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軍70師在朱村汪向銅陵一連贈送武器
銅陵一連,是一支在中共銅陵縣委領導下的能征善戰、英勇頑強的游擊隊。在銅陵解放戰爭時期,特別是在策應、支援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銅陵一連的英雄故事很多,今天,我僅給讀者朋友們,講講當年銅陵一連副指導員孫運松和偵察班長王步升、交通員李艾堂,機智偵察敵人江防,以及游擊隊員趙傍根泅渡長江送情報的動人故事。
開講之前,請允許我先簡要介紹一下銅陵一連的光榮歷史。
據中共銅陵縣黨史資料記載,1945年10月10日,中共沿江中心縣委在銅陵縣痷門口肖村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銅(陵)青(陽)南(陵)縣委員會。同時,成立銅青南遊擊大隊,中共銅青南縣委書記朱農兼任政委,左秀東任副大隊長,王克祥任副教導員。
1946年11月,中共沿江中心縣委,根據中共皖南地委的指示,撤銷中共銅青南縣委,成立中共銅(陵)青(陽)南(陵)工作委員會。同時,成立銅青南遊擊隊,負責人由中共銅青南工委書記陳尚和兼任。
1948年2月,改銅青南遊擊隊為銅青南遊擊連,負責人由中共銅青南工委書記尹彬兼任,查彬任指導員,趙彪任副連長。
1948年9月,中共皖南地委為加強沿江地區工作,決定成立中共皖南沿江工委,中共銅青南工委改為中共沿江第四工委。銅青南遊擊連改為沿江支隊銅陵一連,查彬任指導員,趙彪任副連長,孫運松任副指導員。
1949年2月,中共皖南沿江工委,根據中共皖南地委的決定,撤銷中共沿江第四工委,成立中共銅陵縣委員會。中共皖南沿江工委組織部長兼沿江支隊副政委的陳愛曦,兼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同時,成立銅陵一連,查彬任指導員,趙彪任連長,孫運松任副指導員,總共有60人左右。

(網上下載)
提起電影《渡江偵察記》,知道的人很多,看過的人也很多。
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解放軍偵察員小馬,將江南遊擊隊獲得的一份敵人江防設施圖,裝在一支蘆葦筒里,冒着生命危險,泅水橫渡長江,送到江北解放軍渡江前線指揮部。這張圖,後來對解放軍摧毀敵人的江防工事,尤其是炮兵陣地,突破「天塹」,勝利渡江,發揮了重要作用。
片中這個情節基本符合生活真實,只不過對人物、環境和某些細節,作了必要的藝術加工。
這張敵人江防設施圖上的內容,正是當年盤踞在銅陵地區敵軍的江防部署。這些重要的軍情,是當年的銅陵地下黨和游擊隊,利用各種偵察手段獲得的。
記得我青少年時期,不曉得看過多少遍《渡江偵察記》,百看不厭。那時的理想,就是長大後當一名解放軍,保家衛國。
沒想到,1994年11月,我調到原銅陵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工作。報到上班的當天,我就看到了一篇題為《武裝偵察敵人江防》的史料性文章,作者是時任銅陵一連副指導員孫運松同志。芝麻掉在針眼裡——巧極了,孫運松同志竟然是我們政協的老主席!1980年11月至1984年4月間,孫運松同志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銅陵縣委員會主席。後來,我專程拜訪了孫主席。這位老革命,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詳細地給我講述了當年銅陵地下黨和游擊隊偵察敵人江防的故事。
幾十年後,我被調到中共義安區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從事黨史研究工作,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許多有關當年銅陵地下黨和游擊隊,利用各種手段偵察敵人江防情況,以及游擊隊員趙傍根泅渡長江送情報等珍貴歷史資料。
下面,我分幾個部分講述。
01
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橫掃千軍如卷席」之勢,直抵長江北岸。據守在長江南岸的國民黨反動派,雖然表面上叫嚷要憑藉長江天險,負隅頑抗,實則已是深秋的蚱蜢,在有氣無力地殘喘。我江南地區的黨組織和各路游擊健兒,正信心百倍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偵察敵情,分化瓦解敵人營壘,迎接大軍渡江。雄師南渡,指日可待,江南迎接大軍渡江的各項準備,正在爭分奪秒地加緊進行。
1949年4月15日上午,中共銅陵縣委書記兼皖南沿江支隊副政委陳愛曦,選派時任銅陵一連副指導員的孫運松和偵察班長王步升、交通員李艾堂等3人,組成一支武裝偵察小組,深入到銅陵沿江執行偵察任務。
上述3位同志都是銅陵人,尤其是孫運松,對沿江一帶的地形更為熟悉。所以中共銅陵縣委決定由孫運松負責帶隊,具體任務是:設法查清敵炮團駐地和敵炮的裝備情況(門數、型號)、敵人指揮機關駐地、從獲港到銅陵地區沿江一帶敵人兵力部署情況等。
中共銅陵縣委要求偵察小組,緊緊依靠當地廣大人民群眾,依靠地下工作者,按時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網上下載)
02
偵察小組當即做出具體分工:由李艾堂打扮成農民,持通行證,不帶武器,在前方探路,王步升和孫運松,也拉開一段距離,尾隨其後。
從青陽甘家衝到銅陵縣壩埂頭,全程約45公里,一路上敵人封鎖嚴緊,要想在一夜間趕到壩埂頭,任務是異常艱巨的。為了避開敵人的耳目,偵察小組決定不走沿江,而是從後山區,繞經銅陵、繁昌邊境,抄小路前進。
春天的天氣變化多端,白天還是好好的大晴天,待傍晚偵察小組出發時,天空已經布滿了陰雲,斷斷續續下起毛毛細雨來了。不過,這對偵察員們來說,倒是增添了幾分喜悅,因為憑藉這濃黑夜幕的掩護,可以更好地快速行軍。
一路上,偵察小組摸黑前進。途中,在銅陵、繁昌交界處過了兩道河。為了不留痕迹,在離渡口很遠的地方,乘着菱角盆渡過。過後,立即將盆推向下游,讓其隨水淌走。在第二道河口徐村附近,偵察小組發現了敵情,決定繞道10多里,從圩心麥田裡走過去。
快到阮村時,偵察小組又發現了新情況。有人告訴他們說,民和鄉鄉公所最近搬到阮村邊上的陳家祠堂,這是去阮村的必經之路。如果偵察小組仍按原計劃從這裡通過,就容易跟敵人接觸和發生衝突。為了不打草驚蛇,有利於行動,偵察小組決定繞道,涉水先到附近的墩上陳村。在那裡,偵察小組找到了女地下黨員姚學勝。聽取了她的彙報後,偵察小組先向她布置了偵察任務,而後又折回,從另外一條道走向阮村。

