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樂山五通橋:新中國「第一號發明」里的家國印記|網絡名人四川行

2025年05月29日18:20:15 歷史 1909

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趙奕 陳光旭 雷遠東 攝影報道

5月29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四川行」走進四川樂山,首站來到新中國第一號發明侯氏鹼法的誕生地,位於五通橋的永利川廠舊址,實地探訪該發明背後的家國情懷。

解碼樂山五通橋:新中國「第一號發明」里的家國印記|網絡名人四川行 - 天天要聞

「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四川行」走進四川樂山。杜卓濱 攝

鹼,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國家發展石油、冶金、紡織、造紙等離不開的重要原材料。1775年,法國科學院斥資十萬法郎尋求工業化制鹼法;1862年,比利時化學家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鹼,但為了獨享科研成果,各國對制鹼法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

1912年,在北京政府農商部任職的范旭東,奉命前往歐洲考察鹽政。當時各國對制鹼工藝保密工作甚嚴,他在比利時就曾碰到過釘子,所以想在英國順道參觀卜內門公司制鹼廠。而當范旭東一行人走進制鹼廠後,被徑直帶到了廠區的鍋爐房,傲慢的主人嘲弄說:「你們看不懂制鹼工藝,還是看鍋爐房就好了」。

解碼樂山五通橋:新中國「第一號發明」里的家國印記|網絡名人四川行 - 天天要聞

「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四川行」走進四川樂山。杜卓濱 攝

1921年,一個名叫侯德榜的年輕人,在范旭東的邀請下,從美國踏上了回國的航船,受聘擔任永利鹼廠工程師。

由於外國製造商的壟斷封鎖,侯德榜只了解索爾維制鹼法以食鹽、石灰石、氨為主要原料,其他得不到半點技術資料。一切都只好靠自己來摸索研究。侯德榜潛心研究、嘔心瀝血,吃、睡都在廠里。終於在五年之後研究出了碳酸鈉含量達到99%以上的「紅三角」純鹼。在美國萬國博覽會上震驚四座,獲得金質獎章,而後,侯德榜把制鹼法的全部技術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專著《制鹼》,於1932年在美國以英文出版,徹底打破外國的純鹼壟斷。

因為蘇爾維制鹼法的原料轉化率不是很高,戰爭年代的原材料緊缺,濃度低、成本高的鹽滷進行工業化製作難以維持。制鹼法的技術改良一直困擾着侯德榜。

1937年「七七」事變後,天津塘沽遭日軍劫占。范旭東、侯德榜拒絕與敵合作,輾轉入川,來到樂山五通橋,重建化工基地,並將川廠所在地取名「新塘沽」,廠區道路以沿海省市命名,以繼承永利在塘沽的事業,永銘國恥。

短短三個月,在各種物資都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永利川廠建立起來,開始繼續制鹼法試驗,保護這難得的科技火種。

大山外的戰火在繼續,大山裡的科研也在繼續,經歷3000多次的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後,聞名世界的「侯氏鹼法」終於成功了!

1953年中央行政管理局剛剛成立,就在7月1日把新中國第一張發明證書頒發給「侯氏鹼法」,進口「洋鹼」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解碼樂山五通橋:新中國「第一號發明」里的家國印記|網絡名人四川行 - 天天要聞

新中國第一號發明——侯氏制鹼法。五通橋區委宣傳部供圖

「商之大者,為國為民」隨着講解員的介紹,參與活動的網絡名人們注意到,在舊址的一面牆上,寫着上述標語。

工作人員介紹,該標語是後人寫上去的,表達對范旭東和侯德榜的尊敬。現場的網絡名人們也紛紛表示該標語是他們的「嘴替」,稱沒想到五通橋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多位網絡名人告訴記者,準備藉助網絡平台,講好這段故事,讓更多人知曉新中國第一號發明背後的家國情懷。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