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鮮戰爭全面爆發。
隨後,中國組建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用了三年的時間將侵略者趕出了朝鮮半島,既鞏固了朝鮮的統治,又在國際上樹立了新中國的偉大形象。
但是,在「抗美援朝」之前,毛主席與其他中央重要領導人,曾對是否出兵有過激烈討論,只有毛主席看出了,這是斯大林設下的圈套。
那麼,毛主席為何認為這是斯大林設下的圈套呢?斯大林又設下了怎樣的圈套呢?毛主席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見證一下那段偉大的歷史。
毛主席和斯大林
蘇聯的如意算盤
首先,我們要先從朝鮮戰爭開始說起。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與世界多個國家組成了「聯合國軍」參與其中,但朝鮮人民軍,經過了頑強的抵抗,將他們打退至釜山。
而美軍則進行「仁川登陸」逆轉了被動局勢,後來,美軍在中朝邊境肆意挑釁,嚴重威脅到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和人民安全。
最後,毛主席決定出兵朝鮮。但與此同時,他也發現這是斯大林設下的一個圈套。
斯大林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際,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曾向斯大林求助,希望他可以出兵援朝,但卻被斯大林拒絕了。
因為,朝鮮戰爭爆發的時間,正是美蘇「冷戰」之時,倘若斯大林決定出兵,就相當於撕開了和平的假象,真正向美國宣戰。
按照當時美國和蘇聯的軍事實力,這場爭霸戰一旦打起來,那極有可能會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對雙方都極為不利。
但若是不出兵,整個朝鮮半島就極有可能落入美國手中,最終導致朝鮮被其操縱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國家。
毛主席
這樣就會打破一半社會一半資本的平衡,也不利於社會主義政策的滲透。
不過剛好,中國與朝鮮半島比鄰,有着唇亡齒寒的關係,只要戰爭一擴大,鐵定會威脅到中國的國土安全。
因此,中國為了保衛國民安全肯定會選擇出兵,這樣蘇聯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再加上,當時斯大林與毛主席的關係已經產生了些許裂痕,他希望憑藉此次戰爭,滅掉毛主席的銳氣,讓中國真正的臣服於蘇聯。
斯大林
毛主席講求獨立自主的方針,不喜歡,甚至厭惡他國的控制,而對於蘇聯妄圖染指中國的行為,他也同樣感到非常厭惡。
但這就觸到了斯大林的霉頭,蘇聯身為「老大哥」,自然有着管束小弟的權利,現在小弟想要離家出走、自立門戶了,那它「老大哥」的顏面何在?
所以,斯大林也十分厭惡毛主席,想方設法地給毛主席「穿小鞋」。
但毛主席心意已決,他要拿回旅順、大連的港口自主權,以及東北中長鐵路的自主權,此舉可是動了蘇聯的「蛋糕」啊,斯大林自然是無論如何也不肯的。
毛主席和周總理
因此,毛主席與周總理等人,就這一問題與斯大林展開了艱辛而不對等的談判,但好在毛主席的談判技巧也非常的厲害。
於是,經過兩個多月高強度談判,斯大林不情不願地簽下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毛主席藉此條約收回了部分主權,而斯大林則因為此條約,失去了對中國海港的控制和干涉中國內政的機會,這讓他十分不爽。