(網上下載)
拂曉前,經過一夜的翻山,排除了種種困難,偵察小組終於按中共銅陵縣委指示的預定計劃,到達了阮村。
阮村有80多戶人家,全姓阮,是圩區的一個大村子。在這兒做地下工作的阮志昂,早已在那裡迎候了。
阮志昂的家住在阮村中間,有一所較大的瓦房。
經過對周圍情況的察看,加之阮志昂頭天去向中共銅陵縣委彙報情況時,縣委已指示他先趕回,配合完成這次偵察任務,於是,偵察小組決定落腳在阮志昂家,開展工作。
阮志昂詳細向偵察小組介紹說,敵人在銅陵、繁昌邊境的江防兵力,大多數在阮村周圍。敵炮團指揮機構便設在離阮村2華里遠的壩埂頭。敵炮兵陣地,也就在離村裡崔家1.5華里之地。敵人1個師駐紮在獲港下的舊縣,1個師駐銅陵,師部設在崔家祠堂。除上述重點駐軍外,敵人還零散地布置了一些外圍兵力。如離新河口2華里之地和離三江口5華里之地,分別駐紮着敵人2個步兵連。另外,阮村附近的陳家祠堂,就是民和鄉鄉公所的所在地,有一定的武裝。鄉長汪澤溥本人就是個非常反動的傢伙,國民黨江防部隊的頭頭們,經常出入汪家。

