗樹是不是另有所指呢?象徵也是魯迅文章里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棗樹肯定是有其他的象徵意義的,至於具體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在前面介紹了魯迅先生在當時的遭遇,我們不妨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方面是社會,一方面是自己的家庭,魯迅先生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所以一邊是對於國家未來的擔憂,一邊是作為一個小人物對未來自己命運的考慮。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這樣的分析或許比較簡單,但也不失為一種有可能的情況。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1945年香港,一場決定歷史的受降儀式正在舉行。日軍代表走上前來,瞥見一名少年挺直地站在我方隊列中時,臉色大變。畢竟在他們的印象中,這個少年是他們的翻譯,是人人喊打的漢奸。可抗戰結束後,他卻搖身一變成了英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少年又是誰
八七會議上,兒子陳喬年嚴肅批評犯下嚴重錯誤的父親陳獨秀 - 天天要聞

八七會議上,兒子陳喬年嚴肅批評犯下嚴重錯誤的父親陳獨秀

來源:《向榜樣學習》,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陳喬年(1902—1928),男,陳獨秀次子。1922年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北京地委組織部部長、中共北方區委組織部
蔣介石:曾用毛著「改造」國民黨 - 天天要聞

蔣介石:曾用毛著「改造」國民黨

蔣介石虛心:學習共產黨「改造」國民黨蔣介石自幼熟讀《孫子兵法》他懂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他經常與蔣經國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共產黨究竟怎樣治黨?蔣經國畢竟長期留蘇當過聯共布黨員,做過黨的基層工作,甚至其共產黨的黨齡超過國民黨。他對共產
此人和毛主席爭論,卻死心塌地追隨主席 - 天天要聞

此人和毛主席爭論,卻死心塌地追隨主席

眾所周知,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會議。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的「左」傾軍事路線,確立了毛主席在黨內、軍內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而今天要與大家說的故事,就是遵義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