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他的心

2022年07月14日13:18:25 歷史 1657



吳孟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他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醫學界獲此殊榮的區區幾位科學家之一。

他還是作者的領導和老師,無數次為作者及同學們授業及解惑。為撰寫《吳孟超傳》,作者也曾多次採訪他,聽他親自講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是吳孟超誕辰100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細節,藉以追憶緬懷,也期待給讀者以啟迪——


1936年,吳孟超以好成績升入本校初中。此時,吳孟超自己做主,把名字由「孟秋」改為「孟超」。這是我們所看到的——從他內心發出的第一個渴望自強的信號。

那時,從國內又來了一位新校長。新校長經常給學生講國內的形勢。吳孟超和同學們得以知道,日本早在1931年就侵佔了中國的東北……從五歲離開家鄉來到南洋,吳孟超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家人,關心的只是吃飯、穿衣、掙多少錢,沒想更多。1936年的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初中生吳孟超的心,在他的心裏裝進了一個「祖國」。從此,他開始關注祖國。

1937年到來,新校長陸續告訴同學們——

國內發生了「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逼蔣抗日。

盧溝橋事變,日軍侵佔華北。

日軍攻佔了上海。

南京陷落,日軍屠殺幾十萬中國軍民。

……

聽到這些國內的消息,以「光耀中華」教育學生的光華學校沸騰了!對日寇蹂躪我國土、殺害我同胞的罪行,師生們都非常憤怒。在學校大會上,校長講到激動處聲淚俱下。學生們振臂高呼:打倒日本侵略者!還我中華!

昔日寧靜的校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熱潮,吳孟超15歲了,15歲的初中班長熱血澎湃,積極投入其中。許多時候,他的眼前會浮現出舅舅,會聯想到日寇在家鄉土地上蹂躪的場景。他學唱了幾首抗日救亡歌曲,又在班裡傳唱,振奮別人也振奮自己。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聞

吳孟超

馬來西亞的抗日救亡氛圍已很濃厚。

有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大家,僑界領袖陳嘉庚先生來詩巫了。同學們都很興奮,想去看望他,但老師沒有同意。因為陳先生很忙,不便打擾他。吳孟超後來才知道,陳嘉庚作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的主席,來詩巫的分支機構指導工作,並親自宣傳抗日,開展募捐活動。陳嘉庚的宣傳和動員大大激發了僑胞的愛國熱情,他們紛紛行動起來,以各種方式支援祖國。光華學校也喊出了一個口號:跟着陳嘉庚走。

吳孟超沒有見到陳嘉庚,但聽老師講了陳嘉庚的故事,知道了陳嘉庚說過的許多話:

「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與正義,要明是非,要為社會做事。」

「凡真誠愛國者,視全國當如人一身,拔一毛而知痛。」

「愛國始於愛鄉。」

這些話,吳孟超都記取一生。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聞

陳嘉庚

吳孟超和同學們關注着國內的局勢,聽到的是一個個讓人悲傷的消息,會戰一次次失敗,國土一片片淪陷。中國軍隊就這麼不堪一擊嗎?中國真的要亡國嗎?

新校長告訴同學們,「朱毛」領導的八路軍在平型關打過一個大勝仗,一次殲敵1000多人。「朱毛」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的,他們從江西瑞金走到了陝北延安。

吳孟超最早聽說「朱毛」這個詞,是與「共匪」聯繫在一起的。他聽到的是國民政府的說法,說那是一幫與政府作對的「匪」,並不清楚「朱毛」指的是朱德和毛澤東。新校長的到來,才讓他知道了很多關於「朱毛」的消息。

陳嘉庚來詩巫搞募捐,吳孟超突然想,我為什麼不可以像他一樣搞募捐呢?他想組織一個演出隊,用演出的方式進行募捐。想到了就干,吳孟超徵得了校長和老師的支持,在班裡組織了一個演出隊。同學們都樂意為抗日救亡做事,紛紛報名參加。他們先編寫了幾個與抗日救亡有關的節目,又抓緊時間排練,不等熟練便迫不及待地背着道具和乾糧,走進膠園和農舍,走上街頭。

