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2022年07月01日04:28:06 歷史 1834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茶陵古城

譚延闓(1880-1930),字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生於浙江杭州。為清末最後一次科舉會試第一名、殿試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他出身於官宦家庭,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擅長書法,與于右任、吳稚暉、胡漢民並稱為民國四大書法家,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美稱。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後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美食家。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葬於南京中山陵之畔的靈谷景區。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譚延闓像

一、官宦子弟,庶出被欺

譚延闓的父親譚鍾麟是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進士,官至兩廣總督,為晚清的顯貴。母親李夫人曾是通房丫頭,出生在貧苦人家。初入譚家時,被安排照顧主家夫人。李夫人被收房前,譚鍾麟已經有了幾房妻妾。因李夫人姿容秀麗,且照顧的又是譚鍾麟的母親,他們見面的次數自然比尋常丫頭更多。被譚鍾麟看上後,納為妾室。通房丫頭的身份,讓身為小妾的李夫人在譚家吃盡了苦頭。譚鍾麟和正室吃飯時,她都得在旁邊伺候,待他們說「好了」後,她才能退下去到雜廳用餐。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通房丫頭——姿容秀麗

譚鍾麟任浙江巡撫時,李夫人有了身孕。懷孕後,她日夜盼望生下一個男丁,並由此改變自己的命運。1880年1月25日,譚延闓在杭州出世了。那天晚上,剛剛入睡的譚鍾麟竟夢到晚清大臣何凌漢上門拜訪。驚醒後恰逢延闓誕生。吉祥的徵兆,使他認定:這孩子定是探花何凌漢投胎而來,遂大喜,為兒子取字為「祖庵」,與何凌漢字「祖安」諧音。有了譚延闓,李夫人終於可以不用再干那些下人的粗活了,她的主要任務和一般妾室無異:照顧丈夫和正室夫人、養育兒子。後來,李夫人雖再度生育了兩子,可她在譚家的地位依舊沒有太大提升。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貴人出世——西湖泛光

平日里,不僅正室經常對她呼來喝去,就連家裡的妾室顏夫人等,也經常對她頤指氣使。李夫人雖出身貧寒,卻心性極高,她心裏裝了太多委屈,卻無處訴說。丈夫對她的態度也始終不如對待其他妻妾溫和。一次,她偶然撞見了丈夫和正室陳夫人聊天,兩人說著說著,譚鍾麟親昵地用手撫摸了陳夫人的臉,那神態動作,滿滿都是寵溺。此時的她才想起:之前丈夫對自己表達喜愛時,總是喜歡捏她的臉。捏和撫摸的區別在哪兒?撫摸,更多的是平等,而捏,則更像是主人對待寵物。悟明白這一層意思的那天,李夫人獨自在房裡捂着嘴無聲痛哭。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譚延闓書法

也從那時起,她懂了:即便自己生再多兒子,也不可能「母憑子貴」,真正要「母憑子貴」非得兒子有出息。之後的李夫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兒子身上,她尤其對聰慧過人的譚延闓寄予了厚望。譚延闓5歲入了私塾,譚鍾麟規定:三天必須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譚延闓的書法曾受咸豐六年狀元、光緒帝師翁同龢的賞識。他曾對同科進士譚鍾麟說:"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譚延闓優秀的背後,自然離不開母親的悉心教導。也是上了私塾後,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次,他因對別人稱呼自己「小老三」不滿,而回來向母親訴苦。他道:「他們怎麼老叫我『小老三』,怪難聽的,我是小,可也不興這樣叫啊!」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光緒帝師——翁同龢像

李夫人看著兒子一臉的疑惑,心裏一陣刺痛,她本想隨便安慰幾句話就把這事搪塞過去,可她偏偏沒控制住情緒,落下了淚。譚延闓見了忙道:「別哭別哭,我就是奇怪他們為啥總叫我『小老三』,娘不高興,當我沒問便是」。李夫人一把抱住兒子,一邊落淚一邊道:「我是你父親的小老婆,他們叫你『小老三』就是嘲笑你是小老婆的兒子,帶有『庶出』的意思。你兄弟要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將來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才算是爭光爭氣,那我在譚家吃苦也感到欣慰了。」年幼的譚延闓雖還不能完全明白「庶出」的意思,但經由母親這番話,他隱約懂得母親總是耷拉着臉,並且經常獨自垂淚的原因了。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翁同龢書法

