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2025年07月07日20:33:09 歷史 1696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記者黎雲

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除了何香凝和柳亞子外,日軍佔領香港後,中共地下黨組織和東江縱隊,還成功營救出茅盾鄒韜奮夏衍、胡風等一大批進步文化人士。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維多利亞灣乘坐各型小船,在夜色中輾轉至內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7月3日,中國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抵達香港。這是山東艦官兵在飛行甲板上列隊排出「國安家好」字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蒲海洋 攝)

如今,人民海軍山東艦錨泊於維多利亞灣西錨地,「萬噸大驅」延安艦守於數百米開外,湛江艦運城艦靜卧昂船洲碼頭。

若能穿越至那屈辱的年代,若是彼時有我山東艦在此,怎會有1942年暗夜下的倉促撤離?

海軍山東艦編隊7月3日抵達香港以來,共有超過3萬人登艦參觀。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7月3日,中國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抵達香港。這是山東艦行進在香港水域。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從山東艦錨地看過去,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中英文雙語燈光秀「活力香港」交替變換。舉起望遠鏡,還能看到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煙花表演,點亮半邊夜空。

但,站在擺滿艦載戰鬥機的飛行甲板之上遠眺海灣夜色時,吸引人的不是那倒映在水面的霓虹,而是這片曾經極不平靜的海。

1841年的一個夜晚,英國「硫磺」號艦長貝爾徹,也是在這個位置舉起瞭望遠鏡。第二天一早,英軍不費一槍一彈,在香港島上環附近登陸成功。從此,這片海灣被冠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

時隔100年,還是在這裡,還是在夜裡。1941年,日軍戰列艦驅逐艦兵分兩路開進維多利亞灣。在日軍海空聯合進攻下,英國殖民統治者匆匆抵抗了十幾天,就宣告投降。這片中國的海,又落入日本帝國主義手中。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7月5日,民眾參觀湛江艦。新華社發(黃茜恬攝)

登艦參觀的香港市民中,每天都能遇見情緒激動的老者。東江縱隊老兵羅兢輝登上了山東艦,回憶起當年在維多利亞灣堅持抗戰的歲月情不自已。當時的他乘坐木船遭遇風浪掉進了海中,九死一生。

恥辱終結的時間,也發生在夜裡。1997年7月1日,很多中國人都記憶猶新。這一天的0時40分——在米字旗剛剛降落40分鐘後,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屠海鳴,那天深夜就曾走上街頭,歡迎解放軍進駐香港。2017年遼寧艦訪問香港,屠海鳴曾受邀上艦參觀。這一次他再次受邀登上祖國之艦,他說他要把請柬珍藏起來,傳給孩子,讓孩子記住祖國的強大。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7月5日,民眾在海軍山東艦上留影。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這些天,登艦參觀的孩子很多,他們人人會唱國歌,大多數都會講流利的普通話,有的還會唱《強軍戰歌》。在人民海軍的軍艦上,他們與年輕的海軍官兵熱烈互動,開心地歡笑,愛國主義的種子生根發芽。

7月5日,一場陣雨不期而至。海軍官兵撤掉警戒線,招呼正在甲板上參觀的市民躲到了殲-15艦載戰鬥機的機腹下、機翼下。一個小時後,社交媒體上就出現了這樣的文字:你在戰鬥機下躲過雨嗎?這就是來自國家的庇護。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7月5日,編隊官兵為來訪民眾舉行快閃活動。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上艦參觀的還有很多香港紀律部隊人員。山東艦編隊進入香港水域,香港水警巡邏艇前來迎接,特區政府消防船行「水門禮」伴航。香港紀律部隊良好的個人素質也給海軍官兵留下深刻印象,甲板上經常看到身着各種制服的人相互敬禮,他們列隊齊呼「國安家好」。

7月7日,又是一個讓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日子。山東艦升起旗語為「為人民服務」和「感謝大家關懷」的信號旗,起錨離港。夜泊4晚,香港回歸這一天出生的海軍上尉謝回歸沒有機會看到維多利亞灣的夜景,他的崗位在水線以下的機電部門,連陽光都很難見到。

不過謝回歸說自己是「深艙向日葵」,心底永遠陽光明媚。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錨泊在維多利亞港的山東艦夜景(無人機照片,7月4日攝)。新華社發(蒲海洋 攝)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錨泊在維多利亞港的山東艦夜景(無人機照片,7月4日攝)。新華社發(蒲海洋 攝)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錨泊在維多利亞港的山東艦夜景(無人機照片,7月4日攝)。新華社發(蒲海洋 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