(網上下載)
03
要在短暫的一天時間裏,獲得敵軍重要情報,光靠偵察小組3個人,的確是幾乎不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偵察小組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開展以下工作:
一、由阮志昂和李艾堂2人在阮村外圍偵察,放暗哨,以應事變。
二、布置阮志昂的父親和妻子查望兄在家接待阮村來抓伕、派捐的敵人。如遇敵炮兵人員,則更殷勤接待,桌上擺糕點,以此作為誘餌,吸引他們在吃喝時,談論軍情。由於有的吃,敵軍紛紛朝阮家跑,從清晨到日落,川流不息,接待了100餘人,從中獲得了不少情報。
三、派人到敵軍陣地上去做工。敵人為了加固江防工事,每天要到各村去派伕。利用這個機會,將偵察人員派進去。當時派共產黨員阮老七帶一部分人,到敵人炮兵陣地的外圍和壩埂頭沿江陣地,去察看。通過這些同志的實地察看,終於將敵炮兵陣地的準確方位、門數、型號和兵力觀察清楚。
(網上下載)
四、孫運松與阮志昂、李艾堂等人,深入到崔村附近實地偵察。
五、找3種人談話。一是在敵前沿陣地上做工的基本群眾;二是原參加過我軍以後自首了的人員,因這些人均不同程度地跟敵方有所接觸,對敵情況有所了解。同他們的談話,可以獲得一些情況;三是找一些當地的上層人物,展開政治攻勢。
首先找民和鄉的大紳士朱永雅。此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均系我黨的團結對象。家就住在敵炮團團部的隔壁,通過他可以了解到一些情況,還可以利用他的影響作掩護,保障偵察小組的安全。但對偵察小組構成直接威脅的,還是民和鄉鄉公所。
於是偵察小組找來了鄉代表主席陳永康,坦率地向他道出來意,並教育他在這關鍵的時候,要站在人民的一邊,立功贖罪,幫助開展工作。陳永康憂心忡忡,耷拉着腦袋,半晌才點了頭。不料,陳永康走後不久,鄉長汪澤溥就帶了20多個全副武裝的軍人,直衝阮村來了。頓時,偵察人員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擔心是不是被陳永康出賣了?於是,偵察人員一方面作好戰鬥準備,一方面召開緊急會議,分析敵人的動向,安排好交通員在發生意外時,將情報送出去。如交通員不行了,就由阮志昂派得力的地下黨員傳送。作好了各種準備,但敵人只從阮村路過。敵人過去後,陳永康派人送信來說,鄉長汪澤溥並不了解我方的行動,是帶人到其他地方去收費派伕的。

(網上下載)
經過一整天的多方偵察調查,各路情況彙集後,基本摸清了敵人的江防部署:沿江都有鐵絲網連成屏障,明碉暗堡,塹壕相連,設有民伕流動哨,如有情況,鳴鑼為號。重要的交通要道、港口均有武裝巡邏隊。長江中,敵人艦隻時隱時現地在江面來回巡邏。空中有飛機偵察。駐紮在銅陵、繁昌沿江的敵人2個主力師,以銅陵縣境內的黃公廟「洋燈」為界。崔村附近的敵炮兵陣地上,掩蔽着50多門山炮,烏黑的炮口齊朝長江北岸。
1949年4月16日19時左右,偵察小組在離開阮村前,又將阮村的保長、保丁、保隊副召集在一起,對他們進行了一次正面形勢教育,要他們認清形勢,保證在偵察小組離開後,阮村不出問題。同時,還召開了一次基本群眾座談會,告訴他們大軍就要過江了,鼓勵他們組織起來抗丁、抗糧、抗稅,支援前線,迎接解放。並安排阮志昂的家人設法躲避,以防萬一。事後,果真出事了。第二天,鄉長汪澤溥聞風帶了30名槍兵、1挺機槍,將阮村包圍得水泄不通,指名要捉拿新四軍的偵察兵。在這次事件中,經過教育的保長阮輪鋼表現不錯,他拍胸擔保,咬定說沒有看見新四軍。經過他的周旋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掩護,此事才得以平息。
04
1949年4月16日晚,偵察小組帶着獲得的重要敵軍情報,離開了阮村,繞經繁昌的地界,走出了敵人的層層封鎖線,終於在4月17日上午9時許,懷着勝利的喜悅,返回青陽甘家沖。
孫運松、王步升、李艾堂3人偵察小組,繪製了一幅草圖,連同敵人的兵力情況,向陳愛曦作了詳細的彙報。
中共銅陵縣委對獲得的情報,極其重視,迅速找人整理,並繪製了一幅精確的地圖。圖上的繩頭小楷和各個符號,標明了國民黨守衛這一段江防部隊的第88軍149師和第55軍74師的部隊番號、指揮中心和其所屬各團、營、連的兵力部署、防守工事、火力、炮型、炮位,以及交通、通訊和渡口、水深、流速等重要標誌。
隨後,中共銅陵縣委及時選派水性極好的游擊隊員趙傍根,將情報送過江去……
講到這,我們再回到電影《渡江偵察記》中來。
影片中解放軍偵察員小馬,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他危急時刻,不怕犧牲,泅渡長江送情報的壯舉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感動並激勵着無數下一代,沿着革命先輩的足跡,奮勇前進,開創未來,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網上下載)
小馬的原型,是誰?估計曉得的人不是很多。他就是趙傍根。