那日,依偎在母親懷裡的譚延闓,腦子裡突然浮現出了自己金榜題名的情景。他暗暗發誓,要如母親說的那般「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李夫人發現,那次母子對話後,兒子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不少。平日調皮搗蛋的他,竟也安分了不少。有小夥伴喊他出去玩時,他也總推說「還有功課要做」。11歲那年,譚延闓開始學習八股文,古代學八股文的年歲,通常是12到15歲,可譚延闓卻比大多數人都要早。延闓的出色表現,讓譚鍾麟欣慰不已,他看向李夫人的眼神,也多了幾分溫柔。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官宦之家——妻妾成群

二、少年及第,事母至孝

1893年,譚延闓到長沙參加童子試,竟一舉考中秀才。這年,他年僅13歲。消息傳來,譚家上下激動不已。李夫人在譚家說話的聲音都高了兩個分貝,但礙於自己是丫環出身的妾室,面對正室陳夫人和顏夫人等時,她依舊低眉順眼。平日里,她們吩咐她做的事,她也依舊不敢有分毫怠慢。因為長期過度勞作的緣故,李夫人經常腰痛,見到腰痛的母親還總是站着伺候父親和陳夫人用膳,譚延闓心裏很不是滋味。誰願意讓自己的母親去伺候人呢?尤其讀了《孝經》後,他更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羞愧。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湖南名勝——嶽麓書院

讀書之餘,他總想着「如何讓娘在譚家不那麼苦呢」?思來想去後,他更加確定:母親當年說的話是對的,只有他出息了,她才有出頭之日。人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在李夫人的引導下,她身為妾室的事實,卻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甚至多少變成了譚延闓奮鬥的動力。在為人處世上,譚延闓也謹記母親的教誨,他幾乎從不與任何兄弟爭搶,有時候,他還會主動謙讓。遇到其他幾位母親,他也總是畢恭畢敬,唯恐有一絲怠慢。家裡有人爭吵時,他也總是站出來打圓場。任何時候,他都恪守「不得罪人」的原則。從小養成的這種性格,也讓他在以後馳騁官場時能成為「不倒翁」的原因所在。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小小年紀考上秀才後,譚鍾麟更加確信:這孩子是探花投胎無疑,譚家後繼有人了。此時的他更加看重兒子的讀書,除了親自教導外,還不惜重金為其聘請名師。譚延闓曾在長沙拜名儒王闓運為師,使其詩文水平迅猛提升。譚延闓把讀書看成「唯一出路」,每次聽講時,都豎著耳朵並認真做着筆記。他的學習態度讓老師「讚不絕口」。每次聽到人們誇讚譚延闓,李夫人心裏滿是欣慰。1904年,譚延闓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會試,名列貢士第一名,即會元,填補了清代二百餘年湖南無會元的空白。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長沙名儒——王闓運像

在當年4月的殿試中,他位列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譚延闓不僅文章好,且字亦極為漂亮,極有可能被欽點為狀元。相傳,就在慈禧老佛爺要下筆圈其名字時,發現譚延闓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譚,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為痛恨的湖南籍"亂臣賊子"譚嗣同,就改點劉春霖為狀元。一是劉春霖書法亦佳,二是當時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為吉利。延闓運蹇,被降為進士。但儘管如此,在此之前,清末的湖南雖出過胡林冀、曾國藩左宗棠等一批大人物,但都不是科場高第。所以,譚延闓在桑梓之地湖南,還是頗具人望的。消息傳回譚家那日,譚家上下歡欣鼓舞,譚鍾麟更是滿面春風,李夫人激動得眼淚直流!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王闓運書法

