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考古學家對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進行了勘查,結果讓所有人都震驚了。
通過勘查發現,地宮內陪葬品竟然完好無損。
也就是說,明孝陵從來沒有被「摸金校尉」等盜墓門派光顧過,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要知道,明孝陵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它佔地170餘萬平方米,地宮內應該還陪葬大量的金銀玉器、綾羅綢緞。
所以朱元璋能夠安靜躺在地宮棺材裏,這是讓眾多考古學家難以想像的事情。
那究竟為何明孝陵能安穩度過600多年的時間,而沒有「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盜墓者前來光顧呢?
明孝陵的修建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從一個「討飯碗」起家到天下之主,他的一生可謂是極其富有傳奇性。
作為中國歷史著名的皇帝,朱元璋在統一天下之後,就不停在考慮自己死後,葬在哪裡比較合適?
於是朱元璋就召集群臣,一同來到郊外選址,其中就有大明第一謀士劉伯溫。
「劉愛卿,朕知道你對風水八卦甚至了解,那能否為朕選取一塊風水寶地?讓朕在百年之後,免受宵小的打擾。」
劉伯溫馬上跪在地上,說道:「能為陛下選取陵墓地址,這是臣的榮幸,定當盡心儘力。」
根據朱元璋的要求,想要葬在南京周邊,於是劉伯溫就開始了選址。
先是觀摩山川的走向形狀,尋找龍脈的所在。然後找到龍脈後,劉伯溫對其進行評價,分析風水格局是否足夠優越。
接下來,劉伯溫觀察龍脈四周的水脈,觀其流勢、分佈等,最終確定了陵墓的位置。
當朱元璋收到劉伯溫的奏摺後,上面就寫着「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
1381年(洪武十四年),皇陵正式開始建造。
可沒有想到,馬皇后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這讓朱元璋十分傷心,於是將馬皇后葬在皇陵之中。
同時,這座陵墓還因為馬皇后的謚號「孝慈」,被命名為孝陵。
直到1398年,71歲的朱元璋才結束他這波瀾壯闊的一生,被建文帝朱允炆送入孝陵,與馬皇后進行合葬。
不過,當時的明孝陵並沒有完全修建完畢,後來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又進行修建,直到1413年(即永樂十一年)才修建完畢。
雖然明孝陵的修建,有史料進行作證,但民間也流傳着一種說法,就是朱元璋為自己選取的陵墓地址,並非只有一處。
還有關於朱元璋的出殯儀式,跟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倒是有相似之處。
在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命令南京內外城門全都打開,同時進行出棺,總共有13口棺材,向著不同的方向,最終將朱元璋進行安葬。
所以誰都不知道朱元璋陵墓的確切位置。
雖然民間有此傳說,可在之後的歲月中,普遍還是認為朱元璋就葬在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中。
明朝歷代皇帝都派出重兵進行保護,甚至在清代,也都派人保護維修,康熙還會來此進行祭拜。
明孝陵沒有被盜的原因
1997年,考古學家開始對明孝陵進行勘探。
經過勘查,明孝陵有一個圓形寶頂,而地宮就在這寶頂的下方,面積有4000多平方米。
讓考古學家遺憾的是,明孝陵已經不是最初修建時的模樣。
這是因為清朝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損壞了明孝陵地表的很多建築,後來同治皇帝也只是做了一些比較小的修繕,並沒有恢復最初的模樣。
清末民國期間,大量外國遊客、探險者來到明孝陵,並還亂塗亂畫,直到現在都無法消除殘留下來的痕迹。
而在戰爭時期,因修建防禦工事的需要,在明孝陵挖了很多溝壕,表面很多牆體都被直接破壞。
這都讓明孝陵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很多建築再也沒有原本的樣貌。
縱然是這樣,可明孝陵還是躲過了「摸金校尉」民間盜墓者,也讓東陵大盜孫殿英卻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經過專家討論,有三大原因讓明孝陵至今沒有被盜。
首先是地理位置因素。
在劉伯溫的建議下,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
要知道,獨龍阜是一座石頭山,山體結構十分堅固,而且在修建時,工匠橫向將石頭山掏空,再進行修建,這種設計也被叫做橫穴。
這種結構雖然工程量巨大,可卻十分堅固,若想盜取古墓,就必須採用爆破的方法才能實現。
可大家通過盜墓題材的影視劇都知道,「摸金校尉」在從事盜墓活動時,都是十分隱蔽的,並不敢讓當地人知道。
所以要是採用爆破,那可能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導致盜墓活動的失敗。
另外明孝陵規模十分宏大,即便是盜墓小說的主角團配置,也很難進入明孝陵,更無法讓當地人沒有任何察覺。
其次是明孝陵有很強的防盜措施。
由於「摸金校尉」無法採取爆破的方式進入,那隻能用「傳統」的方式,即摸金定穴。
確定墓道的入口,然後再挖掘盜洞進入到地宮。
但由於獨龍阜是石頭山體結構,想要挖掘盜洞也不太可能實現。
另外,根據考古學家的探測,明孝陵的墓道入口,還做了特殊的設計,也就是所謂的機關。
在明孝陵寶頂上方的封土堆中,存在大量的鵝卵石。
如果「摸金校尉」打開墓道,鵝卵石便會一同滾落下來,將「摸金校尉」等盜墓者埋進墓中,這就是古代的流沙防盜法。
雖然明孝陵有大量的機關用於防盜,但仍有一些貪婪的人,不免覬覦地宮內的金銀財寶。
因此,在明朝期間,專門設置了孝陵衛來保護明孝陵。
可有人想到,明朝有專門人員保護,但明朝滅亡之後,為什麼沒有盜墓者前來光顧呢?
這就涉及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政治因素。
由於朱元璋在漢人心中有極高的地位,所以在清朝統一天下後,為籠絡漢人的人心,便對明孝陵採取了保護措施。
其中,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親自祭拜明孝陵,並行三拜九叩的大禮。
這都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明孝陵的重視,也讓明孝陵在清朝期間得以保存,並免遭盜墓者的光顧。
在太平天國時期,天王洪秀全在佔領南京後,也對明孝陵進行了保護和修復,還親自祭拜朱元璋。
同時,天王洪秀全還宣讀了朱元璋提出的口號,即「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用以凝聚漢族人心,驅逐清朝政權。
後來太平天國起義失敗,清政府為了政治需求,依舊對明孝陵採取保護措施,還宣布太平天國損毀了明孝陵的部分地面建築,然後對其進行翻新維修。
而在抗戰時期,汪精衛在日本人的輔佐下,建立了日偽政權,對中國實施文化侵略,所以比較尊重朱元璋,也沒有對明孝陵進行破壞。
再加上汪精衛遵循孫中山的遺志,始終對明孝陵進行保護。
在新中國建立後,明孝陵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得到了全方位的保護和修復。在2003年,還被選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樣就不可能被盜墓者光顧。
明孝陵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可以說是歷史上的一大幸事。
雖然以現在的科技水平,無法探測出地宮的全貌。但相信在未來,我們可以採用高科技的手段,真正了解明孝陵。
從而對研究歷史文化有重要作用,也讓普通人更加了解明朝初年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