趙 傍 根
我在中共義安區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工作期間,曾請教義安區黨史專家鄭少裘老先生有關趙傍根泅渡長江送情報的諸多問題。今年已年逾九旬的鄭老先生,曾經在考證和潛心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小馬」泅水過江送情報》史料性文章。老先生對我這個晚輩的請教,很是高興,並不吝賜教,讓我更多地了解了趙傍根泅渡長江送情報的英雄事迹。此外,我還在中共銅陵縣黨史資料中,查找到了趙傍根生前撰寫的《泅渡長江送情報》珍貴史料。
下面,我給讀者朋友們,講講小馬的原型——趙傍根的革命故事。
據中共銅陵縣黨史資料記載,為了適應大軍渡江的任務,1948年7月,中共皖南地委決定成立中共皖南沿江工委,統一指揮皖南沿江地區黨政軍工作。中共皖南沿江工委由孫宗溶、陳洪、李友白、許章法(許大抱)、施月琴(女)和陳愛曦等6人組成,孫宗溶任書記,陳洪任副書記,陳愛曦任組織部長,孫宗溶、陳洪和陳愛曦3人為常委。沿江支隊也同時成立,支隊長陳洪,支隊副李友白,政委孫宗溶,陳愛曦任副政委,支隊主力約3個營,1000多人。
為加強沿江第一線的工作,1949年2月,中共皖南沿江工委決定成立銅陵、繁昌、南陵、青陽4個縣委。中共皖南沿江工委決定,由陳愛曦兼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委員陳策同志,候補委員徐世達同志。
陳愛曦到任後,立即趕到中共銅陵縣委所在地茗山沖,及時召開幹部會議,傳達中共皖南地委1月8日指示及2月7日的補充指示,進一步落實迎接大軍渡江的各項準備工作。
為了掌握敵軍情報,陳愛曦與陳策同志商定,派徐世達同志負責銅陵至荻港一線工作。查彬同志是銅陵一連政治指導員,負責銅陵至大通一線工作。江邊地下工作者阮志昂同志彙報說,1949年2月份以來,荻港至大通一帶敵人,又調集了2個師的兵力。更為重要的是,在壩埂頭的江邊還布置了敵軍一個炮團。中共皖南地委要求中共銅陵縣委,立即查清江邊敵人的情況,儘快送到江北。
1949年4月15日上午,陳愛曦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銅陵一連副指導員孫運松和偵察班長王步升、交通員李艾堂。


(網上下載)
4月17日,孫運松3人偵察小組圓滿完成了任務。
偵察小組查明:敵劉汝明部有2個師分駐銅陵至大通、銅陵至荻港一線,一個師部駐大通,一個師部駐崔家祠堂。炮團指揮所設在離阮村2華里的壩埂頭。敵人在沿江都用鐵絲網連成障礙,3步1個暗堡,100米1個明堡,大的駐1個排,小的駐1個班,每隔200米有一個民夫的流動哨。重要交通要道和港口,有敵人的武裝巡邏隊。
根據情報,中共銅陵縣委迅速找人整理,並繪製了一幅精確的地圖。
為了這份極其重要的軍事情報攜帶方便和安全起見,中共銅陵縣委特地將這幅長約40厘米、寬26厘米的白毛邊紙上繪製的軍事布防圖,摺疊、捻緊,放入一個小瓶內,並用燒化了的蠟燭油,封嚴瓶口。之後,交給水性極好的游擊隊隊員趙傍根,要求他於4月17日晚泅渡長江,把這一極其重要情報,及時地送到了江北人民解放軍渡江指揮部。
1949年4月17日的晚上,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月光像水銀似的灑在地上。
趙傍根化裝成「打魚人」,肩扛小漁盆,手拿漁具,趁着月色,在許萬榮、阮德明的護送下,悄悄地從銅陵山區向羊山磯國民黨江防碉堡走去……
趙傍根隨身攜帶着敵人軍事布防圖,深感責任重大,為確保萬無一失,他用一根細麻線(三麻搓成,專為做布鞋、納鞋底用的),從瓶頸拴牢,再拴在自己的褲腰帶上。
許萬榮、阮德明把趙傍根安全護送到橫港至羊山磯之間的燈籠溝之後,便原路返回了。
燈籠溝,地處大通不遠的羊山磯旁的兩座小山之間的一條直逼長江的小溝壑。4個臨江而設的碉堡 ,屹立於兩山之巔,居高臨下,黑洞洞槍孔、炮眼,像毒蛇的眼睛,盯視着、尋找着隨時被獲取、吞噬的「獵物」。探照燈不時的有規律性的,從江面上以及碉堡周圍掃來掃去,十分刺眼的尋找「風吹草動」。

