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相關文獻來源。
(援引強藩 崔胤)
韓建對皇帝的處境無動於衷,但是另外一個軍閥朱溫卻在這個關鍵時刻抓住了機會。
朝廷里有個叫做崔胤的大臣,面對宦官專權,他的辦法是,他要引強藩入京師,要交結朱溫,讓朱溫來幫助朝廷誅滅宦官,以清君側。
那時候沒有《三國演義》,可是作為士大夫,《後漢書》他總該讀過,如果他了解歷朝歷代的歷史興衰,他就應該明白,讓地方的軍閥來京平亂,實在是鋌而走險,稍有不慎,那就要玩砸,就比如當年何進和袁紹非要把西涼董卓弄到京師來剷除宦官,結果宦官是滅了,可董卓又開始弄權,危害比宦官還要大。
又或許,崔胤知道這麼整其實很危險,他心裏可能把朱溫預估成了董卓,認為自己這一招是驅虎吞狼,到時候自己再找一頭更大的虎把朱溫吃掉就好了,但是崔胤沒想到,朱溫不是董卓,朱溫是曹操。
可以說,把朱溫弄到長安之後,在朱溫的幫助下,崔胤的確十分有效的解決了這個本朝數代君王都難以解決的宦官干政問題。
以前的大唐皇帝,調動他們的職務,打壓他們的權力,拆解他們的結構,甚至是進行分化拉攏,但起到的作用都微乎其微,朱溫就不一樣了,他一到長安,掌握大權,手握禁軍之後,立刻就將宮裡邊的宦官全殺光了。
是的,就是拿着宮裡的工作人員手冊,一個一個按照名字殺。
宮裡的宦官大都殺掉了還不算,朝廷派到地方監軍的宦官,也由朱溫發佈命令,要求各地藩鎮就地處決。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吧,那就是朱溫走到哪裡,宦官就死到哪裡。
哎,不跟你整沒用的,就是殺,在朱溫的手裡,沒有政治博弈,只有暴力清洗。
公元835年,二十七歲的大唐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不甘心長期被宦官所控制,於是找來一些大臣密謀,要發動兵變,當權當政的宦官給除掉,結果事情敗露,被宦官察覺,宦官反客為主,開始屠殺大臣,也就是著名的甘露之變。
(肅清閹宦 朱溫)
這甘露之變中,宦官指使禁軍,可以說是殺了非常非常多的大臣,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偌大宮殿只有零星幾個文官站定,可以說士大夫們差點就被宦官給一鍋端了。
從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大臣每天上朝,第一件事兒就是先和家裡的人辭別,做永久的告別,因為大臣們心裏也沒底,他們在宦官手下命如螻蟻,身若懸疣,命運更似浮漚幻滅,他們不知道明天的太陽和宦官的屠刀哪一個先來到。
唐文宗身邊有一個大臣,名字叫做周墀,有一次皇帝問周墀,說你以為朕能和古代的哪些皇帝相提並論,周墀說,陛下可以堯舜相比。
文宗聽了直嘆氣,說朕怎麼能和這種先賢之君相提並論呢?要比,恐怕朕也只能和姬延,劉協相比了。
姬延是東周的末代君王,受制於諸侯,劉協就是漢獻帝,大家就更熟悉了,掣肘于軍閥之中,倆人都是傀儡皇帝。
周墀一聽,連忙說,陛下這是哪裡的話,這些可都是亡國之君吶,和陛下肯定是不同的。
文宗聽了更難受了,不禁悲從中來,淚流滿面,一邊哭一邊說,姬延和劉協不過受制於臣,而我卻受制於家奴,看來我連此二位也不如。
話罷,君臣二人是抱頭痛哭。
如此悲慘的過往,到如今已經是過去式了,首先士大夫們肯定是歡呼雀躍的,可是這事情往往沒有那麼簡單,就像《三國演義》中,當司徒王允計設連環除掉董卓之後,他以為大漢江山有救了,沒成想卻迎來了李傕郭汜。
如今的情況也是這樣,這場由崔胤提議,朱溫具體執行的屠殺,表面上當然是為了解決宦官擅權的問題,可實際上,這只是一場血腥的權力轉移。
朱溫是把宦官給消滅了,可是他消滅宦官之後立刻掌握了禁軍,挾持天子的人變成了朱溫,而朱溫沒過多長時間,就把崔胤也給殺掉了。
士大夫一度把朱溫當做一個改革者,當做一個盟友,但實際上朱溫的意圖只是掃清所有可能威脅他專權的勢力。
以前宦官集團存在的時候,壞處極多,但卻也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好處,那就是只要宦官集團存在,他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藩鎮,現在宦官沒有了,朱溫還被崔胤給弄到中央來了,只能說,這是白給朱溫一個的稱帝機會,所以到公元907年,朱溫篡唐自立,唐朝就結束了。
至於李茂貞,他人在鳳翔,本來離長安更近,可是他和韓建一樣,蟪蛄春秋,瓮天之見,寧肯和宦官結盟,也不懂得重鑄秩序的重要性。
(錯失機遇 李茂貞)
李茂貞有點智遲,覺得開國稱帝的那個人,其實應該是自己,所以他很不服朱溫,後梁建立之後,他不使用後梁的年號,而是還用昭宗時期的「天復」為號。
不僅如此,李茂貞還和蜀地王建,河東李克用通信,又陸陸續續找了一些小軍閥,大家一起寫了一道檄文,約定要一起興兵討伐朱溫。
不過搞笑的是,各地軍閥們各有心思,大家口頭上答應李茂貞,說要共討朱逆,但實際上都是喊的比較歡,大家一兵一卒也不沒出。
這還不是最搞笑的,最搞笑的是,李茂貞也沒出兵,因為他一開始也沒打算出兵,他的目的是慫恿其他軍閥攻打朱溫,自己好從中獲利。
計劃落空之後,李茂貞很鬱悶,但是好在,自己的勢力還是很大的,一時半會,包括朱溫在內,還沒有誰能威脅到自己。