所以,他便想找機會好好坑毛主席一次,而朝鮮戰爭就是他最好的機會。
毛主席和斯大林
其實,當斯大林失去對中國的控制權後,他就將注意力放在了朝鮮身上,恰好,當時的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想收回韓國的領土。
這番舉動十分對斯大林的心意,倘若收復成功,那麼斯大林就可以在朝鮮半島設置更多的基地,並拿到軍事管理權,倘若收回不成功,那麼肯定要打仗。
如果戰爭一擴大,中國肯定不會冷眼旁觀,而中國實力薄弱,參加戰爭肯定會元氣大傷,這時斯大林就可趁機佔中國的便宜了。
不管怎麼看,這都是一樁穩賺不賠的生意,斯大林的算盤,打得遠在中南海的毛主席都聽到了。
斯大林
所以,在朝鮮內戰的時候,毛主席勸金日成不要着急,切不可以蘇聯的軍事支持做為發動戰爭的資本。
但金日成宛如熱鍋上的螞蟻,他仍然接受了蘇聯的武器支援,當「聯合國軍」登陸朝鮮半島後,他徹底傻眼了。
後來,金日成求助斯大林的幫助,可是斯大林從來不做虧本的買賣,他拒絕了金日成的請求,將這個皮球踢到了毛主席那裡。
毛主席非常頭疼,他已經知道這是斯大林的圈套,要麼背水一戰,不成功便成仁,要麼就將剛拿回的國家主權再送出去。
斯大林
可惜,這個圈套只有毛主席看出來了,所以他才會在出兵和不出兵之間來回猶豫不決,而其他人則對毛主席的糾結感到不理解,紛紛都主張不出兵。
他們覺得新,中國正處於百廢待興的時候,做什麼都需要錢和人,而戰爭又是最燒錢的,他們自然是無法參與的。
那麼,毛主席面對圈套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一波三折的討論
毛主席從接受求助到決定出兵,一共經歷了四次「頭腦風暴」。
斯大林
第一次,毛主席明確地表示要參與朝鮮戰爭,但這個指示的電報並沒有發出來,因為在決定發出的時候,大家的意見完全不統一。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將重心放在了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上,大規模的戰爭早已經被排除在外了。
為了讓百姓們放心,《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他的「戰爭已經結束,生靈塗炭的日子已經是過去式了」這篇文章。
但朝鮮戰爭卻打亂了毛主席的計劃,這說明毛主席對朝鮮戰爭毫無興趣。
斯大林
起先在朝鮮半島內戰的時候,毛主席就提醒金日成要小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但他不聽,直到美軍登陸了仁川他才幡然醒悟。
待他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所以他才選擇向蘇聯求援,與此同時,毛主席也注意到了朝鮮戰爭的擴大,派遣了小股部隊前去勘察軍事地形。
可是,蘇聯拒絕了金日成的請求,斯大林只答應給予基本的物質援助,至於出兵對抗,則交給中國。
對此,斯大林還手寫了一封信傳給毛主席,信的大致內容是,建議新中國以人民志願軍的方式出兵援朝,因為朝鮮與新中國有着特殊的關係。
斯大林
為了讓毛主席放心出兵,他還承諾,蘇聯可以做新中國的靠山,並向其提供武力和物資上的幫助,除此之外,斯大林還寫了一些略帶威脅的話。
他警告毛主席,倘若不出兵,等到美國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之後,身為美國小弟的日本也會因此雞犬升天,從而對新中國的安全管理造成困擾。
這種半討好、半威脅的話毛主席怎能看不出來?
