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飽受倭寇侵擾,其是浙江、福建兩省,由於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沒無常,如入無人之境,甚至出現數萬明軍被倭寇「以矛走之」的情況。到了戚繼光任浙江都司僉事的時候,率領數千明軍迎戰八百倭寇,沒想到竟然差點翻車:倭寇兵分三路突入明軍各部,在數量上佔壓倒優勢的明軍,竟然抵擋不住,紛紛潰退。直到戚繼光奮不顧身彎弓搭箭射死了三個為首的倭寇頭目,才將倭寇打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岑港之戰,戚繼光、俞大猷率領上萬明軍苦戰半年,傷亡三千多人才打敗一千多名盤踞岑港的倭寇。
.為什麼這時期的明軍戰鬥力差呢?按戚繼光的分析,主要有三點:第一、素無節制,紀律渙散;第二、未見敵人,自己先臨陣脫逃;第三,沒有城郭做依託,士卒先行膽怯,野戰時即便剛開始贏了也抵擋不住倭寇輪番進攻,更別提打輸了後四散奔逃了。
戚繼光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明軍也不都是菜雞,也有部分軍隊受過良好的訓練,但跟倭寇交戰的時候還是經常怯懦不前,害怕短兵相接。在與倭寇多次的交戰中,戚繼光認識到了明軍的訓練方向偏了,導致從紀律到單兵戰鬥力都不及倭寇。從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明軍的訓練已經嚴重脫離實戰,靠花拳繡腿不能在短兵相接中打敗個人武藝出眾的倭寇們。
《紀》書中記載有人問戚繼光,「祖宗自設官軍至今,操練二百年矣,比子之操一二年者,孰為習士?官軍亦有陣法,場中演習而皆不裨時用,何也?」,就是說大明建國到現在有二百來年練兵經驗了,比你(戚繼光)練一兩年的兵誰更強?官軍也有陣法,為什麼演練的時候對士兵沒有幫助?戚繼光回答道:「今所學所習,通是一個虛套,其臨陣的真法真令真營真藝,原無一字相合;及其臨陣,又出一番新法令,卻與平日耳目聞見無一相同,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臨時還是生的」。說白了當時的明軍主要就是練一些花拳繡腿,什麼「花槍、花刀、花棍、花叉之法」不一而足。這些花架子在彙報表演的時候尚能派上用場,上陣殺敵就別指望了。
戚家軍圍剿倭寇 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對明朝的鄉兵的訓練器械和方法,戚繼光就評價道:「平昔所習武藝之蔽,不信師教,遂誤大事者甚多」,鄉兵都練些什麼武器呢?不過是「鎲、叉、鈀、鐪」之類,這些兵器「橫頭用無刃鐵梁,柄頭用平頂鐵箍,長不逾眉。其所習之法,又前後左右回頭跳舞,雙手平拿,兩頭所余不過一尺」,這些兵器在長度上不佔優勢,鋒利度上也跟倭寇的兵器天差地別。鄉兵用這些武器在械鬥中用慣了,就覺得自己無敵了,有名師勸誡教誨也聽不進去,殊不知這些訓練只能在鄉間鬥毆時派上用場,以打傷對方為目的,即便打死人了,也是失手所致。鄉兵用這樣的兵器和武藝在對抗長兵利刃的倭寇時,基本一回合就被刺倒,即便格開利刃和倭寇近身了,也只有一次出手的機會,除非打中倭寇腦袋一擊斃命,不然還是會「賊亦得返刃於我也」。
那麼明軍的長槍訓練之法如何呢?答案是還是花架子多——「又如長槍,近見浙江之習,皆學處州狼筅法,中分其半。官軍所傳之法,亦有迴轉,但大敵交鋒,與平日場上相對比不同。千百之人,簇擁而去,從如麻蓬,豈能舞丈余長槍,徊轉走跳?若此,則一二丈僅可布一人而已,不知有此陣否?至於中分其半,則又後尾垂帶,一為左右挨擠,手中豈能出入?遂乃遇敵而敗」。依上面所說來看,明軍的長槍訓練有很多的閃轉騰挪動作,如果實戰中如此,那麼軍隊大陣中哪有那麼多空間讓人左右跑跳?而且官軍習慣抓握槍桿的中部—「中分其半」,這樣讓後半截槍桿很容易頂撞到身邊和身後的戰友,從而無法準確進行戰術動作,所以臨敵時也經常吃虧。
戚家軍與倭寇作戰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戚繼光練兵時,「忌花法」一直是重中之重,因為戰陣廝殺不同於個人武藝相搏,在戰場上:「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所以戚繼光讓長槍兵就練手法(圈串)、步法身法(進退)和刺擊準確度(兩人對較,惟有六槍,按一字對戳一槍,每一字經過萬遍不失,字字對得,乃為成藝),藤牌兵可以練習閃轉騰挪,但也不提倡練習地上打滾接近敵人,戚繼光讓藤牌兵配備標槍,再跟使用長槍的敵人對戰時,先投擲標槍,趁敵躲避之時快速抽刀近身搏戰。像鉤鐮、叉鈀的轉身跳打之「花法」,練的越熟就越誤人子弟,一概不提倡。
針對以上弊端,戚繼光決定重新編練一支新式軍隊,於是由4000義務礦工組成的「戚家軍」應運而生了,這支勁旅紀律嚴明、武藝精熟,「鴛鴦陣」法獨步天下,在與倭寇的戰鬥中不僅連戰連捷,自身的損失也及其微弱,經過十幾年的征戰,戚家軍終於肅清了東南沿海橫行多年的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