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鐵瓜
閑着沒事翻翻歷史,總會發現一些挺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五胡亂華之前的帝王常被簡單歸為兩類:要麼是青史留名的明君,要麼是萬人唾罵的昏君。但如果仔細梳理西晉司馬炎稱帝前的歷史就會發現,那些被說成是昏君的皇帝,真實形象遠非史書里寫的那樣彪的四六不知(大連話,翻譯過來就是傻X到家)。從秦二世到孫皓,從漢桓帝到劉禪,這些在亂世中掙扎的王朝大佬們,用各自的方式詮釋着帝王素質的複雜維度。
一、「昏君」之名的歷史迷霧
要說司馬炎稱帝前的幾百年間,史書記載的「昏君」不過以下五塊荒料(五個廢物的意思,還是大連話):秦二世、漢成帝、漢桓帝、漢靈帝和東吳孫皓。但其中四位的「昏庸」其實充滿爭議。
漢成帝在位三十載,西漢經濟穩居世界前列。他平定西羌叛亂、推行「限田限奴」政策,卻因王莽篡漢,被後世釘上「縱容外戚」的恥辱柱。可以這麼說漢成帝的昏君之名,更多源於王莽代漢的政治需要,與他本人執政能力關聯有限。
而漢桓帝的罵名則是受到了《出師表》的嚴重影響,沒辦法,誰讓咱們諸葛丞相的流量太大,粉絲太多呢!他那句「嘆息痛恨於桓、靈」讓漢桓帝不幸成了反面教材,一代又一代的中學生們在痛苦的背誦《出師表》的時候,很難不對這個大冤種形成極深的刻板印象!可實際上漢桓帝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剷除權傾朝野的外戚梁冀,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平衡宦官與外戚的手段相當老到,只不過好色的缺點被過度放大,畢竟是男人嘛,難免犯下這樣的男人都會犯的錯誤,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是個皇帝!
而真正實至名歸的暴君,或許僅有秦二世與孫皓這倆貨真價實的王八羔子。前者聽信趙高「指鹿為馬」,屠戮宗室;後者以剝人臉皮、鑿人眼睛為樂。但即便如此,秦二世接手的是商鞅變法後高度緊繃的社會,孫皓則身處東吳士族與皇權激烈對抗的漩渦,其行徑也需置於特定歷史背景下審視。
二、劉協與劉禪的逆襲
若將漢末三國的帝王置於「班級排名」中,漢獻帝劉協與蜀漢後主劉禪常就會被歸為「差生」。但他們只是優秀班裡的拉拉嘴額(又是大連話,就是吊車尾的意思),要是放在普通班裡,那至少還能當個課代表或者衛生委員什麼的!
先看劉協,這孩子命苦,他帝王生涯一開始就特么是地獄模式。9歲被董卓扶上皇位,14歲又遭李傕綁架。但這位少年天子在絕境中展示出來了與生俱來的政治手腕。哪怕在被軟禁時,他也可以徹查賑災糧貪腐案;面對李傕,他閑着沒事就跟其聊天談心,結果就把這個比董卓還殘暴的二貨給忽悠瘸了,把劉協當成了自己的人生導師,經常大讚天子英明;流亡途中,他還各種畫餅,用「中興漢室」PUA團隊,以此凝聚軍心,密詔聯絡外援,甚至能把黃巾軍殘部忽悠來給自己護駕,要知道這些人當初造反的目的就是幹掉他們老劉全家啊。成年後,面對曹操把女兒嫁給自己的政治聯姻,他竟讓曹操的女兒徹底倒戈,對自己死心塌地——曹丕篡漢時,曹節(曹操的親閨女,曹丕的親妹妹,漢獻帝劉協的皇后)怒摔玉璽,痛罵兄長,其人格魅力可見一斑。(也有人認為其實就是他活兒好)
而且劉禪的昏庸同樣值得重新審視。在位41年,他在國力懸殊的局勢下維持蜀地安定。諸葛亮北伐時,他全力保障後勤;權臣陳祇、黃皓雖受寵信,卻未釀成漢末十常侍之禍。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只能說他在蜀漢過的實在是太苦逼了。對比南唐李煜因詩詞招禍、北宋徽宗沉迷書畫亡國,劉禪的「大智若愚」反而顯出清醒。
三、漢代帝王的「實戰訓練營」
那麼為何五胡亂華前的帝王普遍素質較高呢?答案藏在漢代獨特的繼承人培養體系中。先秦至兩漢的皇子並非圈養深宮,他們幼年即赴封地,接觸三教九流。比如說華夏四大扛霸子之一漢武帝劉徹7歲就受封膠東王,與門客探討治國;漢宣帝劉詢甚至真正有流落民間的經歷,這也為其推行務實政策,實現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即便被詬病「賣官鬻爵」的漢靈帝,也有可取之處。他破格提拔皇甫嵩、盧植平定黃巾起義,創設「鴻都門學」打破士族教育壟斷。其「昏庸」更多源於觸動士族既得利益後的抹黑。反觀南北朝後的帝王培養,因為父子相殘的事情發生過太多,所以皇子參政受限,導致能力逐漸弱化,面對危機時往往手足無措。
四、活在巨人陰影下的開國者
再說司馬炎,西晉大臣劉毅曾當著司馬炎的面直言:「你特么還趕不上漢桓帝和漢靈帝那兩個廢物點心。(陛下可比漢之桓、靈)」而這也並非全盤否定。畢竟在當時門閥士族壟斷朝政的背景下,司馬炎還是做了一些具體事情的,他推行占田制、重啟國子學,可以說其能力在東晉十六國時期算是中上等水平。但與前人相比,他分封宗室引發八王之亂,納萬人後宮、晚年怠政,直接導致「何不食肉糜」的悲劇確實有點丟人現眼。不過,若將他置於五胡亂華之後,其能力也絕非泛泛,至少比那些殺親爹、吃人肉的類人生物強得多,畢竟再怎麼著也是「唯聖朝以孝治天下」的嘛!
五、重新丈量歷史的標尺
所以說評價一個帝王,必需穿越道德審判與成王敗寇的濾鏡。漢桓帝打擊外戚的果決、漢靈帝提拔寒門的膽識、劉協絕境求生的智慧、劉禪務實守成的清醒,都在證明:五胡亂華前的帝王群體,即便並非個個英明,也絕非後世那些類人生物或者是深宮傀儡可以比較的。
當我們看到北魏道武帝被兒子刺殺、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虐殺親叔、唐敬宗18歲被宦官弒殺,便更能理解:不是前期帝王太過優秀,而是後期制度崩塌,讓繼任者連及格線都難以觸及。那些在亂世中竭力維持文明火種的君主,或許從未獲得「完美」的機會,但歷史理應為他們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