他不僅看出來了,還看出了蘇聯的野心,所以,他從接到信的那一刻就在糾結要不要出兵。
斯大林
據警衛員回憶,當時毛主席的書桌上擺着兩封信,一封是斯大林的,一封是金日成的,旁邊的白紙畫滿、寫滿了軍事圖和出兵計劃。
在糾結過後,毛主席決定出兵,並於10月2日草擬了電報,而他的條件是,蘇聯答應的要求必須要做到,不然中國有權退出戰爭。
這是毛主席第一次決定出兵援朝,但就在下午的領導人會議上,這個命令卻被撤回了,因為大家對出兵的意見非常大。
毛主席第二次決定出兵援朝是在10月8日,因為不少人都沒有看出斯大林的圈套,所以他們對毛主席的決定紛紛投了反對票。
斯大林
幸而有彭德懷無條件支持毛主席的決定,他還向其他人保證,倘若真的決定出兵援朝,那他也一定會打個漂亮的勝仗。
經過了毛主席的分析和彭德懷的許諾,其他人也同意了出兵的計劃,於是,毛主席就在當天就發佈了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
在毛主席發佈命令之前,周總理已經事先開始準備着手組建軍隊了,在命令發出的當日,他隻身飛往了蘇聯去會見斯大林。
周總理去蘇聯的目的是為了再次商討援助條件,不料斯大林卻突然變卦,將原本說好的派出空軍保護志願軍,改為,只在中國的領空對志願軍進行保護。
斯大林
周總理對斯大林的突然變卦感到非常氣憤,但他也無可奈何,最後只得帶着一肚子氣打道回府。
事後,彭德懷知曉斯大林變卦,氣得要當場卸下志願軍總司令的職務,並大罵斯大林無恥,最後還是在毛主席的勸說下才平靜下來。
毛主席對此也非常無奈,只得收回了出兵援朝的命令,重新再想解決辦法,隨後毛主席又召開了一次大會,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終於決定第三次決定出兵援朝。
因為,此時戰火已經即將蔓延到了鴨綠江,倘若再不出兵,那麼中國的領土主權和人民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這樣更不利於新中國的成長。
斯大林
於是,他制定了具體的作戰計劃,並統計了需要援助的物資數量,命志願軍於19日出兵援朝。
在確定出兵後,斯大林又在突然變卦的基礎上再次變卦,打了毛主席一個措手不及,因為斯大林要將蘇聯的損失降到最低,所以對中國的援助條件越來越苛刻。
這讓毛主席又開始猶豫是否要出兵援朝,所以,他再次與眾人一起重新商討了出兵計劃,最終第四次決定出兵援朝。
而第四次出兵援朝的日期,仍然被定於了10月19日,雖然與第三次的時間相同,但這是毛主席與眾人經過深思熟慮後得出的時間。
斯大林
毛主席的四次「頭腦風暴」結束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也終於踏上了征程,吹響了轟轟烈烈的戰爭號角。
也因此,在戰爭結束後,新中國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大國形象,為衝破蘇聯的控制加足了馬力。
那麼,在毛主席識破這個圈套之後,斯大林是何反應?對於中國做法,國際上又有哪些不一樣的聲音呢?
浴火重生
毛主席識破了斯大林的圈套之後,他的如意算盤自然也打空了,但他在惱怒之餘,更多的是佩服。
斯大林
因為,斯大林是抱着中國必敗的想法勸毛主席出兵的,毛主席如果拒絕參戰,他就可以勸朝鮮人民軍到中國境內修整,趁機攪亂中國的治安。
如果毛主席同意參戰,那他就可以在中國元氣大傷的時候,讓中國付出高昂的代價來獲取蘇聯的援助。
沒想到毛主席選擇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政策,不僅出兵援朝,還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讓世界各國都大開眼界。
戰爭打贏後,斯大林一改之前的態度,開始尊重並考慮毛主席的談判要求,答應提前撤出在中國東北駐守的軍隊。
斯大林
隨後,他還主動對中國進行援助,因為中國在戰爭中耗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所以他自掏腰包,無償在中國建立了許多工廠,後來還派遣了近5000名高級人才。
除此之外,斯大林還允許中國向蘇聯大量借款,並大力支持中國學生留學蘇聯。
從以上幾點看,新中國的成長確實離不開斯大林的支持,儘管中蘇後來交惡,但也是蘇聯帶新中國走進了工業化的大門。
面對斯大林的幫助,毛主席很是感激,同時也在盡自己所能的回饋。
斯大林
而在國際上,雖然有很多國家因此對新中國刮目相看,但還是有些不一樣的聲音。
比如,有人說毛主席此番舉動是干涉他國內政,比如,毛主席幫助朝鮮是為了對朝鮮進行侵略等等。
但孰是孰非,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到底誰是侵略者無需多加解釋。
毛主席曾打趣道:「從始至終,跳腳的都是同一個人,看中國不順眼地多了去了,就只有他一直堅持抹黑中國,也算是堅持不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