誠然,李茂貞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混的很好。
從唐末開始,他就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藩鎮,他個人的勢力範圍甚至曾擴大到寧夏的南部,甘肅的西部,陝西的大部分,以及四川的一小部分。
朱溫開國之後,擁戴新政權的,都紛紛俯首稱臣,比如河北的王鎔,吳越的錢鏐,湖南的馬殷,嶺南的劉隱,閩南的王審知,這都被朱溫封了王,名義上成了朱溫的臣屬,那些反對李茂貞的,比如蜀地的王建,淮南楊行密,遼東的劉仁恭,河東的李克用,他們既然不事新朝,大部分也都自行建國稱帝了。
李茂貞呢,當然也想要稱帝,可是偏偏他打出的旗幟就是光復唐朝,年號用的都是昭宗的,他要稱帝,於情於理,道義不和,而且他和王建那種在蜀地稱帝的還不一樣,四川離的遠,稱帝了朱溫也沒辦法,但是李茂貞不一樣,李茂貞離朱溫很近,他要是貿然稱帝,等於是把朱溫給架住了,本來你要稱帝,你遠點稱帝,朱溫眼不見心不煩,書面譴責一下也就算了,可是你李茂貞就在我身邊,李茂貞要是稱帝,朱溫就是不想打你,他也得打你,他不打你,他作為新朝開國皇帝的面子往哪兒擱?
思來想去,李茂貞就沒稱帝,不過雖然沒稱帝,可是他開設了自己的岐王府,設置了文武百官,划了二十個州,自己住的地方呢,叫宮殿,自己的妻子呢,叫皇后,平時出來進去所用的儀仗,和皇帝也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李茂貞雖然沒稱帝,但是和稱帝相比,也就差個稱呼了。
不過即便有了稱呼,李茂貞的這個皇帝,也只能算是個土皇帝。
當年是保駕的功臣,後來是割據鳳翔的軍閥,再之後是威震西垂的梟雄,可如今就僅此而已,是這樣的結局了么?
李茂貞想,朱溫啊朱溫,雖然你成就了比我大的功業,但李茂貞安慰自己,列候金印懸腰終化土,諸君高門列戟盡成塵,我不和你朱溫比別的,我只和你比,比比看咱們誰能活到最後。
這心態倒是挺樂觀的,不過就後來發展的局勢來看,李茂貞也只能是安慰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了。
(橫掃中原 李存勖)
從他自開歧國,形同皇帝之後的十餘年間,他也打過不少仗,也試圖逐鹿中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所以他和李克用打過,和王建打過,和朱溫以及朱溫後邊的皇帝都打過,只不過這位老軍閥所有的好運都已經在他的青年時代用光,上天曾經給予過他無數次可以改變命運,甚至於是改變世界的機會,但他都沒有抓住,等到他想要主動去爭取機會時,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他最強大的時候,佔據有州郡至少四十個,而自從後梁建立之後,他是屢戰屢敗,跟誰打基本上都是輸,等到後梁被後唐所滅,李茂貞已經是日削月割,桑落瓦解,已經混完了,聽說朱友貞飲恨自盡,李存勖攻佔開封,他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寫信,上表稱臣,被李存勖封為秦王,終俯首而就,了此餘生。
今天的陝西寶雞扶風縣,有一個寺廟,名字叫做法門寺。
這個寺廟,很有名氣,主要是建築時間比較長,東漢末年的時候就存在了,距今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法門寺規模大,建築精美,有木塔,還有地宮,唐初的時候香火十分興盛,只是後來武宗滅佛,法門寺一夜之間幾被焚毀,自此後門庭冷落,不復當年。
而這個法門寺,在唐末五代時期,正好就處於李茂貞的轄區。
李茂貞,兵痞出身,沒啥文化,但卻對佛法極為凈重,一心禮佛,從唐末一直到五代初,他接連不斷的修繕,持續二十多年,他蓋房子,鑄香爐,起佛塔,造經書,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把法門寺給修好了。
五代十國,軍閥廝殺,權力更迭如風捲殘雲,朱溫用屠刀終結了宦官之禍,可也將昭宗的身軀當成了他開國霸業的墊腳石。
如今後梁也滅亡了,朱氏子孫們死走逃亡,哪兒還有當年風光?
至於李茂貞,他倒是真的活過了朱溫,甚至活過了朱溫所建立的後梁。
不過,他似乎也活得不怎麼樣,半生在稱帝野望和苟全求活中掙扎。
今天的法門寺,是關中塔廟始祖,5A級別的景區,在世界寺廟上亦有一席之地。
暮鼓晨鐘中,寺廟默默矗立,佛塔鎏金映照過當年亂世人心,地宮秘寶塵封盛唐餘暉,而那個曾經修繕寺廟的梟雄,終究在青燈古佛的見證下,與他的刀劍權謀,悔恨不甘,辛酸狠辣,悵然若失,一同歸於黃土...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卷四十》、《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八》
唐史論叢. 杜文玉.陝西三秦出版社
唐禮摭遺. 吳麗娛著.商務印書館.2002
路芬芬.唐昭宗與晉汴的政治互動析議.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