(網上下載)
從這裡偷渡過江,談何容易!
趙傍根潛伏在臨近溝邊的草叢中不被探照燈發現的死角里,任憑蚊叮蟲咬,紋絲不動,等待時機。
一秒,二秒,三秒……
時間一分一秒地悄悄流逝。已經過了幾個小時,趙傍根清晰地聽到碉堡上的士兵,一次次換崗交接聲。
直到次日凌晨,機會終於等來了!
忽然,一片烏雲飄來,遮住月亮,大地出現短暫的昏暗。趙傍根迅疾背起小漁盆,悄悄地繞過碉堡,直奔小溝江面,將小漁盆放入水中。
此時,趙傍根懷裡像揣着一隻兔子,心怦怦地跳個不停。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再一次檢查好扎在內衣腰帶上的「小瓶」,快速爬到水裡,推動小漁盆,輕輕向江中浮去。岸上發出的曳光彈和探照燈光,像幽靈般在他頭頂上蕩來蕩去。憑着多年的水上功夫和經驗,他拚命地不顧一切地向江心浮去。

(網上下載)
當浮過大江約三分之二的樣子,趙傍根推掉小漁盆,徒手泅渡,成功到達大江北岸。
此時,天空開始露白、發亮,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
剛上北岸不久,趙傍根就被3個穿便衣的巡邏兵抓住。
盤問中,趙傍根鎮定自若地說:「我姓馬,人們都叫我小馬。我是被國軍抓伕子抓走的。眼下要春耕生產了,所以我剛從江南那邊偷着泅水過來,是回巢縣老家的。」
巡邏人一聽,既可信,又可疑,隨即將趙傍根押送到連隊。
趙傍根一見到許多身穿土黃粗布軍裝,頭帶紅五星八角帽,胸佩「中國人民解放軍」布質長方形的胸章標記的解放軍,頓時,熱淚盈眶,心情十分激動地說:「我姓趙,名傍根,是銅陵游擊隊的。首長派我從江南送情報來的。剛才不知道那幾位穿便衣的是什麼人,所以沒有講實情。我要求立即見渡江部隊首長,有十萬火急的事彙報!「
連隊見事關重大,第一時間將趙傍根送到我人民解放軍某師渡江前線指揮部,受到金主任等首長的熱情款待。

(網上下載)
趙傍根及時送到的情報,為3日後的1949年4月20日夜,我解放大軍首先在銅陵、繁昌地段,突破長江天塹,勝利完成渡江戰役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接下來,請讀者朋友們,看一看趙傍根生前撰寫的《泅渡長江送情報》珍貴史料。
趙傍根回憶道:「1949年春,國民黨軍隊封鎖了長江,我們江南的游擊隊和江北失去了聯繫,準備大軍渡江的情況互不了解。為了取得聯繫,1949年農曆3月中旬,組織上把敵人在沿江南岸做的工事、敵人兵力、火力的布置情況,繪圖後,用瓶裝好,由許萬榮交給我,並要我浮水過江,及時把情報送到江北人民解放軍渡江指揮部。我接受任務後,在許萬榮、阮德明護送下,選好大通下面羊山磯附近的一條通長江的小溝,在小溝邊草叢裡潛伏下來,等候時機泅水渡江。當時敵軍對長江南岸封鎖嚴密,僅這一條小溝兩旁就築了4個碉堡監視着小溝和長江的動靜。