當日用餐時,譚鍾麟一坐下便對侍立一旁的李夫人道:「你以後都坐下跟我們一起吃吧!」李夫人聽了這話,突然感覺自己有幾分眩暈。那一頓飯,咽下飯菜時,她幾次錯覺飯菜里有自己的眼淚。譚延闓衣錦還鄉後,見到母親已經在正廳吃飯時高興不已。每次吃飯,他都主動挨着母親坐,並不斷地給母親夾菜。平日里,他對母親晨昏定省,十分孝敬。他心想:自己的母親,如果自己都不看重、尊敬,家裡其他人就會更加鄙視了。封建時代,大家庭等級森嚴,即便譚延闓萬分尊重母親,且處處護着,可她妾室的身份擺在那兒,她在譚家就永遠只能「低眉順眼」。加上她是丫環出身,地位自然比普通妾室更低一級。即便有了「貴子」,她的地位也未得到明顯提升。不久,譚延闓的父親過世了。這李夫人往後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低眉順眼——心比天高

三、都督湖南,為母爭名

譚延闓進士及第後先入翰林,旋授編修,後返湖南辦學。慈禧太后晚年,曾親自主持改革,即所謂"丁未新政",譚延闓積極呼應,屬湖南立憲派首領,任省"諮議局"議長。1911年,武昌起義後,他任湖南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民政部長。10月底立憲派殺害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後,被咨議局推舉為湖南省都督。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長,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支部長。1913年,他參加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獨立,並在《長沙日報》發表《討袁檄文》,遂被袁世凱撤去都督之職。去職後,先後避居青島、上海。1915年,袁世凱稱帝,譚延闓參與護國運動。1916年8月後,復職湖南省長兼督軍、湖南參議院院長。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湖南名勝——南嶽衡山

民國初期,譚延闓雖然公務繁忙,可也總是定期給母親通信問安。他幾番叮囑胞弟譚澤闓:兄不在時,務必侍奉好母親大人。譚延闓結婚後,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特地將妻子方榕卿留在家裡照顧老母。為了讓妻子盡心照顧母親,他在妻子面前,總是對母親表現得格外恭敬。他始終謹記一條:只有自己尊敬母親,他人才會更加敬重她。譚延闓對母親言聽計從,就連出任湘督這樣的大事,他也非得母親首肯後才同意。第二次督湘時,李夫人身體已經不行了,可為了不給兒子添加麻煩,她總說「沒事,沒事」。1916年,李夫人病重,當時政局動蕩,方榕卿始終未把婆婆的真實病情告訴他。李夫人離世時,她最愛的長子譚延闓竟不在她的身旁。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譚延闓書法

沒能親自給母親送終的譚延闓懊悔不已,他死活要回家給母親辦葬禮。身邊人提醒他:「你若在這個時候回家,湘督『寶座』恐將不保啊!」譚延闓明白其中的厲害,可在他心裏:母親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未能給她送終,已是不孝,若喪葬事宜他也不能參加,豈不是「大不孝」?1917年,譚延闓扶母親李夫人靈柩迎葬長沙,暫厝荷花池。譚宅位於譚姓族祠的後進,靈柩出殯必須經過族祠出門。按照族規,妾死後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殯。李夫人正式下葬那天,譚延闓要求讓母親的靈柩從族祠大門出。可族人卻認為:李夫人只是妾室,走大門出殯不合祖制。為此,族人紛紛前來勸諫譚延闓道:「違背祖制,恐家族遭殃啊!」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譚氏宗祠

譚延闓堅持不從,他吩咐杠夫道:「今天就走大門出!」幾個年長的族人擋住大門,做出了一副死活都不讓走的架勢。他們紛紛嚷道:「一個妾室,想走大門出,哪有這樣的道理!」譚延闓一怒之下,索性仰卧在母親的棺蓋上,命杠夫起靈,並大喝道:「我譚延闓已死,抬我出殯!」族人見此情景,面面相覷,全場頓時一片寂靜。良久後,擋住大門的族人無奈讓路。譚延闓和母親終於從大門出了!躺在棺蓋上晃悠着被抬過正門那一刻,譚延闓的眼淚簌簌往下掉,他全然不在乎剛剛自己對自己的詛咒,他心裏想的全是母親。他喃喃道:「母親,您走大門了,咱走大門了!」譚延闓用這種方式為一輩子低人一等的母親,挽回了地位。也因為深知做妾的苦,他暗暗發誓:此生絕不納妾。是啊,自己母親受過的苦,他不忍心再讓任何一個女人再受一道。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追隨孫文——擁護共和