這些節目雖然不成熟,華僑們卻非常感興趣。到哪裡都不缺觀眾。吳孟超明白了,這是因為在宣傳抗日救國,每個華僑都很關心。演出的技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華僑們召集到一起。看演出,喊口號,宣傳抗日。演出後當場募捐,觀眾都踴躍捐款。

前面說過,吳孟超是班長,成立「抗日募捐義演隊」後,他又被學校指定為演出隊的主管。既當班長,又當主管,他忙得不可開交。一天,他很晚才回到家,父親也沒睡,就坐在房門口等着他。他看看時間,不到兩個小時就該去割膠了。父親對他說:「阿秋,你明天就不要去割膠了。」

他很抱歉地說:「爸,我明天晚上早點回家。」

父親說:「沒關係,你今後不用去割膠了。」

「你是說我以後都不要去割膠了?」

「別去割了,阿秋!我和你媽商量好了。你是讀書人,把書讀好,比什麼都好!」

吳孟超心裏一陣溫暖,看到母親也在屋裡等着他。他進屋叫了一聲「媽!」媽說,去洗一洗,早點睡吧,聽你爸的。

他確實感受到了父母對他的看法在發生很大的改變。自小,他就感到了父母對他有很大的操心,因而也給了他更大的關愛,更多的鼓勵。在他上學後,特別是他讀到初中後,他感到父母從前對他操心的眼神消失了,變出了讚賞、信任,他自己也因此感到很溫暖,沒有辜負父母對他的愛。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父親當著全家人的面說,我們阿秋很會讀書,我們全家人要供他一直讀下去,讀出大出息來,我們全家都有好日子過。

這時,吳孟超尚未意識到父母對他已經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期望。他一門心思在「抗日募捐義演隊」里,當這個義演隊的主管不是輕鬆的事。劇本要自己編,節目要自己排。節目排好後,還要組織下鄉演出。道具雖不複雜,但背着、抬着走路,也累得夠嗆。演出期間,餓了吃一些自帶的「士莪」,渴了向村民要些水喝,夜晚就宿在村民家中。這些困難都好說,最難的是要對付「紅頭阿三」。他們禁止學生們搞這種演出,經常蠻橫地制止和破壞,有時還棍棒相加。演出隊的好幾次演出都被他們衝散了。作為「主管」,吳孟超把大家聚攏來,又繼續演下去。就這樣,義演隊走遍了方圓幾十里的鄉村,募捐到了不少款項。每次義演回來,吳孟超總是和副班長林文立一起,把募捐所得逐一登記造冊,悉數交給陳嘉庚的「南僑總會」詩巫分會,再由他們設法轉送延安

1939年,抗戰已經兩年了。這年夏天,吳孟超要畢業了。

光華學校沒有高中,同學們初中畢業後,不管是升學還是就業,都將離開這所學校,各奔東西。因而學校有個慣例,畢業前學校和家長一起出資,讓即將離校的畢業生聚一次餐。

錢很快湊齊了,聚餐的日期也確定了,吳孟超卻不想吃這頓飯了。他想,好久沒有出去募捐了,好久沒有為國內的抗戰做事了,隨着畢業臨近,義演隊也將解散,如今有這麼一筆錢,能不能捐出去呢?他找副班長林文立商量:「我覺得,聚不聚餐並不重要,這筆錢可以花得更有意義!」

「做什麼用呢?」

「我們,還是把這些錢捐給八路軍吧!」

「好啊!」

在第二天的班會上,吳孟超把倡議一說,全班同學一致贊成。除了聚餐費,同學們又各自捐了點錢,以「北婆羅洲薩拉瓦國第二省詩巫光華初級中學39屆全體畢業生」的名義,捐獻給了陳嘉庚的「南僑總會」詩巫分會,並特別請陳嘉庚先生送給延安。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聞

陳嘉庚

校長聽說這件事後很高興,親自到班上看望大家。吳孟超感到很光榮,更令人振奮的還在後面。


(摘選自作者與王宏甲老師合作撰寫的《吳孟超傳》華文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 天天要聞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答案,說的是為什麼多爾袞被後人捧得那麼高?這答案給我看樂了!說多爾袞有一項功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他以開國皇帝之實力,挫骨揚灰的悲慘結果,告訴了後世:帶着孩子的盤不能接,別人的兒子養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