(網上下載)
晚上約莫10點左右,我帶着地圖,肩扛小漁盆,偷偷地摸過兩個碉堡,爬到小溝里,慢慢地划到長江,我就用勁劃,約過了長江三分之二的樣子,把小漁盆推掉,徒手泅渡到江北。
上岸剛走約半里路,來了3個人,盤問我幹什麼事的?我說我是被捉伕子捉來的,家住巢縣,今晚從江南浮水跑過來的,因現在正式春耕了,回家生產去。後來,我了解到他們3個人確實是我軍偵察兵,我這才講我是銅陵游擊隊的,特送情報過江,找部隊聯繫的。結果,由他們3人把我帶到連部、師部,並會見金主任,把情報交給了他。他對我熱情款待。剛好在這個連里有一個姓唐的戰士,問我是南方什麼地方人,我說我是銅陵縣順安焦家埠人,唐又問我可知道孔亞東(改名王大別,當時住廬江縣唐家老屋,並要帶我去見孔……)。大軍在1949年4月20日夜渡了江,我和孔亞東在大軍渡江7天後,才由廬江回到銅陵縣來。」
最後,簡要地介紹一下趙傍根生平。
據《銅陵縣誌》記載,趙傍根(1913—1972年),又名趙雲,原名邦根,又作邦銀。1913年,出生於銅陵縣(今義安區)西湖鄉(今西湖鎮,屬銅官區)獅子山村。祖籍無為縣。自幼家貧,常靠幫工和捕魚撈蝦,糊口度日。後為佃戶,飽嘗剝削壓迫之苦。
1944年,在抗日烽火的熏陶下,他參加了革命,不久擔任新興鄉(今屬順安鎮)人民政府擔架連連長,積極組織民兵擔架隊,支援新四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對敵作戰,為銅陵地區抗日戰爭的勝利作了積極貢獻。
趙傍根因自幼愛聽三國故事,尤其佩服趙雲武藝高強,屢建奇功,遂改名為趙雲,以示要在抗日救國活動中有所作為的志願和決心。
1945年9月,皖南新四軍奉命北撤,他留在家鄉繼續開展工作,不久被國民黨銅陵縣調查室逮捕,關押了4個多月。出獄後,本已窮困的家,更是一貧如洗。沒辦法,只得靠捕魚摸蝦度日。
1947年8月,他與中共銅青南工委(後為中共銅陵縣委))游擊隊許萬榮取得聯繫,並擔任游擊隊交通員這一重要工作。
1949年春天,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戰略轉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取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的情況下,揮師南下,飲馬長江。但國民黨不甘心失敗,調集殘部70餘萬兵力布防長江南岸一線,企圖作最後掙扎。
銅陵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沿江100多里,地勢十分險要,由國民黨第55軍74師和第88軍149師固守江防。為了使我解放大軍儘快了解南岸敵軍布防情況,中共銅陵縣委在上自大通,下自荻港的江南沿岸建立了10多個情報站,廣泛深入地搜集敵軍情報。
中共銅陵縣委根據情報站偵察,及時獲悉敵軍番號、兵力、炮型、炮位、江堡工事及其指揮中心、渡口、水深、水速等情報,立即整理並繪製成圖,裝入小瓶內,以蠟封口。遂決定選派趙傍根擔負渡江傳遞情報的重任。
趙傍根本來諳習水性,泅泳本領超人,又有渡江經驗。經組織反覆周密研究,選定橫港至羊山磯間的燈籠溝,作為偷渡的出發點。

(網上下載)
1949年4月17日晚,在游擊隊偵察員掩護下,趙傍根冒死乘坐小漁盆,劃入江流。經橫港順流而下,巧妙越過敵人江面封鎖線,安全渡抵無為縣城德洲。
翌日,即將情報送達江北大軍渡江前線指揮部。僅隔兩天,即4月20日夜,渡江大軍便首先從銅(陵)繁(昌)地段突破長江天塹。
次日晨,解放了銅陵縣城,使銅陵縣城成為江南解放第一城。
新中國成立後,趙傍根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大業中,貢獻力量。195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農村基層幹部。數十年如一日,從不居功自傲,不計個人得失,始終未改勞動者本色。
1959年4月21日,為紀念渡江戰役勝利10周年,也為褒揚趙傍根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安徽日報》曾載長文,詳細介紹趙傍根不顧個人安危,泅渡長江傳遞情報的英雄事迹。後來,拍攝的電影故事片《渡江偵察記》,以趙傍根為原型,塑造了偵察員小馬這個英雄形象。1972年2月24日,趙傍根病逝,終年59歲。
趙傍根的英雄業績與形象,永存於銅陵人民的心中!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70幾年過去了,銅陵一連的革命先輩,雖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為了革命,為了新中國,出生入死,前赴後繼,甘灑熱血寫春秋的革命精神,永不消逝,我們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作者:王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