四、結識孫文,投身革命

1920年11月,譚延闓被部下趙恆惕驅逐而赴上海做寓公。他以《麻姑仙壇記》為日課,其間共臨了203通。譚氏所臨《麻姑仙壇記》鋒藏力透,氣格雄健,酷似錢南園,而筆畫更為厚重,其雄渾較錢氏更甚,挺拔之氣躍然紙上。其結構嚴正精卓,如賢者正襟端拱於廟堂,深得其神髓,令人欽佩。當年,譚延闓的妻子方榕卿因病去世。此時,他雖然才40歲,卻終身未再續娶。別人問何故時,他總說:「故人恩義重,不忍更雙飛」。熟悉譚延闓的人知道,他這句話里的「恩義重」,主要是指妻子替他照顧母親所做出的犧牲。他曾對妻子許諾說:只要你幫我照顧好母親,你提任何要求我都答應。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譚延闓書法

方夫人一直銘記着丈夫的這句承諾,死前她留下的遺言,正是她的要求:不可再娶,將子女養育成才。為了這句承諾,他婉拒了無數媒人,這些遭婉拒的媒人中,還包括他的老友孫中山。譚延闓與孫中山認識,就是在上海。1922年,陳炯明叛變後,孫中山離開廣州去上海。譚延闓親自到碼頭迎接,從此譚延闓一直跟隨孫中山。隨着兩人交往的日益增多,他越來越了解孫中山,逢人就講,革命領袖非孫公莫屬。他把變賣田產的錢拿出5萬光洋給孫中山作軍餉。孫中山也重用譚延闓,先後任譚延闓為內政部長、北伐軍總司令。黃埔軍校籌建時,孫中山原想讓譚延闓主持,他卻把校長位置讓給了蔣介石。不過,黃埔軍校的校名"陸軍軍官學校"這幾個字,還是譚延闓題寫的。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籌建黃埔——留名軍校

1924年1月,譚延闓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大本營秘書長。孫中山為了加固和譚延闓的關係,他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了譚,並讓譚延闓認宋的母親為乾媽。彼時的宋美齡剛從美國留學歸來,且品貌出眾,譚延闓卻直言自己對妻子有「不續娶」的承諾。為了不至於傷到宋美齡的自尊,他乾脆備了厚禮來到宋家,並鄭重給老太太磕頭拜了乾娘。這樣一來,宋美齡就成了他的乾妹妹了。譚延闓的行為讓宋美齡大為感動。後來,他們一直以兄妹相稱,且感情良好。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宋美齡像

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後,譚延闓和蔣介石的關係日漸密切。1925年7月,他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常務委員兼軍委會委員、常委,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9月署理廣州國民政府軍事部部長。1926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3月代理廣州國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7月又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主席。1927年3月後任國民黨中常委、中政會主席團成員、軍委會主席團成員、國民政府委員、常委、武漢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委員會委員。9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任大會主席。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南京名勝——中山陵

五、三不主義,湘菜宗師

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闓為介紹人。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反對蔣宋聯姻,宋美齡遂請譚延闓從中斡旋,幫忙促成此段婚事。1928年2月,譚延闓再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北伐勝利後,蔣介石登上最高權力寶座,譚延闓很知趣,讓出國民政府主席職位,轉為行政院院長,兼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委員長,國民黨中執委、中常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蔣介石與譚延闓兩人在工作上和私下裡經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兒譚祥,上海女子學校畢業,是宋美齡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當過南京陸軍子弟學校教員。譚祥字曼怡,品貌端莊、聰穎出眾,又輩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蔣介石夫婦喜愛,譚延闓"經常到蔣官邸漫談,每來必須攜曼怡同行"。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照

