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浩瀚的東海之上,散落着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島,它們就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然而就是這片彈丸之地,卻牽動着中日兩國最敏感的神經,成為兩國關係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癥結。
近年來,日本方面圍繞釣魚島的小動作不斷,從試圖更改行政區劃名稱,到加強軍事部署,種種行徑都暴露出其對這片中國固有領土的覬覦之心從未消散。
為什麼日本對釣魚島如此「情有獨鍾」?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利益糾葛和戰略圖謀?
歷史不容篡改
想弄明白釣魚島問題的來龍去脈,咱們得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很久以前。
早在中國的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相關的歷史文獻,比如《順風相送》這本航海指南,就已經明確記載了「釣魚嶼」、「赤坎嶼」(即今天的赤尾嶼)等地名。
這說明,至少在那個時候,中國的航海家和漁民就已經熟悉並利用這些島嶼,將其納入了中國的海疆認知範圍。
這是咱們中國最早發現、命名並持續利用釣魚島的有力證據,是寫在史書里的鐵證。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19世紀末。
那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1894年,日本悍然發動甲午戰爭,腐朽的清政府戰敗。
次年,也就是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割佔了中國的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還在簽訂條約前的幾個月,偷偷摸摸地通過內閣決議,將釣魚島「編入」其沖繩縣管轄。
這種趁火打劫、竊取他國領土的行為,本身就缺乏國際法依據,是無效的。
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對日本的侵略罪行進行了清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裏面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日本必須將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日本的主權範圍將被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由同盟國決定的其他小島之內。
按照這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件,釣魚島作為台灣的附屬島嶼,理應隨着台灣一同歸還中國。日本根本無權繼續佔有,更別提什麼「主權」了。
歷史的經緯如此清晰,日本方面所謂的「主權主張」,在鐵一般的史實和國際法理面前,根本站不住腳。
資源與地緣之爭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歷史歸屬如此明確,日本為什麼還要冒着破壞中日關係大局的風險,死死揪住釣魚島不放呢?
難道僅僅是為了幾塊無人居住的礁石嗎?顯然沒那麼簡單。這背後,藏着實實在在的利益和深遠的戰略考量。
首先,是看得見的資源。釣魚島及其周邊海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漁民的傳統漁場,漁業資源相當豐富,被譽為「太平洋的天然魚倉」。
對於日本這個同樣依賴海洋漁業資源的島國來說,這片漁場的經濟價值自然不言而喻。控制了釣魚島,就意味着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控這片海域的漁業資源分配權,這對於其國內漁業經濟是個不小的誘惑。
比漁業資源更讓日本垂涎的,是這片海域下面可能蘊藏的「寶藏」——石油和天然氣。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就有報告指出,釣魚島附近的大陸架可能蘊藏着豐富的石油資源。
你想想看,日本作為一個能源極度匱乏、90%以上石油依賴進口的國家,如果能在自家「門口」發現並控制一個大油氣田,那對其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意義該有多重大?
這簡直就是難以抗拒的誘惑。儘管後續的勘探和評估對具體儲量有不同說法,但潛在的巨大能源利益,足以讓日本方面對此地「念念不忘」。
但是和資源相比,釣魚島的戰略地緣價值,恐怕才是日本更為看重的「核心秘密」。攤開地圖你會發現,釣魚島的位置極其微妙。
它位於中國台灣島東北約170公里處,距離中國大陸溫州約356公里、福州約385公里,但距離日本的沖繩那霸卻有400多公里,離它聲稱管轄釣魚島的石垣市也有170公里左右。
它正好扼守在中國東海大陸架的邊緣,是連接中國大陸、台灣和琉球群島的一個關鍵節點。
根據1982年通過、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有權主張從其領海基線算起不超過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誰擁有了釣魚島的主權,誰就能以此為基點,主張更大範圍的海洋權益,包括專屬經濟區內的資源開發權、科學研究權、海洋環境保護權等等。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涉及的海域面積相當可觀。
控制了釣魚島,就等於在東海方向楔入了一個戰略支點,不僅能極大地擴展其海洋控制範圍,還能對周邊的國際航道、海空交通線產生重要影響。
這種地緣戰略上的價值,恐怕才是日本政府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染指釣魚島的深層動因。
堅決反制
看清了日本方面的真實意圖,就不難理解它近年來在釣魚島問題上的一系列挑釁行為了。這些動作,絕非偶然,而是其處心積慮、步步為營策略的體現。
2012年,當時的日本野田政府上演了一出所謂的「購島」鬧劇,試圖通過將釣魚島「國有化」的方式,來強化其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並試圖以此改變現狀。
這一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瞬間點燃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怒火,中國各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
中國政府也迅速做出反應,通過外交途徑提出嚴正交涉,同時,中國海監船(後整合為中國海警船)開始進入釣魚島12海里領海進行常態化巡航,用實際行動宣示主權,打破了日本長期以來對釣魚島海域所謂的「實際控制」。可以說,正是中國當時展現出的決不妥協的強硬立場,才迫使日本方面在那一輪挑釁中未能完全得逞。
但這並不意味着日本就此罷手。這些年來,小動作一直沒斷過。
就在2024年5月,有日本媒體,比如《日本經濟新聞》就爆料說,日本自衛隊計劃新成立一支專門的「海上輸送群」部隊,其主要任務就是提升向包括「西南諸島」(日方對琉球群島及周邊島嶼的稱呼)在內區域快速投送部隊、裝備和補給的能力。
報道中毫不掩飾地提到,此舉是為了應對「台灣有事」以及在釣魚島方向可能出現的「突髮狀況」。
這明擺着就是在為潛在的軍事介入和衝突做準備,針對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聯繫到近年來日本不斷加強在宮古島、石垣島等靠近台灣和釣魚島的島嶼上部署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等進攻性武器,其軍事上的野心和布局可見一斑。
面對日本方面持續不斷的挑釁和步步緊逼,中國沒有選擇退讓,而是採取了一系列堅決有力的反制措施,牢牢掌握着維護自身主權和海洋權益的主動權。
最直接有效的,就是中國海警力量在釣魚島領海及毗連區的常態化維權巡航。自2012年以來,中國海警船編隊進入釣魚島12海里領海巡航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這種常態化的存在,不僅是對中國主權的有力宣示,也有效地擠壓了日方所謂的「實際控制」空間。日方對此除了反覆「抗議」和「警告」外,似乎也別無他法,只能眼睜睜看着中國海警船在中國的領海里正常執法。
在更廣闊的東海海域,中國的軍事存在感也在顯著增強。2013年,中國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覆蓋了釣魚島上空。這意味着所有進入該區域的航空器都需要向中國通報飛行計劃,接受識別和管制。
有報道就曾提到,面對中國軍機在東海空域日益活躍的態勢,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戰鬥機一度需要每天進行多次緊急起飛攔截,導致飛行員和地勤人員疲憊不堪,飛機損耗也很大。
後來,日方不得不調整應對策略,只在中國軍機「可能侵犯其所謂領空」時才起飛應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中日東海方向的長期較量中,力量的天平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日益增長的海空實力,讓日方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
日本方面的小動作再多,野心再大,在中國堅如磐石的決心和日益強大的實力面前,終究只是徒勞。釣魚島,永遠是中國的!
參考文獻
環球網 港媒: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絕不能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