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已有半年,再一次對世界造成衝擊,就連美國的「昔日老鐵」歐洲也難逃厄運。
近日,「美歐關係2025年度智庫報告」寫作啟動會,暨「特朗普2.0時代美歐關係新態勢」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來自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等高校和機構的學者就相關議題展開探討。
多領域衝擊
2017年至2021年,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可謂顛覆跨大西洋聯盟傳統。
2025年1月,特朗普捲土重來,奉行「美國優先」變本加厲,帶來衝擊不減反增。
與會學者注意到,政治層面,美歐裂痕更為凸顯。
今年2月,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講話震動歐洲。
同時,美歐保守、民粹勢力之間聯動日益頻密,對歐洲傳統政治格局造成衝擊。
比如,美國副總統萬斯、國務卿魯比奧、企業家馬斯克為德國選擇黨積極發聲。無論是德國前總理朔爾茨,還是現總理默茨,都批評美國方面「干預內政」不合適。
此外,特朗普揚言「吞併」格陵蘭島,在歐洲持續引發迴響。
經貿層面,特朗普的「關稅亂拳」也沒放過曾經的小夥伴,威脅對歐盟商品徵收50%關稅,招致歐盟方面強烈不滿。7月9日,特朗普設定的談判大限即將到來,雙方仍未取得突破。
歐盟一方面表示,主權決策和立法不在談判桌上,威脅採取反制措施;另一方面表示,盡最大努力推進談判,有意讓步。美歐關稅摩擦升級可能產生的後果,以及內部在反制措施上出現分歧的風險,引發歐盟擔憂。
安全層面,學者指出,美歐在三個地緣政治熱點議題上的動向值得關注。
第一,俄烏衝突。特朗普重返白宮後,一改美國力挺烏克蘭的姿態,威脅切斷對烏援助,單方面與俄羅斯接觸。美國是否會繼續保護歐洲,引發後者擔憂。
第二,中東衝突。自2023年底以來,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攻勢導致人道主義形勢惡化,招致歐盟等方面批評。
在伊朗問題上,美國和歐洲立場也有差異。
比如,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與伊朗圍繞核協議舉行多次間接談判,歐洲被邊緣化。
學者指出,在中東問題上,美歐分歧早有鋪墊。比如,2005年,美國小布殊政府攻打伊拉克就招致不少歐洲國家反對,包括德國和法國等。
第三,巴爾幹局勢。美國仍想在該地區滲透影響力,與歐盟東擴進程相悖。
6月底,北約峰會在荷蘭舉行,成為當前美歐關係的縮影之一。此次峰會發佈了迄今最短的成果文件,烏克蘭危機被冷落,一場「爸爸玩笑」折射歐洲受制於美國……
學者還指出,當前美歐在全球治理、多邊主義、氣候變化等方面也存在深刻分歧。
敢怒不敢言
不過,鑒於自身實力仍然有限,歐洲似乎仍對特朗普「敢怒不敢言」。
比如,「特朗普2.0」再次施壓歐洲國家提高軍費支出,「開價」從「特朗普1.0」時期的2%提高至5%。
迫於這種壓力,在北約峰會上,各國承諾在2035年前將年度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的5%。
北約各成員國還同意在2029年對該目標的落實情況進行中期評估,以確保2035年最終實現5%的目標。
這被視為歐洲拉住美國而交出「保護費」,也是提前為「沒有美國的未來」做準備。
不過,北約內部在如何實現新目標上存在分歧。還有學者認為,這一象徵性共識是拖延戰術、權宜之計。
又比如,七國集團(g7)峰會6月在加拿大舉行,儘管特朗普提前離場,g7仍發表了一份力挺以色列的聲明。
從國別看,歐洲也有討好特朗普的趨勢。
學者注意到,今年1月,特朗普舉行就職典禮,並未邀請英國工黨首相斯塔默,反而邀請保守黨前首相約翰遜和特拉斯,這對「特朗普2.0」時期的英美關係造成第一波衝擊。
不過,斯塔默2月訪美髮起「魅力攻勢」,包括送上英國國王發出的國事訪問邀請函,第一波衝擊得以化解。
此後,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對英美關係造成第二波衝擊,但由英美5月達成貿易協議而緩和。
總體而言,英美特殊關係在「特朗普衝擊波」下曲折前行。
與之相似的還有德國,這從德國應對關稅摩擦,新總理默茨上任後不久訪美等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法國有些「硬剛」。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聲援格陵蘭島,還表示反對可能導致伊朗政權更迭的軍事行動。
學者表示,總體而言,儘管美歐關係出現重重裂痕,但歐洲短期內難以實現獨立自主,仍幻想和美國回到過去。
同時,自「特朗普1.0」開啟以來,美歐關係已發生深刻變化,即便「特朗普2.0」結束,裂痕也難以彌合。
學者還指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難以將美歐關係視作一個單獨的議題,中美俄歐之間的互動縱橫交錯,持續發生微妙變化。
本次會議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上海歐洲學會主辦。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