面對蔣介石的獨裁,譚延闓有一整套對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義:一不負責;二不諫言;三不得罪人。每次開會,他都閉目養神,抱着悶葫蘆不開瓢,往往"急死皇帝,太監卻不着急",成了一枚橡皮圖章,混混而已,反正社稷江山與己無關。他深知在蔣介石手下辦事不易,情願無所事事,樂得自在,做一個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館子。南京所有知名飯店都讓他吃遍了。他吃得異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成了著名的美食家。譚延闓及其家廚所創立的享有盛名之"組庵湘菜",是湘菜的著名系列和官府菜的重要組成部分。組庵湘菜以"原材料選取精良、刀工處理精細、烹制技藝精湛、味道調和精準"的美食理念贏得了人們的青睞,被稱為"湘菜之源"。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好食魚翅,每餐必進,非魚翅不飽,幾至成癖。有一次赴某君招宴,席間主人大談魚翅之不足食,喻為味同嚼蠟,譚氏唯唯。酒至半酣,魚翅未見上席,而主人遍請賓客隨意點菜,詢及譚氏時,譚莞爾以答曰:"如蒙不棄,請賜嚼蠟如何"?1930年9月,譚延闓患腦溢血,病中囑託蔣氏夫婦在青年軍官中為譚祥擇夫,並囑蔣在他死後替他照看第二軍將士。同年譚延闓去世,國民政府下令國葬,其墓就建在孫中山先生陵墓的東面數公里處。在蔣氏夫婦的撮合下,譚延闓的女兒譚祥嫁給了陳誠,其後來成為台灣地區副領導人。譚延闓的圓融處世,與母親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這種圓融讓他成了官場的「不倒翁」,也讓他養成了在政治上恪守的「三不主義」。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晚年的譚延闓像

譚延闓混了一生,不僅落下了"葯中甘草"的別號,還得到了"混世魔王"與"水晶球"的諢號。甘草並不名貴,但素有"百葯之王"之譽,有調和百葯的功能。也有人把他處世總結為一個"混"字,他對此也公開承認,並聲稱"混之用大矣哉"。譚延闓死後,其生前老友胡漢民為之神傷,撰輓聯雲:"景星明月歸天上,和氣春風生眼中。"以此稱讚譚延闓的中和之道。而上海一小報卻刊登了一對聯勾畫他的這一特點,聯曰:「混之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搖大擺,命大福大,大到院長;球的本能滾而已!滾來滾去,滾入滾出,東滾西滾,滾進棺材。」可嘆,一生恪守「三不主義」且「不爭」的譚延闓,唯在爭母親名份一事上,成了特例。如此的譚延闓,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傳略 - 天天要聞

中山陵畔——靈谷深松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無論男女都應該管住下半身,萬一有疏漏,後果必然是禍事臨門 - 天天要聞

無論男女都應該管住下半身,萬一有疏漏,後果必然是禍事臨門

在北宋的揚州府有一個叫謝洪的小地主,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在鄉下的縣城裡也算是一個小土豪。謝洪有一個族兄叫謝海,二人關係不錯。謝海有一個情人賈氏,而且還是有夫之婦,二人暗中勾搭成奸,這個婦人長的很漂亮,尤其那事讓謝海十分迷戀,謝海常常在謝洪
考場舞弊?後果驚人!揭秘人頭落地的真實教訓 - 天天要聞

考場舞弊?後果驚人!揭秘人頭落地的真實教訓

一樁晚清科場案揭示的清代科舉FuBai現象前言科舉制度是東方大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一種選拔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其中清代科舉制度更是嚴格而龐大,也是東方大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在這個看似公平而公正的制度背後,卻隱藏着許多不為人知的NeiMu
紅樓夢:賈赦為何在國孝家孝期間賞給兒子侍妾? - 天天要聞

紅樓夢:賈赦為何在國孝家孝期間賞給兒子侍妾?

#頭條創作挑戰賽#賈璉在國孝家孝期間偷娶尤二姐,給了王熙鳳大做文章的機會,後來即便是王熙鳳假裝賢惠主動替賈璉接回尤二姐,賈母還是囑咐讓他們一年後再圓房。賈母是經歷過很多事的老太太,她知道朝廷的規矩不能違背,至少國孝期間不能娶親,不能納妾。
《墨雨雲間》原來這才是姜梨捨命拯救葉家的真相 - 天天要聞

《墨雨雲間》原來這才是姜梨捨命拯救葉家的真相

拯救葉家真的很難。首當其衝的是淥陽佟府尹。在姜梨還沒來淥陽之前,就在想方設法誣陷葉家,古香緞致死人這頂帽子真的太難摘掉了。更是在姜梨到來的第二天就在無證據的情況下,逮捕了葉家家主葉明軒。